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姚海涛、王若涵】荀子“兼”论思想述源,二
发表时间:【2024/8/23 11:35:49】 浏览次数:484次
二、荀子“兼”论思想渊源与理论背景审视
(一)荀子“兼”论源自墨子而超越墨子
据佐藤将之统计,今本《荀子》“兼”字,出现频次达76次之多,在先秦西汉思想文献中仅次于《墨子》的132次。[11]47不由得让人感叹:荀子竟然如此重视“兼”概念。《荀子》中有兼权、兼利、兼术、兼覆、兼服、兼制、兼临、兼并、兼听、兼技、兼官、兼人、兼容、兼爱等大量“兼”组成的复合词,且词义背后蕴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勿庸讳言,荀子“兼”论并非思想原创,而与墨子“兼爱”说密切相关。荀子作为百家争鸣的终结者,对当时几乎所有思想流派与思想家进行过批判式解读与熔铸式改造。墨子作为墨家之创始者,其思想自然也尽数进入了荀子思想视域。若谓荀子不受墨子影响,独立地提出“兼”论,既不符合历史史实,也不符合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熊公哲《荀卿学案》中即明确讲到,“荀子之学,其参于墨子者,固亦多矣。是故墨子以可用为善,而荀子以益理为中;墨子以中利为义,而荀子以两得为兼。”[14]若谓荀子“兼”论纯属全盘接受并袭用墨子“兼爱”,恐亦有失学术公允。平心而论,荀子“兼”论化用而非完全蹈袭墨子之“兼”,是古木发新枝,是阐发式的学术创造。
不可否认,荀子对墨子多有批判。今本《荀子》如《非十二子》《富国》《乐论》诸多篇章皆有批驳甚至讥讽墨子与墨家之语。如对其“私忧过计”的批评,对其“非乐”的批驳,对其“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的批判。批判一面既多,使得人们经常忽略了荀子对墨子尚有熔铸一面的思想事实。荀子对墨子确乎有大量批判,但批判的目的不止于批判,而在于融通、超越。对于墨子的某些合理化的观点,荀子还是接纳并融通贯注到自己哲学体系之中。其中显明者,莫过于“兼”。
此外,再如《荀子·正论》“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15]316一语与《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句相关性极大。此处语言极为相似,仅加两个“同”字。《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句出现频次极高,经检索,凡14见。在《尚同》1见:“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6]此外,类似语于《兼爱》3见,《非攻》1见,《节葬》1见,《天志》1见,《明鬼》2见,《非乐》3见,《非命》1见,《非儒》1见。“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字句层面的相似,背后显示的则是荀子对墨子功利主义倾向某种程度的赞同。
这也凸显了荀子实持有限度的功利主义,与孟子“何必曰利”式的完全摒弃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具有根本性不同。可以说,荀子的功利主义是对孟子道德理想主义与墨子极端功利主义的纠偏,是走了兼二者而一之的“中庸”之道。
再如,公认为是墨子术语的“兼爱”在《荀子·成相》中即出现,《荀子·富国》中亦有“兼而爱之”“兼而利之”等语。钟泰在解释“兼而爱之,兼而制之”时,便认为“‘制’亦‘利’字之讹。兼爱、兼利语本《墨子》。”[17]由此可见,“兼爱”语本于墨子,而荀子借用之。不能忽视荀子对墨子某些思想、术语、概念,甚至语言存在着借鉴、化用、熔铸的一面。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荀子“兼”论与墨子“兼爱”学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荀子“兼”论又自有其独特的理论运思,有其超越墨子“兼爱”论的思想魅力。同时,这也构成了荀子批判熔铸墨家学派的重要证据之一。
荀子“兼”论无疑受到墨子“兼爱”思想之影响。而令人振奋的是,荀子“兼”论不但不比墨子逊色,而且出于“墨”而胜于“墨”,还具备了相当深刻的哲理意涵,甚至达到了墨子所未曾触及的哲学高度、思想广度与理论深度。
(二)荀子“兼”论的其他可能来源
1.《管子》
《管子》一书,“兼”字用例,在所多有。考虑到此书为稷下作品汇编的性质以及荀子长期居于稷下游学、讲学的史实,当有借鉴《管子》话语之可能。正如胡家聪所认为的:“《管子》书系稷下‘百家争鸣’的投影。”[18]审如是,则《管子》一书所述及内容,当与荀子居稷下学宫时,有共同之话语背景。《管子》一书既有表达墨家学说的“兼爱”,又有兼官、兼覆、兼载等话语。其用法与《荀子》用例基本无别。
仅其用例未若荀子频繁,其意蕴未及荀子深邃,其体制未及荀子系统罢了。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管子》《庄子》等书都提到过‘兼爱’。……凡此皆可看出墨家思想的影响。”[19]75早在《管子·版法》中,稷下学者便留下了“兼爱无遗,谓君”[20]119的表达。《管子·版法解》中则进一步解读为,“明君兼爱以亲之,明教顺以道之,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20]1119君主兼爱无遗的胸怀正是良善政治之本源。
另外,被学者视为稷下学著作的《黄帝四经》中“‘兼爱’一词多可以用‘公’字来替代,因此,《四经》的‘兼爱’,一方面是对道的形容,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指法度的公正无私。在这点上,《管子》《文子》与《四经》接近。”[19]76《黄帝四经》虽与《管子》关联甚密,其相关的“兼”思想对荀子“兼”论是否有直接性的影响,则未可轻言,尚需更加扎实的证据。
2.儒家中庸之道
荀子“兼”论与儒家固有的“执两用中”式的中庸之说亦有理论联系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9]22本身即契合荀子的兼权之道。中庸之道构成了荀子“兼”论的重要儒家思想传统。加之荀子“兼”论所涵摄的领域广泛,远远超过墨子兼爱之说,可视为中庸之道泛化的理论成果。
在荀子这里,中庸之道已经转化为具体化运用:术。荀子在原则性“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灵活性的“术”层面,比中而行,是中庸之道,是礼义之统,是治国法则,也是处世之术。“兼”论可在各个层面铺展,无论是“知者之举事”中的“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15]111,还是“治气养心”中的“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溼、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15]25-27等等,无一不是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表现,无一不是道术之合一。
“兼爱”一词,固然可以视为墨子之专有名词,但其不可独占此词。此词可为包括荀子在内的先秦诸子所使用、改造、利用与发挥,而成为其思想中之一重要概念。荀子选用此词的来源是开放的,既来自墨子,也来自稷下道家,亦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启发,甚至可能来自庄子等。可以肯定的是,之前各家关于“兼”的论述,极大地启发了荀子,为其熔铸、综合打下了基础,而荀子的熔铸、创造才是其“兼”论的内在根源。
(一)荀子“兼”论源自墨子而超越墨子
据佐藤将之统计,今本《荀子》“兼”字,出现频次达76次之多,在先秦西汉思想文献中仅次于《墨子》的132次。[11]47不由得让人感叹:荀子竟然如此重视“兼”概念。《荀子》中有兼权、兼利、兼术、兼覆、兼服、兼制、兼临、兼并、兼听、兼技、兼官、兼人、兼容、兼爱等大量“兼”组成的复合词,且词义背后蕴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勿庸讳言,荀子“兼”论并非思想原创,而与墨子“兼爱”说密切相关。荀子作为百家争鸣的终结者,对当时几乎所有思想流派与思想家进行过批判式解读与熔铸式改造。墨子作为墨家之创始者,其思想自然也尽数进入了荀子思想视域。若谓荀子不受墨子影响,独立地提出“兼”论,既不符合历史史实,也不符合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熊公哲《荀卿学案》中即明确讲到,“荀子之学,其参于墨子者,固亦多矣。是故墨子以可用为善,而荀子以益理为中;墨子以中利为义,而荀子以两得为兼。”[14]若谓荀子“兼”论纯属全盘接受并袭用墨子“兼爱”,恐亦有失学术公允。平心而论,荀子“兼”论化用而非完全蹈袭墨子之“兼”,是古木发新枝,是阐发式的学术创造。
不可否认,荀子对墨子多有批判。今本《荀子》如《非十二子》《富国》《乐论》诸多篇章皆有批驳甚至讥讽墨子与墨家之语。如对其“私忧过计”的批评,对其“非乐”的批驳,对其“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的批判。批判一面既多,使得人们经常忽略了荀子对墨子尚有熔铸一面的思想事实。荀子对墨子确乎有大量批判,但批判的目的不止于批判,而在于融通、超越。对于墨子的某些合理化的观点,荀子还是接纳并融通贯注到自己哲学体系之中。其中显明者,莫过于“兼”。
此外,再如《荀子·正论》“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15]316一语与《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句相关性极大。此处语言极为相似,仅加两个“同”字。《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句出现频次极高,经检索,凡14见。在《尚同》1见:“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6]此外,类似语于《兼爱》3见,《非攻》1见,《节葬》1见,《天志》1见,《明鬼》2见,《非乐》3见,《非命》1见,《非儒》1见。“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字句层面的相似,背后显示的则是荀子对墨子功利主义倾向某种程度的赞同。
这也凸显了荀子实持有限度的功利主义,与孟子“何必曰利”式的完全摒弃功利的道德理想主义具有根本性不同。可以说,荀子的功利主义是对孟子道德理想主义与墨子极端功利主义的纠偏,是走了兼二者而一之的“中庸”之道。
再如,公认为是墨子术语的“兼爱”在《荀子·成相》中即出现,《荀子·富国》中亦有“兼而爱之”“兼而利之”等语。钟泰在解释“兼而爱之,兼而制之”时,便认为“‘制’亦‘利’字之讹。兼爱、兼利语本《墨子》。”[17]由此可见,“兼爱”语本于墨子,而荀子借用之。不能忽视荀子对墨子某些思想、术语、概念,甚至语言存在着借鉴、化用、熔铸的一面。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荀子“兼”论与墨子“兼爱”学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荀子“兼”论又自有其独特的理论运思,有其超越墨子“兼爱”论的思想魅力。同时,这也构成了荀子批判熔铸墨家学派的重要证据之一。
荀子“兼”论无疑受到墨子“兼爱”思想之影响。而令人振奋的是,荀子“兼”论不但不比墨子逊色,而且出于“墨”而胜于“墨”,还具备了相当深刻的哲理意涵,甚至达到了墨子所未曾触及的哲学高度、思想广度与理论深度。
(二)荀子“兼”论的其他可能来源
1.《管子》
《管子》一书,“兼”字用例,在所多有。考虑到此书为稷下作品汇编的性质以及荀子长期居于稷下游学、讲学的史实,当有借鉴《管子》话语之可能。正如胡家聪所认为的:“《管子》书系稷下‘百家争鸣’的投影。”[18]审如是,则《管子》一书所述及内容,当与荀子居稷下学宫时,有共同之话语背景。《管子》一书既有表达墨家学说的“兼爱”,又有兼官、兼覆、兼载等话语。其用法与《荀子》用例基本无别。
仅其用例未若荀子频繁,其意蕴未及荀子深邃,其体制未及荀子系统罢了。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管子》《庄子》等书都提到过‘兼爱’。……凡此皆可看出墨家思想的影响。”[19]75早在《管子·版法》中,稷下学者便留下了“兼爱无遗,谓君”[20]119的表达。《管子·版法解》中则进一步解读为,“明君兼爱以亲之,明教顺以道之,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20]1119君主兼爱无遗的胸怀正是良善政治之本源。
另外,被学者视为稷下学著作的《黄帝四经》中“‘兼爱’一词多可以用‘公’字来替代,因此,《四经》的‘兼爱’,一方面是对道的形容,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指法度的公正无私。在这点上,《管子》《文子》与《四经》接近。”[19]76《黄帝四经》虽与《管子》关联甚密,其相关的“兼”思想对荀子“兼”论是否有直接性的影响,则未可轻言,尚需更加扎实的证据。
2.儒家中庸之道
荀子“兼”论与儒家固有的“执两用中”式的中庸之说亦有理论联系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9]22本身即契合荀子的兼权之道。中庸之道构成了荀子“兼”论的重要儒家思想传统。加之荀子“兼”论所涵摄的领域广泛,远远超过墨子兼爱之说,可视为中庸之道泛化的理论成果。
在荀子这里,中庸之道已经转化为具体化运用:术。荀子在原则性“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灵活性的“术”层面,比中而行,是中庸之道,是礼义之统,是治国法则,也是处世之术。“兼”论可在各个层面铺展,无论是“知者之举事”中的“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15]111,还是“治气养心”中的“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溼、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15]25-27等等,无一不是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表现,无一不是道术之合一。
“兼爱”一词,固然可以视为墨子之专有名词,但其不可独占此词。此词可为包括荀子在内的先秦诸子所使用、改造、利用与发挥,而成为其思想中之一重要概念。荀子选用此词的来源是开放的,既来自墨子,也来自稷下道家,亦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启发,甚至可能来自庄子等。可以肯定的是,之前各家关于“兼”的论述,极大地启发了荀子,为其熔铸、综合打下了基础,而荀子的熔铸、创造才是其“兼”论的内在根源。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