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二、稷下道论总纲及其生态哲学思想内涵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生态哲学意义上,如何看待人与天的关系,构成了生态哲学的总纲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成为生态哲学中最为灵活的因素和最大的变量。稷下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和天地万物一体、宇宙万变一橐的整体自然观,对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无疑具有理论总纲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而“人性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断裂”,“人与自然和谐最根本的标志是人与自然在本质上融合为一个整体。”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正如韦政通认为的那样,“传统的宇宙观,理论上有两支不同的建构,一是儒家天人合德的方式,一是道家因任自然的方式,表达的方式虽不同,但强调人与大自然相调和这一点完全一致。”稷下道家中《黄帝四经》、《管子四篇》、《慎子》等因其熔铸儒、道、法等的理论特色,使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既不同于儒家的天人合德,也不完全同于原始道家的因任自然,而是发展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整体主义有机自然观。
(一)天道恒常,统贯万物
在《黄帝四经》中,“天”这一概念出现频率高,且继承了老子学说中自然之天的一面。其所论“道”有天道、天地之道、天之道、文武之道、应化之道等。《黄帝四经》虽有“人道刚柔”“执道”等语,但基本围绕天地自然之道展开运思。如《十大经•三禁》云,“天道寿寿,番(播)于下土,施于九州。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䌛(由)。天有恒日,民自则之,爽则损命,环(还)自服之。天之道也。”天道流布于大地、九州,人要取法天道,谨慎制定律令,不可违反天禁。那些恒常的法则,正是“天地有恒常”(《经法•道法》)所表达的意义。只有取法、顺应,才能无咎。《黄帝四经》之“道”,学界多有探讨。如有学者指出,黄老之道具有多方面意蕴,有本源、生成、规律等含义。还有学者认为,黄老道论可分为“老子类型的道论”和“黄帝类型的道论”,以解释其道论的复杂性。学者所论,皆有其据。简言之,包含着宇宙秩序、宇宙原理、宇宙规律的道论,均可称之为天道。
《管子》提出,“道生天地,德出贤人”(《管子·四时》),以“道也者”句式,对“道”有着多层面的描摹。
一是天道的形象:天道本无形,但真实存在。《管子·心术上》云:“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作为生态哲学思想意义上的道,主要应侧重规律方面的解读。自然之天地有其固有之规律。这些规律是通过四季循环往复、白昼黑夜交替、万物荣枯变化、事物刚柔转化来实现。天道、人事本自然,人力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
二是天道与万物关系:道为万物之根本,并不神秘。《管子·君臣上》云:“道也者,万物之要也。”《管子·内业》云:“故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天地之道,或称为天道,其并不神秘,何也?《黄帝四经》说,“天地之道,不过三功。”(《经法•国次》)何为三功?或释为“功业不能超过三次”,或释为“天极、天当、天功”,此两解皆不能恰切。陈鼓应先生提供了两种可能性:其一,三功是指三时之功,所谓“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中所称之“三功”;其二,三功是指三事,即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其中,第一种解释为“三时”之功,未必恰当。第二种解释是儒家所推崇,所指皆为人之道,而归之于“天地之道”,实为不妥。从此句前文中的“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句以及后文中的“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功(攻)”句来看,所涉及的无非天、地、人,故“三功”可解释为天、地、人三才之功。此正体现出《黄帝四经》之道为天、地、人之道。道即自然,自然即道。此自然除了有自然物、自然界之外,还包含着自然而然、是其所是的本然义,其所包含的规律、法则义亦内蕴其中。
三是人类与天道的关系:道不远人,修心正形。如《黄帝四经》非常“注重天道与万物之间的沟通,并主张道不远人,道不离物。”又,《管子·内业》云:“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能执道、守道、顺道而行,可与天同道,而不能变道,不可逆天道,更不可自绝于道。生态危机的出现,正是人类罔顾自然规律,将人的需求片面化的结果。
(二)天人一体,万物一橐
稷下道家普遍地将天、地、人同提并论,可提炼出万物一体的自然观。《黄帝四经》有言曰:“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经法•六分》)天、地、人三者共同参用,是王天下之道。“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经法•四度》)天地之道亦是人道。《管子·五行》指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在这里,天人调和、天人同调,方能显示天人之美,已有天人和谐之意。天人之间的和谐共美,正是生态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天地人贯通的思维模式必然产生天地一体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如《管子·宙合》云:“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此处“宙合”与“道”之间的关系,让人费解。有学者指出,“宙合”与“道”不完全等价,故为二元论。天地包万物,是为万物之橐,而宇宙又包纳天地、四海而成为一橐,形成一个“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的浑融整体——宙合。宙合作为一空间实在,与道的容纳时间、空间、事物确实不同。但若将宙合视为生态环境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众多关系相容共生而存在的大空间,此空间亦为道之所在。宙合与道的关系,不宜视为二元,而应视为一元。
稷下道家在思想上建立起了天地人一体无二、浑然无隔的宇宙整体观。长期以来,对工具理性的滥用和对价值理性的漠视,使得今人很难理解天道人事贯通一体化的世界图景。这一自然观在理智主义与科学主义风行之时,久已蒙尘,而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今天,若能被重新捡拾起来,可成为调适人与自然生态大系统运行中的合理方式。天地人万物一体所呈现的正是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与关系主义的合体。这一整体主义自然观,亦可以视为稷下道家乃至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色:既是一种修养境界,又是一种生态哲学思想。
(三)天地无私,人法天地
天地自然之道,亦是人所践行之道。天地蕴藏之规律性是客观的,也是无私的,所谓“天地无私”(《经法·国次》)。从天地“兼覆载而无私”(《经法·六分》)观之,恰是无私之道的体现。所谓“明以正者,天之道也”(《经法•论》)。《管子》继承了《黄帝四经》关于“无私”的思想,表述更加细密与频繁。从“私者,乱天下者也”(《管子·心术下》)出发,认识并揭橥出“私”的弊端,从人法天地的角度提出,“风雨至公而无私”(《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管子·形势解》),“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管子·心术下》)。天地无私,而人法天地,所以人要做到“如天地之无私”,“参伍于天地之无私”,最终达到“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行之无私”,“中正无私”。
天地人一体无二,故人亦要无私心,不为私欲所障蔽,达到兼爱无私的境界。去私正是打破主客二分,走向人与自然超越之路的磨砺过程。控制私欲就成为解决生态危机路上重要一环。当代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出现,正是人类私欲在文明牵引下,以经济发展为借口、以消费为目的而膨胀化的结果,实则是对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破坏作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市场化表达。
(四)敬畏自然,消解中心
人何以会敬畏自然?道赅万物,所以人敬畏。天地无私,所以人敬畏。“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管子·五行》),所以人敬畏。生态问题的出现,是“随着西方社会对自然支配能力的增长,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逐渐减少,保护自然的责任则让路于对自然的开发使用。”敬畏之情的回归,既可来自宗教信仰、传统思想所隐含的天父地母论、不可知论,甚至宿命论等长期浸润而形成的文化基因,也来自当下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之冲击,也当来自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热爱生命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将动植物以某种形式作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若依稷下道家天有常道、天人一体、万物一橐、天地无私诸说,敬畏观念则与万物平等视域下的整体自然观密不可分。
如今,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类早已不是那个匍匐于自然脚下的被动存在,随着征服自然的某些胜利,很多领域内实现了主导,因而导致了敬畏感消失,戡天主义观念遂诞生。于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生态环境已然变为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库。要对其进行适度纠偏,当从根源上意识到人与自然在更深层次上的同一性,就像意识到人与社会的同一性那样,唯有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构,才会成为可能。
在各种生态思想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中心主义横空出世,如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各种中心主义的出现,正是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焦虑派生的学术解答。这在某种意义上陷入的是独断论、自私论,妄图设立一个中心,确立一条路径,就可以解决生态问题。殊不知,若有中心,必有其边缘。中心存在物被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必然会降低甚至忽略边缘存在物的重要性。如对儒学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从未停止,而几乎无有学者认为道家为人类中心主义。因为道家的基本理论品格不是为人而设,而是为了打破儒家人本位而开出。稷下道家视天地万物一体、宇宙万变为一橐的自然观正可视为对各种中心主义批判、消解、超越之哲思表现。
稷下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与视天地万物一体、宇宙万变为一橐的自然观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有机自然观。在当代生态哲学视域中,人与自然共处于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之中。人不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社会的整体之部分,乃至自然整体之一部分而存在。天道、人事一体无二,自然法则也是人类活动的法则。所有溢出自然法则之外的人类行动,都会对自然物构成某种实在或潜在的威胁。稷下道家的天道恒常、天人一体、人法天地、敬畏自然等观点,正可转化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精神资源。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