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研究
重新认识赵武灵王-刘志轩
发表时间:【2023/6/2 21:24:58】 浏览次数:644次
从北京到邯郸一进高速路的入市口,就可以看见赵武灵王骑马射箭威风凛凛的塑像,初到邯郸的游人不禁惊讶钦敬,啊,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邯郸市内的丛台广场也耸立着一座雄伟的赵武灵王雕塑,邯郸人与伟人每日相见,崇敬之余却似乎有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熟悉赵国历史的人,通晓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登上丛台似乎听到台下赵国训练骑射新军的马嘶,看到丛台上悠扬的歌舞声乐。
当年武灵王念赵国处四战之地,每每忧心,夜不能寐,他不辞辛劳坐上驷马轩车千里迢迢奔赴北方边境,查看林胡扰民的情景。土路上千里迢迢马车颠簸劳顿,很是辛苦,不似今日坐高速列车,悠闲自得。
赵武灵王在边厅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一个奥秘:为什么中原人经常受到胡人的侵扰,其原因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穿的衣服。赵武灵王一下子恍然大悟。他立即在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在信宫大会群臣。召见丞相肥义,讨论天下形势,两个人整整谈了五天,话才谈完。他又带领臣子到中山国疆界和北方胡人的疆界视察。而后登上黄华山,召见臣子,大讲中原人穿衣与胡人的区别,直抒“胡服”心愿,许多臣子齐声反对。唯丞相肥义告诉他:“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行”,支持他不要怀疑自己,勇敢去做。
赵武灵王的决心下定,为了强盛国家,要赵国人脱下华夏民族宽袍大袖,穿上胡人的衣服,“被发左衽”,训练骑射之兵。
他的叔父赵成对其严厉斥责,至今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叔父的高声训教之音。他说,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足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何等的“荒谬”、“离谱”。所以,连赵武灵王自己也忧心感叹:"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但赵武灵王没有妥协,他坚定地回答叔父:“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 他反驳赵成“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他认为“便国不必法古”, “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赵武灵王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第一个身穿胡人的服装,“被发左衽”,登上朝堂,而且颁发“胡服令”,命令叔父和所有的朝廷官员也穿上胡服。从此,胡人的 “被发左衽” 服装,成为赵国的“国服”,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开军事变革之先河,建立起华夏民族第一支骑射之师。北破林胡、楼烦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灭中山,略胡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令林胡王衷心钦佩,献马致敬。赵国从此成为山东六国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赵武灵王的改革体现出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奠定了赵文化“慷慨悲歌”的总基调,展示出赵文化变革、法治、侠义的文化性格。
对赵武灵王的这场改革如何认识?梁启超1903年11月2日在《新民晚报》发表论文《皇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称赞赵武灵王为“皇帝之后第一伟人”(《饮冰室文集点校》199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他感叹说“痛哉!耻哉!中国民族之外竞史也。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贱种,世世为中国患,而我与彼遇,劣败者九而优胜者不及一,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武(刘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而四役之中,其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惟赵武灵。”梁启超从抵御域外民族入侵着眼,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了秦皇汉武。
赵武灵王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奥秘,产生领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改变了华夏民族的命运。
史学家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分作两部分。秦统一前之中国,是华夏文化;秦统一后之中国为中华文化。为何如此划分?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带(主要在黄河流域)的诸侯各国,虽然战争不断。但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以周礼为尊,共称华夏。
华夏文明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 。后来的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化和文明遗址。
华夏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五千年一脉相传。
公元前2070年,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那时候的版图比较小,只有现在一个省差不多大,都城设在安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夏县。
商朝灭夏,版图主要以河南地区为中心。公元前1046年商朝覆灭,周朝建立,起初主要活动在黄河上游,后定都于镐,在陕西西安一带。
春秋时,大周衰弱,各地诸侯占地为王,分裂为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时期,相互争霸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疆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
所谓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分布在华夏四周的民族皆小,被叫做“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为“四夷”。由于中原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先进,认为"夷蛮戎狄"皆是野蛮、低俗、无知之地。因此,"夷蛮戎狄"与华夏习惯上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逐渐形成了。
《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对子贡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管仲辅佐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尊王攘夷”,使中原不至于为众夷所没。
孔子对华夏与"夷蛮戎狄"的立场非常鲜明,而且将服饰作为分辨“华”“夷”的标志。华夏人的服装是右衽,"夷蛮戎狄"的服装是左衽。 凡“被发左衽”者不是华夏人,而是"夷蛮戎狄"低等之民。孔子华夷分明的观点影响了几代人。
赵武灵王叔父的愤怒并非毫无根据,他是很有道理的。他的道理足以震慑甚至颠覆赵武灵王。而赵武灵王的道理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打破旧框框。
2005年,在邯郸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赵文化研讨会,会议的共同声音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价值归结为训练出华夏第一支骑射之师,打败胡人,强盛了赵国。将赵武灵王开创的文化精神概括为“开放、进取、包容”六个字。这是非常精辟的总结。近二十年,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结论。
时过二十年,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文化价值去思考,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价值仅仅限于训练出华夏第一支骑射之师吗?仅仅限于打败胡人,强盛了赵国吗?站在中华大历史的角度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思维定势,打破了孔夫子认定的“华”“夷”之分,开创了华夏文化与胡蛮文化融合之路,引领了华夏文化向中华大文化转变的历史性进程。
自秦统一六国到汉代疆域扩大,华夏周边数十个“被发左衽”的"夷蛮戎狄”之地皆融入大汉。华夏文化包容了周边四夷民族文化,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文化,也就是大中华文化。这个包容性的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回眸源头,大中华文化从何而始呢?赵武灵王是华夏文化走向中华大文化的首创者。是他第一个开启了华夏文化融汇“被发左衽”的“蛮夷”文化之大门,开创了华夏文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之先河,赋予其永不僵化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开端,秦汉时代大一统疆域融入了周边众多的“夷蛮”民族,该如何“群居和一”?大一统的江山将无法安定,战乱不止。华夏文化很可能会因华夏文明之自封、闭锁而失去融合的能力,大中华文化的出现不知要滞后多少年。赵武灵王为以后出现的大一统国家作出了民族融合的先导,所以,赵武灵王应该是大中华文化的鼻祖。
认识这一点,对于认识赵文化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从此赵文化就不再如同楚文化、秦文化、齐文化、鲁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是一个狭隘的的地域文化,赵文化应该是引领华夏文化成为中华大文化的开启者。赵武灵王打破思维定势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凡的引领作用,在现实世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积极地借鉴价值。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