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一)历史渊源
兰陵县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地处泰沂山脉向江苏里下湖地区过渡的地带,境内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农业种植区之一,为人类居住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再加上历代兰陵先民的辛勤劳动与大胆创造,这方热土因此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堆积与遗存。众多的文化堆积与历世先民智慧的相互激荡,产生了蔚然大观的地名文化;地名文化的历代叠加,又产生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兰陵历史文化。
(二)文物古迹概述
兰陵文物古迹是文化堆积的具体载体,结合兰陵历史文化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建筑遗址、古墓遗址、古画像石及摩崖雕刻、红色文化纪念地等六大体系。
1、古文化遗址
(1)王岭遗址
该遗址为兰陵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位于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东北50米,双河水库东岸,东西80米,南北1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采集标本有石核、刮削器以及动物化石等。
(2)南吴庄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长城镇南吴庄村南约200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低,东西、南北各约250米,文化堆积厚约1.50米。地表采集标本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火成岩打制的舌状器,龙山文化的夹砂黑陶罐,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汉代的灰陶罐等。
(3)于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兰陵镇于官庄村北及村内,东西南北各约400米,现遗址的三分之二为村落所覆盖。地表采集标本有北辛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鬲足、商周鬲口沿、汉代板瓦片等。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城子古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为沂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处新石器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总体形状为梯状高台,东西、南北各约250米。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等,遗址出土汉代“治河赏”陶罐和铁剑等文物。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小湖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南200米处,南距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1500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200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盆口沿,汉代筒瓦等。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东高尧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前高尧村(原名寺前村)北,东靠武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最高点高出地面约5米,东西180米,南北150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1963年,东高尧村张吉祥在此挖地窖时曾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属国家一级文物,为临沂市文物馆镇馆之宝),1984年9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后杨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仍有居民居住,被誉为“沂蒙山地区5000年前的村落”。位于兰陵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燕子河东侧,遗址分布呈椭圆形,东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
2010年5-7月,为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300余件文物。陶器除大量陶片外,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甗、碗、豆、鬹、觯形壶、筒形杯、高柄杯、器盖、纺轮、拍、球、弹丸、珠和网坠等。其中有少量岳石文化时期陶片,如陶甗腰部、蘑菇形器纽、瓮腹上的附加堆纹等。石器中有斧、锛、凿、铲、长方形刀、双孔半月形刀、矛、镞、打磨器和大量磨石,石镞数量最多,质料多采用板状泥灰岩、闪长岩和千枚岩制成,形状主要有菱形、三棱形、柳叶形、桂叶形等。大型石斧和双孔半月形石刀制作规整,刃部锋利,尤为珍贵。石钻帽的发现,反映出当时钻孔技术的普遍运用与不断提高,属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骨器中的骨针磨制光滑,而且针鼻还可以穿进丝线,说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纺织缝纫技术已经出现。
(8)东城子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陵县大仲村镇东城子村后,西靠温水河。东西约130米,南北约120米,最高点高出地面约7米。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加砂圆锐状鼎足,龙山文化的黑陶片,春秋鬲足,春秋战国时期灰陶豆、盆残片以及汉代瓦片等。
(9)程村遗址
该遗址跨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兰陵县南桥镇程村北50米处,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约380米,东西约250米,堆积厚度约1.5米,采集标本有龙山陶片、商周鬲足、鬲口沿、汉代瓦片等。
2、古城遗址
(1)鄫国故城
文化堆积跨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秦汉以降历为郡县治所,位于向城镇鄫城前村后,鄫城后村前,文峰山东侧。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鄫国是东方较早建立的部落方国,为夏朝第七代君主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地。因大禹为姒姓,故称其为姒姓鄫国。其时,鄫国大面积种植桑柞麻,盛产蚕茧,因桑麻丝织品统称“缯”,故又名“缯国”。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30个,鄫国便是之一。
故城近似方形,城墙遗址显不规则丘陵状,起伏绵延,部分城垣积土呈红褐色,如战火烧过的焦土。城垣为人工黄黏土夯筑,平面略呈方形。东墙550米,西墙480米,北墙530米,南墙528米,其中,城墙东南角、东北角高约9.5米,所存城墙墙基宽30米。城内有鄫子井1眼。城中一高台遗址,东西290米,南北140米,为宫殿和府衙遗址,地面散布较多的瓦当等残片,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商周鬲足、东周豆柄、东周瓦当、汉代瓦当、汉代豆盘等。是山东地区时代较早,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故城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先秦古国史和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向邑故城遗址
向邑故城为鲁国于鲁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所建,位于兰陵县向城镇驻地西南。《续修山东考古录》记载:“向邑故城,今向城镇,春秋地名”。故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50米。现故城遗存部分——西南城角,东西长约60米,墙基宽约30米,高2.5米。采集到半角瓦、平瓦当、陶豆盘、陶纺轮、铜剑等文物。
(3)柞城故城
该遗址跨春秋、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城东北,分外城,内城两部分。大城全长3915米,城区轮廓完整,界限分明,东、西城门遗址清晰可见,自城西南起向北651米为西城门遗址,门址宽约15米。大城南城墙长845米,残留高3米,东城墙长1070米,残留高3米,北墙长905米,西城墙长1095米,墙基宽约40米,建筑年代为秦汉早期。小城略成正方形,分西、北、南三段,共长1450米,建筑年代为春秋时期。故城内曾出土陶鬲、陶豆、瓦当、铜镜、铜壶、铜洗等。1979年出土战国时期1枚阴文篆体“荼大夫之玺”5字铜印,属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铁刀,已调往国家历史博物馆。1980年冬,出土一批窖藏汉代铜器,为11件铜洗。其中6件带有铭文和纹饰,“永元二年(公元90年)堂狼造”、“蜀郡董氏造宣侯”、“吉雁”等铭文清晰可辨;鼎鹤图、鹿雁图、双鱼图、飞雁图等图案分明,形态生动。铜壶3件,其中之一的圈足部有40字铭文,文曰:“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人得之,致二千万;田家得之,千厨万仓”,另一件口沿处有“缪公”二字,为汉代兰陵望族缪氏遗物。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兰陵故城
位于兰陵县兰陵镇驻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春秋时鲁国国相季孙行父执政时期(前610年-前568年),名为次室邑,距今约2620年。前256年楚灭鲁,改次室为兰陵,以儒学大师荀子为兰陵令,距今约2270年。此后的秦、汉、魏、晋、北朝、隋、初唐一直是兰陵县治所在。清朝乾隆后期在此设立兰山县分县。东西约860米,南北约1900米,墙基宽约30米,护城河遗址宽约50米。曾出土大量战国时期楚国货币“郢圆”(俗称“印由”或“鬼脸钱”)、汉代五珠钱范、清代甘棠碑等文物,采集文物标本有圆瓦当、半瓦当,筒瓦,灰陶豆,花纹砖等。旧有城门四处,东曰“东海镜清”,西称“逵达邹鲁”,南名“衢通徐淮”,北呼“文峰映秀”。
(5)大城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龙山、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大城子村内及村北,总体形状为缓丘高台地,东西、南北各约250米。地表采集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鬲足、汉代筒瓦残片等;1979年出土大汶口白鬶陶一件。遗址西北2000米处的层山东坡有西汉中晚期墓葬群,曾出土龙柄玉斗和羊脂白玉带钩。
3、古建筑遗址
(1)灵峰寺古建筑群落遗址
位于下村乡山北头村西,抱犊崮东侧,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年)、明成化五年(1469年)年、万历十年(1582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等重修。座北朝南,东西约50米,南北约80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遗有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建筑。藏经楼顶已塌毁,墙体仍岿然屹立,东西14米,南北8米,高10米,正门门楣题写“释迦文佛”4字,北门门楣题写“灵峰大寺”4字。钟楼、鼓楼各三间,面阔9.50米,进深5.50米。其中钟楼房门两侧镶嵌石碑,北为“重修灵峰寺碑记”,乾隆六年(1741年)立。鼓楼东侧为万历十年(1582年)年所立“重修鲁府天台山灵峰寺碑记”石碑,青石质,圆首,方座,高2.7米,宽1米,厚0.21米,额篆12字,碑文650余字,楷书,记述灵峰寺的地理环境、抱犊崮的得名、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寺院后兴盛情况及本次重修事宜”。
(2)朗公寺古建筑群落遗址
位于大仲村驻地东3.5千米处的车庄村东北大宗山前。2003年9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公寺旧为沂州四大名寺之首,与杭州灵隐寺、泰山灵岩寺齐名,寺院早已倾废,遗址犹存。
始创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兴于隋唐,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扩建重修。现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群落遗址。
上寺遗址东西约120米,南北约100米,大殿墙基高5米,宽1.3米。内有碑刻若干。元代采画水陆传记碑,篆额,高2.15米,宽83厘米,厚29厘米,座东面西,碑身地下约1.5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立。宋稷学《游朗公寺记》石刻一方。
上寺西约50米为历代僧人灵骨塔林,现余7座。
下寺遗址位于上寺遗址西约200米山涧北侧,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万古流芳碑”残碑一通。
(3)万村李家大院
建于明代后期,位于兰陵县尚岩镇万村,清朝后期万村李氏十六世李继思扩建,由门楼和3座院落组成。东西50米,南北22米,分布面积约1100平方米。门楼座东向西,东西5米,南北4米,青砖砌成,上边各伸出一打制成“弓”型石梁,上挂青砖刻制的莲花石雕,并镶嵌“福寿”“康宁”等字样,上有飞拱形门楼前檐盖筒瓦。进入大门、东西通道,通道北一进三院,房屋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上覆青瓦,墙体青砖垒砌,座北朝南,西院、中院保存较好,其中中院面阔19米,进深10米,正堂主房5间,原有东、西厢房,现仅存东厢房3间。正堂主屋门庭西13根木条串成“册”字形窗棂。西院现存存堂屋5间,东院存堂屋3间。
(4)兰陵坊前沈家大院
建于明代后期,位于兰陵镇沈坊前村内,为沈坊前沈氏先祖所建。原为典型的座北朝南、两挎三进式北方家族大宅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50米,分布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东挎院仅存三进天井的东厢房三间。西挎二进院保存相对完整,其余院落皆不存。西挎二进院东西21米,南北20.7米,有房屋15间。北面堂屋3间,内厦式走廊,木质顶柱,长9米,宽4.7米,高约7米;东有过道房、侧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3米,南北11米。南面东侧为二进院过道门楼,南北宽5米,东西长3米,高6米,屋顶正檐饰有“祥云”青瓦,西边伸出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图案,门两旁枕石和石鼓完整无缺。门楼西有南屋3间。建筑用材为石、砖、木、瓦等,屋顶以阴阳反扣式双层青瓦覆盖,顶盖下为椽木托起的把砖,椽木以下为横向橝木支撑,橝木以下为山墙与屋梁支撑,屋梁为梯垛式,山墙为砖石混合构组。样式古朴,仍坚固如初。
(5)庄坞永济桥
建于明朝中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庄坞村西武河之上,西北东南走向,方体墩础平梁式架构,主体保存完好。据《临沂县志》及桥碑记载:永济桥,明弘(治)正(德)间始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杨蕃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杨廷扬、杨初等人再次重修。长72米,宽3.8米,高出河床4米,31孔,孔跨2.3米,桥身为长条巨石垒砌,因清朝咸丰年间重修时立有六通记事石碑,俗称“六碑三十一孔桥”。
(6)庄坞刘氏节孝坊
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竣工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是清廷旌表儒林郎杨绩继配夫人刘氏的节孝牌坊。位于庄坞镇河西村东北,坊高9.6米,东西宽7.4米,南北阔3米,横竖石料均系整块大石迭成。2006年12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结构为4柱3间5层楼阁式,石柱擎承。坊中间跨度大,走车马,两侧跨度小,过行人。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座北朝南,四立柱两侧刻有赞美刘氏的对联,其下为四尊门神雕像、四座神兽雕刻。
朝阳面的对联分别是:“三美全收卓矣大家之范,一清独抱蔚然女士之宗”,“冰霜著节垂千古,松柏为心贯四时”;朝阴面的对联分别是“宜文学富兼从慈孝同传,道韫风高闻者心形俱服”,“青闺品望寿贞珉,丹阙恩光昭绰楔”。
主横梁为二龙戏珠透雕,其上五层石刻,自上而下,最上层为斗拱飞檐,中间镶嵌圣旨刻石;第二层朝阳面刻丹凤朝阳,背面刻凤参牡丹;三层朝阳面浮雕状元及第,背面浮雕八洞神仙;第四层两面分别为“光扬彤史”、“节重清门”巨匾;第五层横匾书“敕建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杨绩继妻例封安人刘氏孝节坊”24字。
门楣两侧两块刻石记录牌坊筹建经过。当时的山东巡抚铁保,山东学政刘凤诰,山东布政使司布政使陈仲琛,沂州知府克什纳,兰山县(清代庄坞属沂州府兰山县管辖)知县张廷楠等山东省、沂州府、临沂县等地方政要均参与了节孝坊立建的奏请事宜,户部主事宋潢题写了全部四幅对联。
整座牌坊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构图严谨,均衡对称,纹理清晰,繁而不乱,以谐音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福寿吉庆等意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7)小湖子节孝坊
建于清光绪十年,是清廷表彰刘纯修夫人闫氏及其儿媳李氏两节合一的节孝牌坊。位于南桥镇小湖子村东部。整体为四柱五层阁楼式建筑,正面向东,高约8米,南北长约6米,宽约2米。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
整体青石刻凿,四立柱上端刻有赞美闫氏、李氏的对联,下端从北向南依次刻有水仙、兰草、竹笋、松鹤、菊花、玉兰等图案。
主门柱东面所题对联是“贤姑树懿型彤管芬芳光后嗣,孝妇亲妇德苍松志节绍前徵”,西面是“褒扬荣两代国恩万古常新,节孝萃一门壶范千秋不朽”。
外侧门柱东面所题对联是“星使深怜双节苦,天恩崇锡一家荣”,西面是“光争日月次第联辉,节励冰霜后先济美”。
主横梁两侧皆刻二龙戏珠浮雕,其上五层石刻,自上而下,第一层楼顶起脊飞檐和圣旨悬匾,毁于文化大革命;第二层东刻双凤朝阳浮雕,西刻凤参牡丹半透雕;第三层两面均为“两叶清芬”的悬匾;第四层为状元及第图;第五层刻“旌表刘纯修妻闫氏节孝坊,旌表刘奇之妻李氏节孝坊”22字。
(8)珩头宋氏祠堂
位于向城镇杭头村西南部,东西23米,南北26米。初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琅琊宋氏第九代传人宋之普、宋之韩等人筹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宋氏第十五代传人宋献章等人重修;文化大革命以后再次重修。正堂3间,座北朝南,设有走廊,木质顶柱。东西配殿各3间,结构同正堂;门楼,砖木结构,屋檐起脊,饰祥瑞图案。
4、古墓遗址
(1)高柴子羔墓
建于春秋时期,位于兰陵镇刘家堡子村北。高柴,字子羔,春秋卫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在卫国执政,游学于兰陵。该墓遗存封土高约10米,近于圆型,顶部直径约30米,周长约100米;底部直径约60米,周长约200米。墓冢高台封土上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所立碑碣一通,圆首方座,高1.90米,宽0.72米,厚0.28米,碑阳中部竖刻:“孔子弟子先贤高柴字子羔之墓”,右刻“唐封共城伯”,左刻“宋封共城侯”,除“孔子弟子”为篆书,余皆隶书,碑阴刻高氏自高柴之后流传述略,正文12行字数不等,楷书,书丹为岱山下庠生李学周。2011年12月,公布为临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荀子墓
建于战国末年,位于兰陵镇驻地东南1500米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序列著书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墓前有2通清朝晚期碑刻。西侧一通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兰陵王氏生员集资所立“补建荀子墓碑”,方座,顶为四角碑帽,碑高2.2米,宽0.75米,厚0.15米,碑文记述了荀子墓的兴衰变迁。明江同知借补镇雄州知州王寿篆额,邑庠生王锡蕃书丹。东侧一通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山东巡抚周馥所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高2米,宽0.8米,厚0.18米,方座,圆首,碑首为二龙朝阳图案,正文楷书69字,皆为周馥亲笔,记述重修荀子墓经过。
墓体封土高出地面约7米,黄土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约20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遭破坏,于墓体中部挖一深坑。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苍山县人民政府进行修缮,于墓体封土周围用青石垒砌起高约1米、周长约160米的保护墙。2012年,苍山县人民政府在墓前创建后圣大殿、劝学广场、荀子三十二篇碑廊、博雅坊、知明坊、长青坊等纪念性建筑,墓地保护面积扩展至3万平方米。
(3)金山汉墓
约建于西汉初年,位于兰陵镇东南约3500米处的金山东坡近顶处,墓主无考。2003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物考古队、苍山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队,于2004年6-7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体为单墓道岩坑竖穴木椁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墓上封土、墓上祭祀建筑等部分构成。墓室座西面东,墓室东西7.3米,南北4.6米,深11米。墓道全长44米。墓道前设祭坛、祭祀祠堂为全国首次发现。出土文物,有龙纹金属饰件、玉璜、笄等五件(套)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人形金箔,口含、木俑等十一件(套)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其余二十余件被定为一般文物。2006年12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萧望之墓
位于兰陵镇小仲村西南500米处,为汉代兰陵萧氏家族墓葬群。墓地封土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约120米,南北约80米。20世纪50年代,萧望之墓曾出土的文物有圆瓦当、半瓦当、石兽、陶楼等。
萧望之墓体两侧各30米处有东西二座墓冢,每座墓约80米见方。2011年5月,于墓葬群东南部出土龟钮铜印1枚,印文为“萧征私印”。 2010年6月,苍山县人民政府启动萧望之墓园建设工程,墓园占地面积86亩,建有享殿、东西配殿等纪念性建筑。
(6)大吴宅汉代古墓群
建于汉代,又称 “牛王墓”或“吴王墓”,墓主无考,位于大仲村镇大吴宅村东南,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80米。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石室,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回廊、耳室、壁龛等部分组成,个别墓葬有的三个后室。墓葬面积大者100平方米左右,小者30平方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铜镜、铜钱、玛瑙饰件、银饰件、鎏金饰件、陶耳杯、陶灯、陶盘、陶建筑模型等。3号墓体前室两立柱下有石虎柱础,雕刻精美,动感强烈,惟妙惟肖。对于研究两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考古和学术价值。2006年12月公布为临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何逊墓
位于长城镇长城村西南部一处水塘之中,为南朝梁代郯县何氏家族墓葬群。墓体呈半球状,封土高出水面约5米,直径约10米,墓上遍长榆树,四周露出部分墓石。何逊,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曾任安成王萧秀(梁武帝萧衍第七弟)的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去世后归葬故里。2011年12月,公布为临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王守正墓
位于兰陵镇南横山村北,为明代兰陵南横山王氏家族墓葬群。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王守正(1550-1615年),沂州兰陵南横山(今兰陵镇南横山村)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科举中进士,官至大名府知府等职,去世后万历皇帝为旌表其功德,钦赐“金鼎御葬”。墓体为黄土堆积,周长12米,高2米。墓前现存石人一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立墓碑一通。墓碑圆首方座,青石质,高1.95米,宽0.80米,厚0.28米,阳面镌楷书 “皇明显考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兼参议府君显妣诰赠恭人杨氏之墓” 。2011年12月公布为临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长城赵氏家族墓群
位于长城镇沙园村北。长城赵氏自明朝洪武年始,前后数代均在锦衣卫任职,世袭朝廷封敕。有都督赵忠、锦衣卫正千户赵忠之子赵英、袭封锦衣卫正千户赵英之子赵淮等人墓地。赵淮墓曾出土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撰写的墓志铭。东西约145米,南北约100米。
5、古画像石及摩崖雕刻
(1)元嘉元年画像石
1973年5月,山东省博物馆与苍山县文化馆协同,于县城西1500米的晒米城文化遗址之上,发掘一座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的墓地。与墓内侧室上层出土题记刻石二方,及画像石刻计十石十二幅,有车马出行图、乐舞杂技图、进馔图、胡汉交战图、捕鱼图、结龙图等,主要刻置在墓门与前室。
题记碑其一高0.48米,宽0.22米,厚0.22米。其二高0.48米,宽0.16米,厚0.44米。隶书15行,328字,内容连贯,共分12段,三个部分,前一段是序言,后一段是结语,中间志文是对墓中的10块画像石内容释读,题记文字之长,反映内容之多,为全国少有。
刻石题记曰:“元嘉元年八月廿四日立廓毕成以送贵亲魂灵有知柃哀子孙治生兴政寿皆万年薄疎郭中画观后当朱雀对游□仙人中行白虎后凤皇中□柱□结龙主守中霤辟邪夹室上石央五子举僮女随后驾鲤鱼前有白虎青龙车后□被雷公君从者推车乎梩冤厨上卫桥尉车马前者功曹后主簿亭长骑佐胡使弩下有深水多鱼者从儿刺舟渡诸母使坐上小车軿驱驰相随到都亭游徼候见谢自便后有羊车橡其□上即圣鸟乘浮云其中画像蒙亲玉女执尊杯桉□局□稳□好弱貌堂殃外君出游车马道从骑吏留都督在前后贱曹上有虎龙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其殃内有倡家生芋相如仳吹□龙雀除央□□鱼堂三柱中□□龙□非详左有玉女与仙人右柱□□请丞卿新妇主待给水将堂盖恣好中□□上□包未有盱其当饮食就夫仓饮江海学者高迁宜印绶治生日进钱万倍长就幽冥则决绝闭旷之后不复发” 。
(2)豫让刺赵襄子刻石
出土于兰陵镇兰陵古城附近。青石质,高浮雕,中间刻双孔桥,桥下左侧两人耳语,右侧刻三鱼,桥左侧上下刻成两组,上部刻两车左行,下部一人骑马导行,后一车随行,左下角刻一房舍,一人弯腰迎宾;桥上部刻两车左行;桥右侧5人骑马举单幢并行,后随一辎车,车后两人骑马随行。蒋英炬先生认证是“豫让刺赵襄子”历史故事的画像石刻。
(3)泉源寺摩崖造像
位于尚岩镇文峰山与城墙山交汇之处,因古时此地曾建泉源寺,故名。分布于东西约200米、高约20米的天然崖壁之上,刻有佛、菩萨造像15尊,佛造像多为坐姿,菩萨多立姿。系造龛刻像,龛外做题记,多数难以辨识。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多数面貌皆非。保存较好的西部一处为二龙戏珠刻石造像,东部是一组佛、菩萨造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尊石造像之上刻有“天福”字样铭文,天福(936-944年)是后晋石敬瑭使用的年号。故推断此石刻造像年代不会晚于944年。此处摩崖造像对于研究兰陵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史及石刻造像艺术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6、红色文化纪念地
(1)“苍山暴动”纪念地
位于兰陵县城东北约10千米的金岭镇大圩子村西南部,1991年8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南北各约10米。1933年7月6日,中共临郯县委在大圩子村组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在此领导了著名的“苍山暴动”。1988年,原小岭乡政府筹资在此建“苍山暴动”展览室三间。展览室座北朝南,东西9.2米,南北5米,高6米,室内正面悬挂郭仲选题写“苍山暴动指挥部旧址”匾额,陈列有苍山暴动领导人刘之言、郭云舫、刘文漪、赵叙五等人的图片资料。
(2)银厂惨案纪念地
1991年由兰陵美酒厂出资修建,位于车辋镇前银厂村,南北约15米,东西约10米。1941年10月27日,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在此为保护机密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壮烈牺牲。主体建筑为座北朝南的赵镈烈士纪念堂,堂内陈列的文物有:赵镈生前部分遗物,赵镈与夫人李岩、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等人合影,银厂惨案烈士名录赵镈、杨清法等14人,薄一波等中共领导人的题词。院内塑赵镈像,前侧立“赵镈办公旧址”石碑,院内种植白云兰、松树等。
(3)赵镈就义处
位于车辋镇九女山村西约500米处的山坡之上,南北约20米,东西约10米,。1941年11月19日,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在此被国民党军队活埋。1986年,为纪念赵镈牺牲四十五周年,苍山县甘霖乡全体共产党员暨各界人士集资立建“赵镈同志就义处”纪念碑一通,座北朝南,高1米,宽1.2米,厚15厘米,方型,大理石质,正面刻有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题写的“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赵镈同志就义处”,楷书,背面刻有赵镈生平简介及立建纪念碑事宜。
(4)罗荣桓办公旧址
位于下村乡上大炉村内。1939年9月,罗荣桓政委和陈光代师长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部分主力部队挺进抱犊崮山区,进驻大炉,创建发展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1939年10月27日,一一五师在此召开师直属队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罗荣桓作《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原为两间,座西朝东,石砌墙体,麦草屋顶,东西进深4米,南北宽约8米,现为民居。1991年公布为苍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罗炳辉逝世纪念地
位于兰陵镇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院内。6月20日清晨,罗炳辉在兰陵镇突发脑溢血,经驻兰陵镇鲁南军区第二医疗所抢救无效,于6月21日不幸逝世。
(6)鲁南战役糖稀湖大战纪念地
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入鲁会合后的第一个大型歼灭战。这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就在兰陵县的糖稀湖一带。糖稀湖(又称漏汁湖、漏卮湖)位于兰陵县向城、新兴与兰陵三镇的交汇地带,此处田野均为粘性极强的黑土,当地民谣称:“干如铁,湿如鳔,不干不湿抠不掉。”
战役发起后,解放军迅速完成对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的分割包围,将其逼进事先设好的伏击圈。1947年1月4日,正当华中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发起总攻之际,突然寒风骤至,雨雪纷飞,糖稀湖顿时平地积水,道路泥泞不堪。国民党军队的汽车、坦克、装甲车、大炮等重型装备全都陷在泥泞之中,很难前进一步。华野部队乘势奋勇攻击,只几个小时就把号称“国军精华”的快速纵队打瘫在地。到4日下午,除7辆坦克侥幸漏网逃到峄县外,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3万余人全部覆灭。
陈毅司令员为此赋诗一首,题为《鲁南大捷》:“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部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 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治理,糖稀湖已经彻底改变了旧的面貌,成为涝可排、旱可浇的一方沃野良田。
(7)鲁南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兰陵县县城西15千米的文峰山前。初建于1944年,1956年苍山县人民政府进行扩建。原名文峰山烈士陵园,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改称鲁南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1992年6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临沂市沂蒙精神教育基地。
陵园分为山上与山下两个部分。山下部分座北朝南,东西128米,南北206米。中部为烈士灵堂9间,为民族式建筑,东西总长24米,南北宽14米,高4.5米。两侧为展室和骨灰堂,中部有1988年竖立的14块大理石纪念碑,铭刻着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2556名烈士英名。纪念堂后为烈士墓区,安葬着1264位客籍烈士。
现于烈士纪念堂原址上新建鲁南革命历史纪念馆,2013年竣工投入使用,东西70米,南北33米,中7间2层。展馆采用文字、图片、雕塑、声像等手段,主要展现了鲁南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光辉战斗历程、英雄事迹、烈士英名录,陈列鲁南革命斗争的武器、文物等。
山上部分建有苍山暴动纪念碑、横山惨案纪念碑、银厂惨案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司令郭云舫烈士墓,中共鲁南区委书记赵镈烈士墓园及纪念碑、八路军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丁秋生中将骨灰安放地等。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