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名家名作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家名作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断句新解
发表时间:【2023/9/22 9:19:21】 浏览次数:573次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篇断句新解        


荀马新民

 

摘要:荀子《性恶》篇的主旨是彰显“人性本朴”,不是论述“人性本恶”,而是批驳孟子“人性本善”,关键点在批评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强调人性的善恶,不是人的天然本性,是后天受教、修为的结果;强调“人性本朴”的天然属性不能更改及人须后天受教、尊礼、加强自身修为的重要性。荀子《礼论》篇:“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与荀子《性恶》《正名》《荣辱》等篇中有关“人性本朴”的观点有内在关联。周炽成、林桂榛是荀子“性朴”论的强有力推进者,有《荀子乃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等多篇“人性本朴”的论述,可兹证明。《性恶》篇,20余次出现“性恶”二字,窃以为,应这样断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厘清“性”、“恶”、”、“伪”等字的断句与多义。要特别厘清“其”字在古汉语中不止常用作实词代词,而时有用作虚词连词。

关键词:性、其、伪、性朴、周炽成、林桂榛

笔者好文,时不求甚解。虽不喜人云亦云,但时有逐流。以往,读、听西汉以来诸多荀学大家言论:荀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揭示“人性本恶”。始读荀子《性恶》开篇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大多理解为“人性本恶,人的善良是后天修为得来的。”所以,即随波逐流,认为荀子是讲“人性本恶”。但同时又认为:荀子强调的不是“人性本恶”,而是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恶与善,都必须通过后天受教育和提高自己的修为与修养,才可以去恶从善。在以往的理解和讲解中,笔者也是这样诠释的。

其实,当时并没有读懂《性恶》的主旨不是论述“人性本恶”,是彰显“人性本朴”批驳孟子“人性本善”,关键点在批评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强调人性的善恶,不是人的天然本性,是后天受教、修为的结果;强调“人性本朴”的天然属性不能更改及人须后天受教、尊礼、加强自身修为的重要性。窃以为,应这样断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厘清“性”、“恶”、”、“伪”等字的多义。人的天然本性无需修正,人的恶性与善性,都是后天修为的结果。读者须厘清《性恶》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性”的多义,“性”、“恶”、“伪”之间需要断句。要特别厘清“其”字在此句中的词性不是实词代词,而是虚词连词,当“与”讲。“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恶与善者,伪也”。

 

一、性

1、性的本义

《尔雅》曰:“性,质也。”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

《庄子·庚桑楚》曰:“性者,生之质也。”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曰:“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能为也。”

《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阮元《性命古训》曰:“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商周古人造此字,已谐声,声亦意也。”

性字,在汉语中出现甚早。《尚书·商书·太甲上》已有“习与性成”的说法。

告子曰:“生之谓性”。天生的叫做本性。

荀子《正名》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生与性本是同源字。与生俱来的本能称作性。

荀子《性恶》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所以,同一物类,其性亦同。人之性,即人天然性,本然之性,亦即人之天性。人之天性以外的善性、恶性等习性,均需后天受教和修为而彰显。

2、性的多义

A、人的天性,即自然属性,无可更改。荀子《性恶》篇有言:“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就像人的耳朵、眼睛那样,是天生的,无可更改。更改了就不是人之天然本性了。

B、人的习性,是后天养成的。习性中有善性,也有恶性。习性经过受教和加强自身修为是可以改变的。

C、人的恶性,是后天受外界影响堕落的结果。

D、人的善性,是后天受外界影响,受教育加强自身修为的结果。

E、人的灵性、秉性、率性、韧性、耐性、刚性、个性、悟性、理性、共性、艺术性、可塑性、记性、任性、野性、忘性、惰性、奴性等等,均属后天可变习性,但与本篇论述关联甚微,故从略。

 

二、性朴、性善、性恶

大家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有关“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本朴,人性本天然,人性有善有恶”等等的争论不绝于耳,尤以孟子为代表的“人性本善”,荀子为代表的“人性本恶”最为显著。这些争论的文字记录,基本都是两汉时期发端记录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刘向最早编辑荀子《性恶》篇,显现荀子是“人性本恶”说第一人。东汉王充、荀悦,唐杨倞,清王先谦,近代梁启超、当代冯友兰等学术大家均随刘向荀子“性恶”说。其实,大家多是惯性顺势思维,并没有细究荀子《性恶》的主旨是彰显“人性本朴”,批驳孟子“人性本善”论

1、人性本朴本天然

前,“性的本义”多有证明。

接续,荀子《礼论》曰:“性者,本始材朴也”意为,人性基于材质,性能就在材质里,原始材质是朴素、无善恶的。

“人性本朴”的“朴”字,本意是没有经过加工和修饰的树皮,这里的“人性本朴”,指的就是人性原本的天性,即没有任何加工的天然质朴之本性。

孟子引告子之言曰:“生之谓性”。天生的叫做本性。

荀子《荣辱》曰:“材性智能,君子、小人一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言:“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荀子《正名》曰:“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意为,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叫做天性。人的本性有天然属性,是不可更改的。

2、人性本善

孟子是“人性本善”的发轫者。

《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为,人性本质的善良,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孟子接着运用排比句式,继续论述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最后结句意为,讲求仁义礼的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固有的。

荀子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人性本恶

荀子反对“人性本善”论,但也不是人本性恶论者。荀子《性恶》篇主旨不是论述“人性本恶”,而是彰显“人性本朴”,批驳孟子“人性本善”关键点在批评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强调人性的善恶,不是人的天然本性,是后天受教、尊礼、修为的结果;强调“人性本朴”的天然属性是不能更改及人须后天受教育、尊礼、加强自身修为的重要性。

“人性本恶”,是后学没有深刻研读理解荀子《性恶》篇,更没有对比荀子在其《礼论》《荣辱》《正名》等多篇著作中有关论述“人性本朴”的观点,就扣上了一顶荀子是“性恶”说的帽子。从荀子多篇著作里,不难发现,荀子是“人性本朴“论者人性本天然”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就像人天然而生的耳鼻眼,是不能更改的一样,更改了就不是天然的本性了。人的善恶习性是后天受影响的结果,是可改变的。

《性恶》篇,20余次出现“性恶”二字,研习者须厘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性”的多义,“性”、“恶”、“伪”之间需要断句。字在这里用作连词“与”,“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恶与善者,伪也”。

《性恶》批驳孟子说:“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意为,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学,是因为本性善。荀子说:不是。这样是不真正知道人的本性,看不到人的本性和人的习性修为之分别。一切人的本性,是由天成就的,不可以学习得到,不可以从做事得到。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学习而学到的,人由做事而能成就的。不可以学习得到,不可由做事得到,而存在于人的,叫作本性。可以学习而做到,可以由做事而成就,存在于人的,叫作人为努力的习性。这是人本性和人为习性的分别。现在人的本性,好像眼可以看到事物,耳可以听到声音。可以看得清楚离不开眼,听得清楚离不开耳,眼看得清和耳听得清,是不可以学习得到的,就很清楚了。

荀子的这段论述,清晰明白地告诉读者,他在《性恶》篇中讲到的“性恶”,不是人的“本性恶”,而是在说人后天的“习性恶”;人的天然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不能改变的。

关键点在批评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重点要厘清“性、伪”二字。“伪”字是古文中常见的通假字“为”,这里当做“修为”讲,是讲人的善恶,是修为得来的。批驳孟子“性伪”不分,“本性和习性及修为不分”

 

三、荀子《性恶》见“性朴”

荀子《性恶》篇,阐述人性资质性朴:“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意为,人之性,出生后就离开了本来的质朴,离开了本来的资质,一定是丧失了本性质朴的。

原本认为周炽成教授是荀子“性朴”论的发轫者,林桂榛教授同是发轫者并是倡导荀子“性朴”论者。后借微信向桂榛教授讨教,得悉“性朴”论的提法,早在百余年前就有前清与日本学者提出,蔡元培先生亦是否定荀子是“性恶”说的大家,只是历代学者信荀子“性恶”论者众,“性朴”论的声音被弱化了。

1、周炽成、林桂榛是“性朴”论的有力推进者

据悉,早在2002年,周炽成就在内刊中发表了荀子是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的专著。《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刊发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引起学界关注。林桂榛2007年11月接着撰文指出荀子“他讲性恶已于他的性论相矛盾了……故‘性恶论’系后人篡改还真有可能,但还需详细质疑考证。”(林桂榛:《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38页。)2008年5月13日林桂榛完成了荀子《性恶》篇“性不善”篡改为“性恶”的推理,随后撰写的长篇论文《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2008年12月23日发布于confucius2000.com网,2009年7月7日发表于第16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台北)。周炽成林桂榛是“性朴”论的有力推进者。不谬。

笔者虽早于十年前,就与二位教授在多场荀子研讨会上有所接触,对二位教授慷慨激昂的论述“荀子不是“性恶”说者,而是“性朴”论者,荀子《性、恶》篇是伪作等等,并没有引起十分重视,是淹没在众多学者讲荀子是“性恶”说的言论中。

2022年6月,林桂榛教授赠我周炽成教授遗作《荀子“性朴”轮新探》与林桂榛教授《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助我开卷受益。读周炽成、林桂榛二位教授著作,新意昂然,醍醐灌顶。更有精读林桂榛教授的《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再证明》 感佩并严重同意其研究成果,洋洋洒洒三万六千余言,大格局、全方位,对荀子是“性恶”说,还是“性朴”论,兼论孟子“性善”论等人性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诠释性恶,性善,性朴等,源流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旁征博引,丝丝相扣,逻辑性极强。兼之是讲座录音整理,剔去了一些学术化的脂粉气口语化,群众语言金不换,普通听众也能听得懂,厘得清!妥妥的一篇荀学研究新成果力作,果然荀学名师风范。激起我也要深入研习一番荀子《性恶》篇,于是有了《荀子<性恶>见“性朴”》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2、荀子《性恶》见“性朴”

笔者原本就对荀子“人性本恶”说有疑义,认为荀子强调不是“人本性恶”,而是强调人受教育并要加强自身修养、修为,才会去恶从善的重要性。读周炽成、林桂榛二位教授“人性本朴”论,引起深思,再读荀子《性恶》篇解惑。

再读荀子《性恶》篇,豁然开朗,深刻感悟到《性恶》通篇有关“人之性恶”的“性”,诠释的既有人的“本性质朴”,又有人之后天修为而得的习性、善性、恶性,需要后天受教尊礼、提高修为,才能改恶从善。荀子批驳孟子说:“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意为,孟子说:现在人的性善,都是因为丧失了人性,所以成为恶。(荀子)答:如果以为是这样,就错了。现在人的性,出生后就离开了本来的质朴,离开了本来的资质,本性质朴一定是丧失的。由此看来,人的习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所谓性善,应是不离开人的质朴而见到美,不离开人的资质而对人有利。资朴相对于美,心意相对于善,应该好像清明离不开眼目,听得清楚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叫作目明而耳聪。

荀子的这段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人的本性是质朴的,人性本朴,资质美好。人的“性善”也好,“性恶”也罢,都是后天受教、尊礼和自身修为才获得并显现的。

荀子《礼论》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意为,本性,是人天生的材质;人为,是盛大的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加工,人本始的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人的本性是质朴的。荀子《性恶》见“性朴”顿时灿然。

 

四、荀子《性、恶》篇断句新解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受荀子性朴论章句研讨影响,笔者创作《荀子<性恶>见“性朴》一文披露:“荀子《性恶》开篇应这样断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须厘清‘性’‘恶’‘伪’等字的断句与多义。”发布于微信小群征求意见。

著名荀子研究专家、《荀子通译》作者、兰陵东方荀子研究院焦子栋院长读后,即将原文转荀子性朴论章句研讨大群,并微信作评荀马教授断句新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须厘清‘性’‘恶’‘伪’等字的多义。人的天然本性无需修正,人的恶性与善性,都是后天修为的结果。读者须厘清《性恶》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性’的多义,‘性’‘恶’‘伪’之间需要断句。‘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恶与善者,伪也’。荀马教授的断句太有启发价值恶,(1)恶——音饿e,(2)恶——音务wù,如,可恶,憎恶,好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很多人老是由着自己的天性,常常憎恶那些使人向善的外在规矩,因此,人的向善还是向恶都是后天修为的结果。”

引起群内荀学专家、学者关注、评论。

青岛荀学研究名家姚海涛教授即有鲜花点赞于焦院长评论之后,枣庄荀子研究学者徐学胜老师亦有:“断句主题准确,概念厘清,还原了荀子思想的本来要义!”跟进焦院长评论。

亦有未署名学者评:“两千多年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多是惯性思维,谨遵西汉刘向编辑《孙卿书》唐杨倞注解《荀子》解读,均把荀子《性恶》篇解读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创新断句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创新断句,可圈可点。当然,尚须荀学专家再求证,方可定论。任何创新都不会一帆风顺,相信假以时日,定会水落石出。”

邯郸学院原校长马计斌教授微信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断句有新意。并嘱要悉心理解、解析”“”“”“”“”“等字词的词性、本义和引申义。

著名荀子研究专家、荀子性朴论强有力的推进者、山东师大林桂榛教授跟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指代前文‘人性’(人的性=人性)。恶,若是心态动词。那么:人性(天生地)憎恶人性的善。结论:人性都讨厌善性。再结论:荀子认为人性善,而且人人天生爱堕落……章句学分析完毕,其他可见面聊全篇事。”

荀马断句的依据,也有受林桂榛教授《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推理的影响,说刘向是把荀子《性恶》篇“性不善”篡改为“性恶”说。既然林桂榛教授推理刘向篡改荀子文章,那么荀马也怀疑,是后学错误地句读了荀子的文本。或对荀子《性恶》篇有篡改之嫌。如《性恶》篇中的“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等句式,均可疑是后学整理编辑时,有篡改之嫌。怀疑编撰者,为了证明荀子是性恶论者,在人之性之后加了明矣二字。籍此强调荀子是强调人之性恶。

2、关于句读断句

大家知道,句读,俗称断句,也称句逗,亦可理解为文言文加标点。可是,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加标点的。但古人却十分重视句读,《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意为,第一年考察学生的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的能力。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晓明白句读,读书的疑惑不会解除。

故仔细研习荀子《性恶》,不是独看单句,而是结合全篇句中前后语境,再对照《荀子》32篇有关论述“人之性”的章句,认为可这样断句《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的“性”,这里明显是名词,指人的本性天然质朴,“恶”与“善”均是形容词是虚词连词。

关键要厘清“其”在此句的词性。查老版《辞源》《辞海》及当代汉语词典,“其”的出处,本意及引申义,多达十几种,其中做代词“他、它、那”等最多,也做副词、连词、虚词、语气助词等,如屈原《九章·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两句中的“其”字,均是虚词,用于句中连词、语气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前句可译为:“如果我的心是正直的啊。”后句可译为:“看到香椒兰草变成这样。”均不需强调句中“其”字。再如:《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中的“其”字,也是虚词、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结合古文中“其”字可用作虚词、语助词的用法,我们姑且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其”字,也用作虚词、语助词。可意译为:“人的本性质朴,是不可改变的;人的恶习与善行均是后天的修为的结果啊!”结合《性恶》中有关“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的句式,亦可意译为“人的本性质朴,不能更改;人的恶性明了,与人的善行,都是后天修为的结果啊。”

“人之性”中的“之”字,当用作助词“的”;“恶”字、“善”字均是形容词;“其”字、“者”字都可做为语助词。当然,“者”字也可译为“行为”或“样子”。

再者,荀子《性恶》中共有20余次出现“性恶”二字,荀子其他篇章中没有出现过“性恶”二字。如何解释?

一是林桂榛教授认为是刘向篡改了荀子想要论述的“性不善”,惯性推理荀子根本就没有论述过“性恶”。

二是,笔者认为,荀子在《性恶》篇中多处显现的“性恶”,不是说 “人本性恶”,而说的是后天环境教化派生出来的“习性恶”。如:“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意为:“现在人后天养成的习性恶习,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纠正,然后才能改正。……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习性恶劣,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矫正人的情欲之性,改正人的情欲之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欲之性,引导人的情欲之性。其中出现的“性恶”,包括句中出现的“情性”,均是后天环境教化派生出来的“习性”,而不是说“人本性恶”。所以,也就无所谓《性恶》说,而是分论。

大家对两千年来名家大咖对人性的解读,多是惯性顺势思维,对孟子“人性本善”论,荀子的“性恶”说,公孙子的“人性无善恶”,杨雄的“人之性善恶混”,刘向的:“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性不独恶”,董仲舒的“性不善,教而后善”等等,均认为各有道理。关键是这些认知,均是从前人研究的文本中获得。因为,孟荀时代早于两汉几百年。两汉学者根本不可能和孟荀当面对话解惑,而是隔着时空,凭自揣摩先贤所言,难免有断句、解读之误。

3、当代著名荀学研究专家论训诂

当代著名荀子研究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对古文言文的句读及字词解析,值得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廖名春教授在其《荀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三)<荀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说:宋人抨击荀子性恶最烈,但疏于对其特有概念的辨析。朱熹将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伪”就理解成“虚伪”、“诈伪”,以此来批评荀子的“性伪之分”,就显得十分好笑。今人将荀子的“天人之分”说成是“天人相分”,一字之差,对荀子思想作出了迥然有别的解释,是严重违反荀子原意的。一般说来,今天搞文字训诂考证的,都极少深入地去钻研荀子思想;谈荀子思想义理的,都不太注意利用现有的考证成果,鲜有将考证与义理分析融为一体的论著。

廖名春教授批评古今学者对文字训诂考证随意的现象,可谓严厉,当引起我们当代学者重视。是呀,像朱熹那样的大学问家,都能把修为的“伪”,解释为“虚伪”、“诈伪”!不止可笑,而是可悲。“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分”,一字之别,寓意大相径庭。再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也是修为,可理解为,人不知道修为自己,就会遭受天诛地灭。用现代汉语误读古汉语中的词的多义,一定会闹出大笑话。

还有,廖名春教授在其“不要再误读《论语》”的系列讲座中披露《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的“知”与郭店简尊德义》“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中的“知”字,均与荀子《劝学》“契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折”字同义。不是原本批评“不可使知之”是愚民,其实是不可“折腾”“强迫”百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们以前把这句话理解为早上我知道了真理,就算晚上死去都无所谓了。这种理解也是不对的。这里的“闻”,决不能训为“知”,而应训为“达”。朝闻道,夕死可也”即“朝达道,夕死可也”。孔子不是说早晨知道真理就可以死了,而是说达到、实现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值得深究

前时,没有深入研究荀子《性恶》篇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中的“性”,是指人的“本性”,还是人的“习性”。关键是多数学者是误解这段话中的“性”字多数专家认为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严重错误

细究《性恶》篇前言后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性”是名词,说的是人的本性,即“人性本朴”的天然本性“恶”与“善”是形容词,恶习善行不是人本有的本性,而是后天习性养成的结果

“伪”通假字必须译作“修为”。王先谦《荀子集解》《性恶篇第二十三》开篇是这样解释的:“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为字‘人’傍‘为’,亦会意字也。

再次强调字在这里用作虚词,可当连词“与”字用。屈原《九章·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两句中的“其”字,均是虚词,用于句中连词、语气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的“性”与“恶”应该分开理解,“伪”字与前者的关系亦应厘清字更应结合上下文理解。厘清了这些,荀子《性、恶》见“性朴”,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综上所述:荀子性恶“性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是名词,“恶”、“善”均是形容词,“其”在此句中做连词。“性朴”则是主谓词组。结合荀子《劝学》《天论》《正名》《荣辱》《儒效》《大略》等篇,特别是《礼论》篇提及的“性者,本始材朴也。”多有关联,细心研读《性恶》即能悟出荀子《性恶》见“性朴”之真谛,前提是要特别厘清“其”字在此句中的词性是连词,当“与”讲。

荀子《性恶》的主旨是彰显“人性本朴”,不是论述“人性本恶”,而是批驳孟子“人性本善”论,明确“人性本朴”,人性本质是天性质朴,善恶习性等均是后天修为的结果,重点强调人性天成、后天受教、尊礼、加强自身修为才可以去恶从善,为社会建功。

 

荀马新民,男,1955年元月生于曲阜,现居邯郸,现任邯郸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荀子研究中心副主任、邯郸市荀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来西亚中华国学书院顾问、东盟中国投资促进会顾问等。主要作品弘扬荀学当为国家发展战略《荀子思想与当代世界》《冯友兰谈<大学><荀子>》《荀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荀子赋》《邯郸赋》《马氏之歌》等。

电邮:mxm118@163.com   电话:18132959219(微信同号)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建业小区19-1-5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