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故里邯郸游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故里邯郸游
邯郸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荀子
发表时间:【2014/7/18 15:42:51】 浏览次数:3381次

刘志轩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属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邯郸历史的主体文化是赵文化,为什么还要特别关注荀子呢?
    一、荀子是邯郸人
    荀子的家乡在哪里是个谜。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荀子是“赵人”。赵国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省的大部分和山西省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内蒙古的南部。这个简单的记载,让后人确定荀子具体究竟是哪里的人,就很难了。
    千百年来,关于荀子的籍贯有许多种说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讲荀子是山西郇邑人(包括临猗说、绛县说、解县说、安泽说等)。理由是荀姓最早的起源在山西郇邑。
    第二种,荀子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由于荀子和他的弟子都称荀子为“孙卿”,所以,荀子本来不姓“荀”,而姓“孙”。孙姓的起源很多,比较早的是卫国戚地的孙姓,“戚”在如今的河南濮阳县北。
    第三种,荀子是邯郸人。这种意见认为,《史记》里说,荀子是“赵人”,并没有说是“赵国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能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只有邯郸才可以简称“赵”。所以,荀子应当是邯郸人。
    所谓荀子是山西郇邑人(包括临猗说、绛县说、解县说、安泽说等),或者荀子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战国时代临猗、绛县、解县和戚属于魏国,安泽属于韩国,他们都不属于赵国,和司马迁记载的荀子是“赵人”明显不符。
    我曾经就荀子是不是邯郸人作过一些调查研究,虽然没有找到确凿的史料记载,但是找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可靠旁证。
    第一,邯郸是荀氏中行氏家族最后的居住地。
    春秋时代,荀氏与范氏、赵氏是晋国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荀氏连续五代担任中行之将。晋国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行。中行的地位在左、右行之上,相当于中军元帅。
    公元前498年赵氏与荀氏、范氏打过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八年,最后赵鞅带兵把荀寅和范吉射带领的两个大家族的人马包围在邯郸城内。战国时代的军队都是家族兵。这两个家族的人,至少有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这么多的人在邯郸城内吃什么?喝什么?烧什么?用什么?所以,两个月后,邯郸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向赵鞅投降。
    荀寅不投降,带领他的荀氏家族从邯郸向东逃跑,最后荀寅只身一人逃往齐国,沦为一个普通百姓。
    庞大的荀氏家族在战败之后到哪里去了呢?在邯郸、柏人一带失散。就是说,在邯郸、柏人都留下了许许多多荀姓的族人。
    从公元前492年荀寅率族人来到邯郸,到荀子出生的公元前311年左右,相距180年。司马迁把荀寅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而散失在邯郸的荀姓子孙,说成是“赵人”,应当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应当成为荀子是邯郸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
    第二,邯郸在历史上有荀姓。
    现在邯郸的荀姓很少见。史载北齐的中书侍郎荀士逊是广平人。荀士逊相貌丑陋,但文笔出众,清致典雅,被皇帝重用,从秀才一直晋升到中书侍郎。留下一本书叫《典言》。这说明在北齐的时候,我们的广平县还有荀姓家族。
    在邯郸的和村镇八特村历史上有荀姓家族。现在八特村的老人还清楚的记得,村里某某地方是荀姓家族的老宅。但荀姓人家什么时候没有了,谁也说不清楚。八特村在邯郸市西南数十里的半山区,这里居住着散失在邯郸的荀姓,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邯郸现今存在着大量的孙姓家族后裔。
    古来许多贵族的孙子都以孙为氏,所以孙姓的起源很多。史书记载荀子有两个姓,一姓荀,一姓孙。荀子怎么会有两个姓呢?正确的解释是,荀姓是郇国的贵族,荀姓中有以孙为氏的一支,荀子是荀姓家族的孙氏子孙。
    很巧,邯郸城周围的孙庄很多,有七个。我一一考察了这7个村庄。
    邯郸市向东7公里尚壁镇的东孙庄、西孙庄。东南2公里的南堡乡孙庄。邯郸市内东小屯的孙家大户。民间传说他们都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的,与荀子没有关系。
    北张庄镇的西南孙庄孙姓人是从北张庄迁来的,这两个村庄的祖先原本是一家人。2004年,北张庄72岁的老人孙成德说,这个村子的姓很杂。孙、赵、韩、严、冯都是大户。严、冯两姓,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移过来的。孙姓和赵姓、韩姓,祖上都是本地人。曾经担任过邯郸市中学校长的孙青梅先生,年已70,也是北张庄人。他也说北张庄的孙姓不是移民,而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解放前共有一个祖坟,文化革命前西南孙庄的人还来和他们一同去上坟祭祖。
    邯郸市内西南庄的孙姓人,也说自己是邯郸的老户,不是从外面移民来的。
    北张庄和西南庄的邯郸本土的这些孙姓家族,他们的由来是什么呢?
    其一,他们可能是公元前492年荀寅所带领的荀氏家族的后代,因为荀姓家族与赵姓家族是生死仇敌,害怕赵姓家族的迫害,而改姓孙。
    其二,他们也可能是荀姓家族里的孙氏后人。
    其三,当然,他们也有可能是公元前500年卫国送给赵鞅的500户卫国俘虏中的孙姓后代,或者是其他孙姓的后代。
无论如何,因为荀子姓孙,邯郸周围这些孙姓村庄的存在,也可以作为荀子是邯郸人的一个旁证。
    第四,邯郸是成就荀子的最好环境。
    出现一个像荀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是需要有一定生存环境的。赵国是中华大地上的“中央之国”。邯郸是战国时代少有的繁华大都会。邯郸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人才荟萃。许多有名的学者,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纵横家,都到邯郸来游说。在赵国辽阔的国土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具有像邯郸这样造就伟大思想家的优越条件。
    总之,目前对荀子籍贯的多种说法,山西郇邑人(包括临猗、绛县、安泽等),或者河南原卫国故地人,都与史实不付,不能成立。在没有发现新的考古证据之前,说荀子是赵国都城邯郸人应当比较合理。
    二、荀子热爱赵国
    在战国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志在天下。荀子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华夏一统,天下太平。
    荀子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以力兼人。不赞成秦国用残酷的武力手段兼并别的国家。他曾经劝告秦昭王“节威返文”,可是秦昭王不听。
    秦国与赵国的长平大战,活埋了赵国四十五万将士,都城邯郸被围困三年,惨状目不忍睹。在故国最痛苦的时候,荀子来到了邯郸。带领他的弟子一同面见赵孝成王,与赵王讨论军事,为重振赵国支招。荀子的文章《议兵》,记录下他与赵孝成王的谈话。
    赵孝成王问在座的人,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将军临武君回答,打仗最重要的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荀子说,不对!最重要的是“一民”。
    荀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将帅的才智,也不是兵士的多寡,也不是武器的好坏,而是能不能把百姓团结起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道”。正确的政治路线“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 仁义之兵就像莫邪宝剑一样,雄健无比,畅行于天下。
    荀子的《议兵》是一部完整的战争论,它与孙子兵法不同。荀子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经验,为圣王一统天下提出了一整套的军事原则。涉及到政治与军事,战争与百姓,君王与将帅,将帅与士兵,军队与人民,军事与道德等等。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荀子的“一民”思想,就是民本思想。它不仅是用兵的经典,也是立国的经典,是荀子送给故国振兴的法宝。可惜赵孝成王没有接受荀子的这个宝贵思想,自赵孝成王而后的赵国君王,一个一个背离人民,抛弃贤才,赵国不但没有像荀子说希望的一统天下,连自身也不能保存,最后走到国破家亡。
    三、赵文化养育了荀子
    荀子出生在邯郸,其生平轨迹如何呢?由于史料的匮乏,两千多年也搞不清楚。荀子究竟是十五岁还是五十岁从邯郸到齐国的稷下学宫,从司马迁到现在各说不一。
    如果荀子五十岁到齐国稷下学宫,那是荀子成熟之后去讲学。如果荀子十五岁到稷下学宫,那荀子是去求学,而后才成为成熟的学者。
    无论荀子是十五岁还是五十岁到齐国稷下学宫去,有一条是肯定的,荀子是赵人,在荀子的心灵里埋下的是赵人思维。
    即便荀子十五岁离开邯郸,荀子的少年时代生活在邯郸。此时正值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这场持续十年的移风易俗改革运动,使赵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荀子年轻的心灵里播下了赵文化的种子,受到的是赵文化的抚育。
    少年的经历,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司马光七岁能背颂《左传》,后来成为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左权九岁,听说袁世凯签署了卖国“二十一条”,他把写有“勿忘国耻”的白纸粘在脊背上,招摇过市,宣传爱国。后来成为八路军的抗日将领。
    荀子接受了“胡服骑射”改革十年熏陶,所以,尽管他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接触了许多不同学派,受到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学派的影响,但是赵文化是他的根基,是他的灵魂。
    荀子的思想属于儒家。不过荀子的儒学与孔孟的儒学有很大不同,被独立称之为荀学。为什么荀子的儒学与孔孟的儒学不同呢?原因就在荀子接受了赵文化的影响,他把赵文化的精神溶到儒学中去。
    在战国时代,著名学者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能够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唯有荀子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呢?为什么唯有荀子能够给未来大一统的中华封建帝国创立了理论基础,其他人却不能呢?
    因为赵文化的精神养育了荀子,因为荀子是用赵人的思维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赵文化养育了荀子,给了他选择道路的尺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得他把赵文化的精神带入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赵文化就像贯穿在荀子思想的一条红线,成为荀学的灵魂。
    四、荀子将赵文化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李学勤先生把赵文化的主旨精神概括为“开放、进取、包容”六个字。翻开荀子的著述《荀子》,篇篇都渗透着赵文化的精神。
    首先,在荀子的学说中具有赵文化的开放精神。
    荀子的儒学和孔孟儒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荀子的儒学是一种开放的儒学。
    孔子是儒学的缔造者,宗师。但荀子不像他之前的儒家老师,学究式的对孔子传授的经典照本宣科,而是有继承有发展。
    孔子教授学生的方法是“述而不作”,给学生只讲授《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经典,自己一个字不写。所以,孔子死后仅仅留下学生记录的《论语》。孟子死后仅仅留下学生记录的《孟子》。荀子不但讲经典,还把自己的新认识写出来,让学生阅读,在社会上流传。孔子有门户之见,他的学生只能跟他学习,如果离开了他,就是背叛老师。而荀子的学生没有门户之见,荀子是儒家,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却都是法家。
    荀子不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他让儒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针对社会现实发表真知灼见。为中华如何走向统一,建构和谐社会,提出一系列的治世方略。对人生的行为坐标也提出可行的标准。他写得《王制》、《富国》、《王霸》、《礼论》等篇目,是他对强国治世提出的政治主张。《性恶》、《劝学》、《荣辱》等篇目,是他对人改恶从善提出的治学修身主张。《天论》、《解蔽》、《非相》等篇目,则是荀子针对世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迷茫和无知开启的智慧之光。
    荀子与其他学派之间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汉代刘向说荀子曾经求师虞卿,虞卿是个游说之士。现代学者研究,荀子的老师还可能是齐国的淳于髡,淳于髡是个“学无所主”的人。有人说荀子的老师还有宋钘,宋钘属于宋尹学派。这些人是不是荀子的老师,没有定论,但至少这些人对荀子的思想影响很深。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子探求学问,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兴趣广泛,博采众长。
    第二,荀学中具有赵文化的进取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荀子志向远大,积极进取。面对各种艰难困苦,荀子的态度是“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青壮年时期,他不畏艰苦,到处奔走呼号,宣传他的主张。虽然不被那些昏庸愚昧的诸侯看重,依然矢志不移。在职任兰陵县令的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以政裕民,影响到整个楚国都富足起来。在耆老之年,被罢官,落魄成一个民间穷愁潦倒的教书先生,他依旧怀着一颗赤字之心,执着的把他的治世思想写进民间曲调《成相》里,让百姓传唱,希望他的治国主张能被统一的国家采纳。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就做人的品格来说,荀子是体现赵文化进取精神的榜样。
    荀子把赵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但贯穿在他的人生历程中,还渗入到他的学说中。
    荀子打破孔孟的天命观,引导人们不仅不要做天的奴隶,还要利用自然的规律为人服务。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恶,“化性起伪”。“化”是什么?“化”就是改造、变化、提高。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教诲,礼法的约束,能够逐步地改变恶的本性,完善品德。他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贤。能不能成为圣贤,就看你用不用心去积极学习,是否努力积累善良的品德。
    第三,荀学中具有赵文化的包容精神。
    赵武灵王以其宏大的胆略,将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华夏文化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社会改革,突显了赵文化的包容精神。荀子将这种精神融化到他的学说里,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成果,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在对天的认识上,儒家讲“天命”,墨家讲“天志”,老庄讲“自然”。荀子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批判、选择、综合、吸收,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在治国的理论上,早期的儒家,倡导用礼义来治理国家。早期法家倡导用严峻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各执一端,相互攻击,水火不能相容。荀子分析了两派治国理论的优长和缺陷,把两家的互相排斥,变作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形成了他王霸并用,礼法互补的治国理论。
    在经济思想上,荀子批评墨家的“节用”主张,认为墨子“衣粗食恶”的“节用”办法只能使天下贫,不能让天下富。但同时他又将墨家的“节用”和他的“以政裕民”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开源节流”的发展经济策略,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历代经济思想的经典。
    总之,赵文化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精神抚育了荀子,荀子又用他的学说丰富了赵文化,提升了赵文化,将赵文化的精神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荀子把赵文化的精神溶进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源流。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体。中心在河洛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和登封之间。包括晋南和豫北,西到关中,东到豫东。从夏商周到秦汉,一直到宋代,这一带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围绕河洛文明周边出现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它们对中华文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赵文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之一,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燕文化,都处在边远地带,多在本地区范围发展。而赵国的都城邯郸本来就是河洛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邯郸最早是殷商古都的京畿之地,处于河洛文明的中心。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韩国、魏国逐渐衰弱,赵国却日渐强盛,邯郸城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魏国都城大梁,和韩国都城新郑。邯郸成为华夏闻名的大都会。赵文化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扩大。魏国濮阳大商人不到大梁做买卖,跑到邯郸来做买卖就是一个证明。
    原因之二,荀子把赵文化精神提升到国家理论的层面。梁启超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梁启超的这个结论是他研究中国历史得出来的,
不含有任何功利性。
    毛泽东赞成梁启超的观点,他说,“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在这里,毛泽东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荀子通过他的学生李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而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梁启超和毛泽东对荀子的这个评价,对我们认识赵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意义重大。荀子的学说既然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国家理论,那么贯穿在荀子学说中的赵文化精神,自然也就伴随着荀子的学说溶进中华民族的身心,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理论是文化的灵魂。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论。赵文化的理论在哪里?在荀学。
    可以这样说,没有赵文化就没有荀子的荀学;而没有荀子的荀学,赵文化就依然是一种文化精神,缺乏理论的深入。荀子依靠赵文化精神的抚育创立荀学,形成了集百家学说之大成的理论高峰;赵文化的精神通过荀子的理论在整个中华民族广阔的领域里发扬光大。
    六、荀子是文化邯郸的伟大旗帜
    赵文化是邯郸的文化基石。但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对赵文化的研究不能总停留在胡服骑射、完璧归赵、回车巷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上,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如何提升赵文化呢?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说,“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曰:……惟荀卿足以称是。”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在西洋历史”。荀子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日本的一个大企业家公开承认是荀子的学生,他按照荀子的思想来管理企业。韩国、东南亚都有许多荀子的研究者、崇拜者。
    荀子是邯郸人,是从邯郸走出去的文化巨人。我们应该高高的举起荀子这面旗帜。
    高举荀子的旗帜会不会削弱赵文化?不会,只会提升赵文化,扩大赵文化的影响力。
    荀子是一座“文化金矿”。在荀子的思想宝库里,有执政能力、经济发展、思想教育、治学修身、为人处世、企业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理论,非常具有现实价值,可以拿来建设文化邯郸,还可以拿来发展文化产业,提高邯郸城市的竞争力。
    打造人文邯郸需要荀子,提高邯郸知名度需要荀子,让邯郸走向世界更需要荀子。我们应当从狭隘单一的思想模式中解放出来,关注荀子两千多年前就给邯郸创造出来的文化机缘,让邯郸的城市文化百尺竿头再提升一步。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