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研究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之-兰陵乡土文化概要
发表时间:【2014/11/28 11:17:50】 浏览次数:10017次

   (一)饮食习俗

改革开放之前,很多人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困生活。如遇自然灾害,人们往往要用野菜、树皮、糠秕等蒸窝窝头填饱肚子。“高粱煎饼上把捧,糊饾汤子照人影”是当时穷苦人的生活写照。在当时的条件下,小麦煎饼、小米糊饾,只有少数富裕家庭才能吃上。平时一日三餐,早餐有稀饭、点心、小菜、煎饼。中餐、晚餐讲究有干有稀,饭菜相辅。冬季农闲时节一日二餐,饭菜并重。

改革开放以后,稻麦等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小麦煎饼、馒头、大米饭为普通民众的主食。旧时农家菜肴以自己腌制的咸菜为主。每到秋后,用萝卜、白菜、辣疙瘩等加盐腌渍,次年清明前后煮制,称为黑咸菜。改革开放以后,菜肴以禽类、蛋类、肉类、鱼类、蔬菜为主。肉、鱼、鸡以熬、炒为主。蛋以炒为主,亦有腌、煮、变等法。随着大棚菜技术的推广应用,兰陵一带新鲜蔬菜四季不断,隆冬亦有新鲜黄瓜、辣椒、芹菜等,大蒜、大葱、大姜为主要调味品。

家中就餐时长辈坐在上方,晚辈要先给长辈端碗递饭,菜饭上齐后,要让长辈或孩子先吃。出席红(结婚生孩子)白(丧葬)宴请时,要请辈份最长或年龄最长者坐首席,饮酒或夹菜要听首席号令,敬酒吃菜要有谦让。

 (二)服饰习俗

衣着俗称穿戴。清末民初男子春秋穿圆领大襟上衣、直裆宽脚裤。冬为棉袄、棉裤,老年人喜扎外腰带、束腿带。夏为坎肩短裤或赤膊。普通妇女褂袄为大襟,袖短而肥,领、袖口有镶沿花边;裤肥,裤脚有镶边、扎腿。贵妇及大家闺秀着旗袍。普通人家的衣着为土布(当地布机纺织),绅商富户的衣着为洋布(用机器织布机所织布匹)或绸缎。富裕户增有客衣,称“长袍短罩”,专备出门、拜客、访亲等活动用。

民国初年,学生装、中山装兴起,原有服装不断改革,肥度、镶边减少,女裤除老年妇女外,皆撒腿。衣料为洋布或土、洋布混用。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人们无心讲究穿戴。相反,为避灾祸,少着老装,女扮男装,富改贫装,虽不伦不类,但都不计荣辱。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袍马褂消失,男女均为短装,老年以大襟短褂、袄为主。青壮年装饰以学生服、中山服、国防服居多,以兰、灰、黑(青)色为主。女性普遍穿中便服、中西服、偏襟对襟不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红色海洋,青年人以绿色军装为耀,亦为“革命”之象征。少为兰、灰、黑色,均以褪色泛白为时尚,女花色服装、裙子一时匿迹。衣料除棉布外,增有人造棉、的确良、涤卡布等。

改革开放以后,女装绚丽花色、柔和格调次第出现,连衣裙、短裙、西式袄裤较为普遍。男着西装,牛仔服流行。继而茄克衫、滑雪衫、羽绒服、风雪衣、羊毛衫、健美裤、马夹等相继流行。城乡差别逐步缩小,衣着服饰趋向一致,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各种流派汇集的场面。既有浓郁的古典怀旧情调,又有激进的前卫反叛风格;既有喇叭裤、长裙、长裤,又有超短裙、吊带衫,还有追求舒适、随意的休闲服装等。

民国时期男子春秋季节戴瓜皮帽,冬为毡帽或自织棉线风帽,俗称套筒帽,富者为礼帽围巾;女戴围巾、头巾,多为黑色。新中国成立后,蓝、黑便帽盛行较长时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绿军帽替代。改革开放以后,礼帽、鸭舌帽重新风行,质地多为涤棉、涤卡、呢、毡等类,冬季增加皮、绒帽。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均穿自纳底布鞋,自制布袜,或老式土织线袜,少数有钱者穿“洋袜”。冬天穿自制棉鞋,穷者穿自制“毛蒲蓊”。青年女子和姑娘穿丝线绣花鞋。新中国成立后,始有橡胶鞋、解放鞋,少有皮鞋、线袜、纱袜。改革开放以后皮鞋、旅游鞋、保健鞋、登山鞋、大头鞋,应有尽有。真丝、仿丝、尼龙袜、长筒、短筒、连裤袜、无跟袜,争奇斗艳。

(三)居住习俗

兰陵一带的民居大都座北朝南,方便采光通风,冬暖夏凉。旧时,富裕人家喜欢居住四合院,大多是青砖瓦房,主屋(堂屋)三间或五间,长辈居住;东西屋各为两至三间,低于堂屋,晚辈居住或做仓库;南屋一至三间,东首做灶房;西南隅为牲畜栏、厕所。房屋之间以院墙连接,大门一般开在正南或东南,有的以南屋作过道屋,也有的建门楼,正对门口处设影壁墙。

旧的社会条件下,建房时往往请地理先生“卜宅”,叫“看宅子”,并选择“黄道吉日”动工。动工时,燃放鞭炮,条件好的还要祭祀土地公公,念道“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无禁忌。”

建房有“借山不借水”之说,可以借用左邻右舍的山墙,但新盖房屋的滴水不能直接滴到邻居的地界。要慎重测量东邻西舍的屋脊高度,最好是一样脊高,自己低一些没有什么,要是比别人高了,也就是压了别人,会影响邻里关系。

接下来就是上梁。上梁是建房的重要环节,一般都要举行庆贺仪式,至亲好友都要前来致贺,礼物多是烟、酒、礼金等。上梁时,要事先在大梁中间贴上“上梁大吉”,在杈木上(叫杈手)两侧贴上诸如“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或“鲁班问梁何时上,太公答曰此时吉”等吉祥对联。

改革开放以后,墙体多为水泥、砖石构砌而成,坚脚、墙垛、主梁全部用钢筋水泥浇铸而成,房顶有的打上钢筋混凝土,有的苫上青釉瓦,异常坚固。当今农村,盖房子是大事,在城市里,买房是大事。20世纪90年代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后,许多城镇居民一般都要通过购买来解决住房问题。

迁入新居,要在门上张贴“与德为邻”、“择仁而周吾”等红纸对联。亲友邻居带酒、肉、炊具、餐具等礼物前去祝贺,主人备办酒宴款待,互祝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俗称“温锅”。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俗曾废。改革开放以后,“温锅”之风又在城乡盛行。

(四)出行习俗

旧时,兰陵一带的达官贵人出行乘坐车马轿,富裕人家出行骑毛驴或乘驴车,一般民众出行多为步行。遇有水路,都要乘船摆渡。

兰陵一带河流众多,许多靠近河流的村庄都设有船只摆渡。摆渡人叫船夫、撑船的。随着桥梁的普遍架设,一些渡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以前运载较重物什或者带老弱病残之人出行,多借助于独轮车(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独轮车之车轮皆为木质,叫“木车子”;新中国成立后,车轮用橡胶轮胎,用钢珠作轴承,叫“小胶车”)、地排车(也叫平板车、平车)。

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基本上普及。进入21世纪,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等代步,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见工具。近年来,私家汽车已走进经济条件较好的百姓家庭。距离近一些的出行除驾私家车外,可乘坐公交车、短途客运汽车等,远一些的出行可乘坐长途客车、列车、高速列车、飞机等。

旧时出行跟建房上梁一样也要选择黄道吉日,叫“要想走,三六九”。现在出行要遵守交通秩序、讲究行车安全、反对酒后驾车、疲劳驾车等。

(五)婚嫁习俗

旧时兰陵县的嫁娶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惯,一般历行说亲、送柬、下聘、迎娶等环节。先是媒人提媒,父母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经过相互了解中意后,请人按照十二属相、阴阳五行合年命八字。合适后,便决定选择吉日“下聘传柬”。

   下柬也叫订亲、过红。男方备好四色定亲礼(肉、鱼、粉条、点心及首饰、衣料等)馈赠女方,“柬书”写明男女年庚、家长与媒人姓名,双方交换做为联姻的依据。叫“一张红纸刮进门,到死也是你家的人”。

男方向女方告知婚期,称“递大柬”或“下日子”。男方备好鸡、鱼、肉等礼品及衣料,并附“迎婚贴”,上书新娘冠笄、坐帐、开面、梳妆、下轿的面向时辰,与“嫁女客”所忌属相等事宜。女家接“大柬帖”后,着手准备嫁妆。除喜床外,其它家具均可陪送。贫穷人家为一柜、一桌、一对座床三件;一般人家为一柜、一桌、一对座床、高低八仙五件;富有人家为大八件、小八件。内装被褥嫁衣、化妆品、果盒等,被褥四角钉有铜钱、栗、枣、花生等谐音吉祥物。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为“看喜”,女方称“添箱”。男方整理新房按一定程序由“全美人(即夫妻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铺床设帐,床下垫新砖,裹红纸,放铜钱,床上铺整秫秸,伴有麦秸、秫疙瘩,寓谐吉祥之意。并于婚前一天送给新娘出嫁时所穿红棉衣裤,仍备四色礼品。

吉日早晨,新娘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按择定时辰上轿。女家用轿抬新娘,车拉“送女客”,鼓乐成队向男方送亲。新娘在男方大门前,按择定方位下轿,沿铺好的毡、席进家,鸣炮奏乐。进门后,在预定的香案前,举行结婚仪式,拜天地、拜爹娘、夫妻相拜、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坐帐后,新郎要当众给新娘挑去蒙头红子。好逗的小辈抓紧新郎、新娘相聚的时机,进行闹房。晚间新郎新娘吃宽心面,行合婚礼,称喝交心酒,洞房外小辈、妯娌等听房。次日,女家瞧客。三日新郎、新娘在引导下分拜姑、伯、叔,长辈给磕头礼。六、九日新娘回娘家探视,叫“过对九”。蜜月结束,娘家迎新娘回门省亲叫“过对月”。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主,订婚不讲彩礼,结婚不坐花轿。初期有鼓乐队,后多为自行车相送。改革开放以后,新娘行坐由拖拉机、汽车再到轿车,送嫁队伍愈加气派,婚礼仪式日繁,新房摆设由女方陪嫁为主转换为男方操办为主。

(六)生育习俗

婚礼当天,新娘一到新郎家门口,婆婆要跑到花轿(喜车)前,敞开衣襟作怀揣状,飞快跑回家,口中念念有词,意思是盼望早早抱孙子。

婚后不育的妇女,要在婆婆或其他女性长辈的陪同下,到送子娘娘神像前烧香磕头,祈祷布施,然后从神像上偷偷拿走一个小泥人,揣在怀里,口中念叨着“跟娘回家”,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把泥娃娃藏到床上,叫“拴娃娃”。

妊娠叫“有了”、“怀上了”、“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等。怀有两个孩子的叫双胞胎,两个以上的叫多胞胎,一男一女的叫龙凤胎。

孕妇的饮食有很多禁忌,如兔子肉不能吃,说是吃了兔子肉容易生出豁嘴(兔唇)的孩子;公鸡肉不能吃,吃了公鸡肉,生的孩子可能是夜啼郎;螃蟹不能吃,吃了螃蟹,生的孩子嘴可能会吐沫等等。

旧时缺医少药,孕妇分娩多在自己家里,请“接生婆”接生,这种接生充满风险,叫作“生孩子是没底的棺材”。妇女生一次孩子,就是过一次“鬼门关”。分娩时,不允许人随便出入,特别是男性、儿童、寡妇、未出阁的姑娘家不允许观看。现在产妇都是提前到乡镇、县城的医院等候分娩,医院作为公共场所,以往关于产房的诸多禁忌不可能一一遵从,但医生以外的男性不允许进入产房仍是医院的通例。

产妇在分娩后,三日不下床,一个月不能出屋门或者大门,俗称“坐月子”。在月子里产妇必须用头巾蒙上头,怕吹风。不能出屋走动,不能使用冷水,不能吃生冷食物。坐月子的房间务必保证安静、暖和。不欢迎陌生男性进入,禁止穿孝者、寡妇等不吉利的人进入。

旧时产妇在分娩三天下床后,要摆供烧纸磕头,感谢泰安奶奶、送子观音、床神、门神、井神、灶神等。新婚夫妇生下头一个孩子,三天后丈夫要带上礼物到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孩叫大喜,生女孩叫小喜。向邻里报喜叫“出红子”、“挂红子”。男孩红子挂在大门左侧,挂红布、栗子、枣、书本、弓箭。女孩“红子”挂在大门右侧,其它与男孩相同,一般不挂弓箭,或只挂弓不挂箭。

女孩生后第9天,男孩出生后第12天,外祖母及舅姨等亲友携小米、面、红糖、鸡蛋、袄面及童衣童帽等来祝贺,称“送米糖”。众人吃过喜酒后,要赏给婴儿“见面钱”,“添喜钱”。婴儿的奶奶赏的垫底,姥姥(外祖母)赏的盖顶。

满月这天,主人家通常做一锅小米饭,称“喜黏粥”,盛入碗中,连同红糖一起送给年长的邻居品尝。

婴儿出生一百天后,全家要举行庆贺,叫“过百天”,也叫“过百岁”。婴儿过百天时,姥姥或舅母要为婴儿做马褂和百天裤,称“穿百天裤”。姥姥、姑、姨赠送糕点、衣物、长命锁等祝贺。

婴儿出生满一年,要让孩子抓周,也叫“一生日”。抓周时在筛子、筐子的里面,或桌面上摆上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让婴儿随意抓取。看婴儿先抓之物来占卜未来,预测婴儿长大后的性情、兴趣和职业。男孩通常放秤、书、算盘、钱币、账本、玩具、馒头等,女孩则放锅铲、勺子、剪子、尺子、算盘、化妆品、馒头等。

旧时,在周岁这一天,如果男婴被算命先生算着“命贵”,不易养活,则需在后脑勺上留一小辫,扮成“假丫头”,用以消灾避难。小辫子要留到12岁时才能剃掉。

(七)丧葬习俗

旧时,婴儿死去用谷草裹弃沟壑或乱葬岗不掩埋。幼、少年夭亡做小棺,埋地头,不入祖林。年轻人死亡,入棺后二日埋祖林。

成人弥留之际给其穿戴寿衣寿帽,亡后躺于灵床之上,讣告亲友,儿女披麻戴孝,举哀守灵。亡故当日起,亲属族众一天三次到土地庙送汤安灵。三日(或五、七日) 发丧出殡,死者先受亲友吊唁。接下来是“送盘缠”,把扎好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聚宝盆、纸电脑、纸楼房、纸轿车等送到土地庙前连同灵位一起焚烧,儿女晚辈叩头,哭喊逝者上马。然后是出棺路祭。逝者棺木前置香案,其儿子跪于一侧,侄子、孙子等男子于香案前列跪两厢,亲朋好友分批在中间行跪拜大礼,现以九跪八扣为主。路祭后由吹打乐伴送,抬棺入墓,堆土成坟。埋葬第三日,儿女侄孙抬着供品到坟前祭祀并整理坟堆,叫圆坟。近年生活节奏加快,下葬与圆坟多在同日进行。后以七天为计,按“二七”“三七”、“五七”、“七七”,叫“守七”,然后是“百日”;继以一年为计,按“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到墓地祭奠,儿女三年除服,侄、孙服丧一年。

1978年实行火葬后,骨灰盒存放在村建劳动人民纪念堂,木棺土葬逐步废除。但服丧、吊唁、送丧礼、儿女服孝等仍存。送花圈、戴臂纱、开追悼会等兴起。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

   1、兰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公布单位等级批次

小郭泥塑 传统美术 2006.12.30 山东省政办发(2006)149号文

猴呱哒鞭舞 传统舞蹈 2009.9.27 山东省政办发(2009)232号文

兰陵美酒

传统酿造技艺 传统技艺 2009.9.27 山东省政办发(2009)232号文

蓝印画布印染技艺 传统技艺 2009.9.27 山东省政办发(2009)232号文

苍山民歌绣荷包 传统音乐 2013.5.17 山东省政办发(2013)90号文

苍山民歌 传统音乐 2007.8.24 临沂市政办发(2007)19 号文

长城套色门笺 传统美术 2007.8.24 临沂市政办发(2007)19 号文

向城虎头帽 传统技艺 2011.5.25 临沂市政办发(2011)96号文

磨山鲁南大鼓 传统曲艺 2011.5.25 临沂市政办发(2011)96号文

王氏羽毛画 传统美术 2014.3.15 临沂市政办发(2014)64号文

冷氏太祖长拳 传统体育 2014.3.15 临沂市政办发(2014)64号文

向城陈桥

老咸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14.3.15 临沂市政办发(2014)64号文

2、兰陵美酒传统酿造技艺

兰陵美酒产于兰陵县兰陵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生产厂商为山东兰陵美酒有限公司。兰陵美酒是介于黄酒与白酒之间的复合型酒品,制作工艺在中华酒品大家庭中独一无二。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兰陵独特的地理气候、独有的地下水资源、特定的酿造时间、原料、工艺等诸因素决定。

兰陵是暖温带气候与海洋季风性气候相融之地,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仲春到初夏有降雨,非常适宜酿酒。兰陵美酒的传统制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时间完成发酵。兰陵地下水有甜水、碱水之分,甜水的酸碱度基本上呈中性,碱水的酸碱度呈弱碱,是抑制发酵过程中酒精向乙酸(即醋)转化的天然催化剂。现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就建在碱水泉脉之上。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其水称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兰陵美酒在商周之际称“秬鬯之酒”,《说文解字》中记载说:“鬯,以秬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秬”即黑色的黍米,“郁草”即郁金香草,它的地下根茎可入药且可作为黄色染料。也就是说,兰陵美酒的酿造原料以黑黍米为主、以郁金香草为辅,后来又增加红枣、蜂蜜等辅助性原料。兰陵地处泰沂山脉向江苏里下湖过渡的地带,东、北、西三个方向多有适宜种植黍米与郁金草的海拔二三十米高的矮小山丘。古代兰陵的丘陵之上因酿酒之需多植郁金,又且郁金香与兰草形态、花期相近,所以当地又把郁金香叫“郁金兰”或“香兰”,因此成为兰陵得名的一个重要缘由。

兰陵美酒酿造古法以麦曲为引,秋收后,把精选的黑黍米煮熟成糊状置于屋中自然凉干,然后放入缸中与郁金、蜂蜜、大枣等一起加井水密封贮存,经过一个冬春的自然发酿,到了麦收季节开封筛取,用来作为祭祀神农、庆祝丰收的贡品。敬过神农后,大家开怀畅饮,以为快事。

白酒出现以后,为了提高美酒的产量,借助于白酒醇度高、升温快的特点,以保证美酒发酵质量。具体作法是先将60斤(1斤=500克)粘黍米加120斤井水上锅煮至米花似开未开之际,倒入大盆用木棍搅拌冷却,趁余热未尽倒入大缸之内,再加入事先加热好的180斤白酒、炒好的3斤大红枣、18斤麦曲,再用木棍搅拌均匀,加盖密封。一般是农历的春二月入缸,秋八月出缸。出缸筛滤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加入白酒、郁金、蜂蜜等二次发酿一定时间,即可随饮随取。

兰陵美酒色、香、味三者俱美,琥珀光泽,清澈透明、窖香幽雅、绵甜爽净、余味悠长。酒精含量一般在25度左右,糖含量在14-15%之间,并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从李白《客中行》咏唱到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再到1954年日内瓦和平会议周恩来总理用之招待各国宾朋,兰陵美酒已是“中华独秀,誉满全球”。

2009年10月,兰陵美酒传统酿造工艺被列为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7月兰陵美酒荣获上海世博会“千年金奖”,10月被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2011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3年1月,兰陵美酒传统酿造工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项目。

3、兰陵民歌

“山东民歌看临沂,临沂民歌看兰陵”。兰陵民歌起源于战国晚期儒学大师荀子两任楚国兰陵令期间(前255-前238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传承地为今兰陵县全境。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为民间艺人撰写说唱词的儒家圣人,他的《成相》篇首开中国说唱文学整理创作之先河,是迄今为止有据可考的第一首兰陵民歌歌词,第一句是:“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经过2200多年的洗礼,兰陵民歌熔吴歌楚调、齐风鲁雅于一炉,集多姿多彩与个性鲜明于一身,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风韵。抗日战争以前,思想内容多为劝善刺恶,男女相思;进入抗日战争以后,则融入了反抗侵略、赞美生产劳动、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元素。表现形式上分为劳动号子、秧歌、花鼓调、柳琴腔、少儿歌谣、对唱小调等。风格风韵上有《放风筝》《大踏青》《绣荷包》《泇河颂》《兰陵美酒之歌》的委婉悠扬,有《纺棉花》《摘大桃》《走娘家》的生动活泼,有《老俩口顶嘴》《大实话》《劝夫五更》《小秃子闹洞房》的诙谐幽默;有《成相歌》《巍巍抱犊永不老》的沉郁辽远,有《歌唱大生产》(花鼓调)《大蒜谣》(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民歌)的清越明亢……。表现手法上以“歌”为主,以“调”为辅,且将“嗯”“哎”“嗨”“哟”“嘞”“咿”“呀”等帮腔衬语灵活穿插,听来既有“歌”的行云流水,又有“调”的跌宕起伏。1959年《歌唱大生产》轰动省城济南;1980年出版的《山东省民间歌曲选》收入兰陵民歌11首;1980-2000年间,《绣荷包》《歌唱大生产》《大踏青》《纺棉花》等被选入高等院校音乐院系教材;2007年10月举办的“蒜乡民歌献给党”民歌艺术节引起省内外媒体广泛关注;2009年《歌唱大生产》选作电影《沂蒙六姐妹》配歌;2011年江桂英主编的《风从民间来》兰陵民歌选集正式出版发行,收录兰陵民歌222首,系统展示了兰陵民歌的发展历史与搜集整理的研究成果。当代兰陵民歌艺人则把学院大师的优雅与民间歌手的泼辣融会贯通,流派纷呈,百花齐放。高桂兰的真挚,谭清元的苍古,秦守印的雄阔,危学玲的敦厚,江桂英的华美,王保霞的灵秀,草帽姐的豪放等都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李润德所写《大蒜谣》的上半阙歌词如下:咱们山东就是好,各地都有各地的宝。胶州的白菜章丘的葱,苍山的大蒜名气高。辫辫蒜头个儿大,白生生的个儿惹人笑。蒜臼子里面捣一捣,蒜把子带着蒜臼子跑。热腾腾的水饺蘸蒜泥儿,又香又辣吆。营养高来哎咳吆。

胡成彪所写《兰陵美酒之歌》的下半阙歌词如下:客居的游子,未忘记儿时的知音。他乡的明月,可曾照见了故人,我要找寻久违的香芬,一帘美梦,留在兰陵的小镇。喝一杯兰陵美酒,开张远怀的胸襟;喝一杯兰陵美酒,洗去岁月的征尘;喝一杯兰陵美酒,找回那远逝的青春。

4、兰陵“猴呱哒鞭舞”

又称“猴王鞭”或“双鞭络子”,起源于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传承地为兰陵县兰陵镇西横沟崖村。生于1929年的核心传承人张学法13岁师从外祖父孙茂章学艺。道具有二,一为花棍,形如孙悟空之“金箍棒”;二为“络子”,形如雕弓。持棍者与持络子者相对起舞。持棍者模仿猴子形态,灵活多变,相逗成趣。经过近年改造提升,表演者由原来的4人增至5人,2男舞鞭,3女伴唱伴舞;动作增加了“花鞭对打”、“单鞭戏络子”;并将单调的打板演唱加入民乐伴奏,使节奏更加明快,气氛更为热烈。1998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2009年7月31日,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参加“民歌中国”节目录制;2009年10月,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学法被确立为“兰陵猴呱哒鞭”省级传承人。

5、小郭泥塑  

起源于清咸丰(1850-1861年)年间,为已故传承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天津泥人张处学得,传承地为兰陵县向城镇小郭村,体裁有人物、神像、飞禽走兽、果蔬食品等;内容有兰陵民间故事、戏曲故事、神话故事等;工序有选土、和泥、印模、成型、彩绘、凉晒等;造型古朴与活泼相融,绚丽与夸张一体。具有独特的观赏、收藏与美学价值。2003年3月,兴明乡(现撤并入向城镇)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2006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大仲村“蓝印花布”

肇始于清嘉庆(1796-1820年)年间,传承地为兰陵县大仲村镇小吴宅村,为相氏家族世代相传之工艺,至今五代。相氏蓝印花布工序主要有选布、脱脂、裱纸、画样、雕板、上油、刮色、调彩、着色、下缸、刮灰等;传统染料为蓝草萃取的靛蓝(青),现已改用工业靛蓝。

大仲村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精细,工序严格,尤其在染色阶段特别讲究,染第一遍为“月白”,第二遍为“二蓝”,三遍为“鸦青”,每一匹布都要反复10多次,故有“三分印七分染”、“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说。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剪纸、汉画像石、刺绣、木雕等艺术创作手法,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由原来的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小布发展成宽幅布,印染的蓝印花布色彩质朴,纹样丰富,风韵素雅,形象生动,富有较高的审美、观赏、珍藏、使用价值。如印染的匹料花布“猫蹄花”、“凤戏牡丹”、“红鱼戏莲”、“梅花鹿”、“双鸡”和件料花布“富贵花瓶(门帘)”、“鱼与龙(床单)”、“双凤戏牡丹(包袱皮)”、福禄肚兜等倍受人们喜爱,受到国内外不少文化艺术堂馆与收藏家的青睐好评。韩美林工作室、山东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多次来此采访、征集作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文化部群文局及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珍藏。2006年,大仲村镇因此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已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

7、长城“挂门笺”

又称“过门笺”、“门吊子”,肇始于清末民初,传承地为兰陵县长城镇冯村。该笺制作工艺为“挖补套色”模式,雕版时红、绿、黄、水红、蓝五色纸张各占其位,利于大批量生产。由于省工省料又华丽多彩,非常适合一般农户张贴。兴盛时期的农闲季节,刻制门笺遍布整个村庄,一人一天可生产30—50套。产品集中行销于临沂、昌潍、淄博、枣庄一带,有的还远销江苏、安徽、河南和东北三省等地。

套色门笺一般是一门五张,每张一色。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兰(或紫)”。结构为黄金分割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作品以花卉、鸟虫为构图基本元素。“福禄”门笺,膛子花纹是鹿和蝙蝠图案,蝠与福、鹿与禄谐音,表 “福禄并臻”之祈求。“荣华富贵”门笺,中心花纹是牡丹,表“荣华富贵”之期盼。“斗升三级”门笺:中心花纹为梅花瓶上插三个箭头,梅花瓶意为“斗”,箭头为“戟”,寓“步步高升”之意。“吉庆有余”门笺,中心花纹为昂首高歌的雄鸡,尾穗两条鲤鱼连在一起,寓“吉祥欢庆、连年有余”之意。

1964年,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来县征集10套,参加驻外使馆展览;其后,中央工艺美术院曾把“长城挂门笺”选入民间美术教材;徐玉堂的“福禄”和“荣华富贵”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2007年8月,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向城“虎头帽”

肇始于清乾隆(1735-1796年)年间,传承地分布于兰陵县向城镇、磨山镇、兰陵镇等处,属于民间刺绣工艺系列。“虎头帽”制作,因帽面似虎头,故名“虎头帽”。由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且绣出的虎耳朵、虎眼睛、虎舌头都能晃动,对幼童极具吸引力。向城镇城前村李红英从艺60余年,是制作虎头帽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虎头帽,分带“巾子”(披肩)和不带“巾子”两种,“巾子”上绣有“三云(祥云)八卦(图)”,寓意平安富贵。并由此衍生出“虎头鞋”、“虎头连裆裤”、“枕头顶”、“枕头巾”等十几种绣品,受到省内外民俗专家的青睐与周围群众的喜爱。

9、青竹冷氏太祖长拳

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传承地为兰陵县神山镇青竹村,系冷氏家族的世传武学。青竹冷氏太祖长拳源于宋太祖赵匡胤所创长拳拳法。经过400余年的演变改造,冷氏太祖长拳形成了拳法格斗与器械攻防相结合的武术体系,俗称九路锤法:一路通背锤(一进拉四平),二路母子锤(二进中四平),三路三把(三进高四平),四路趟子锤(四进低四平),五路斩拿锤,六路燕青靠,七路八个字(小锤),八路叶里藏花,九路老牛大扭头。其器械有:流星、花枪、铁鞭、双合棍、十合棍、哨子棍、单刀、双刀、穿林枪、大刀等。拳法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刚柔并济,虚实相合,长打短靠,爆发力强。深受武术爱好者喜爱,在兰陵神山一带流传甚广,并扩展至鲁南苏北一带。2007年,青竹冷氏太祖长拳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兰陵方言

兰陵大地有着2200年以上颂读雅言(官方语言)使用雅言的历史,由于这个原因,兰陵的方言与历代官方语言、与现今国家推行的普通话都有着很大的重合度,听懂普通话的人基本上都能听懂兰陵方言。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与政区的调整,再加上多种文化基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高亢直冲是兰陵方言的主要特点,无有沂河以东夷言的绵软轻浊,也少吴越蛮言的委婉细柔,在外人看来兰陵人说话呛硬,如同别人吵架。

兰陵方言从大的范围讲,属于中原雅言衍生性方言序列;从小的角度看,属于山东方言中西鲁片区方言序列。同兰陵民歌一样,兰陵方言多有缀语、助词、倒装,一是丰富词语信息含量与表达意蕴,二是通过名词、动词、形容词、感叹词张力程度调控及大量使用叠字叠词,以增强感染力;三是与时俱进,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密切的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关系密切的则逐渐流行开来。因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风趣。常见的缀语、助词有:“的”(读音为“抵”)、“巴”(读音为“不”)、“流的”、“不流丢的”、“而巴唧的”、“不啦唧的”、“子”、“黄子”,“头”、“头子”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不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而且使用了今天仍在使用的160余条兰陵方言词语,为考证《金瓶梅》的作者是鲁南苏北交汇地带的人或是与兰陵有密切联系的人指明了研究方向。

按照字词含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十大类(方言词语列前,解释语言列后)。

1、天地时空

天老爷、老天爷——天空、上空

天漏——下雨

地老太——大地

就地——地面

太影——太阳

月姥姥——月亮

白烟来——白天

黑烟来——黑夜

风阁拉、风阁廊、雨阁拉、雨阁廊——日晕或月晕

雾露毛子——霏霏细雨

麻杆子雨、直脖子倒——大雨或暴雨

干打雷不下雨——雷响却不见雨滴或代指只说不做

阴不啦唧的——阴雨天

热不犯了——温热天气不再继续

冷不犯了——寒冷天气不再继续

中当间儿、当央、当中、中当央——正中间

半截腰来——中间、一半

东邻右舍、左右方近——周围、四周

十八下来、好几下来——多处

蹩儿国(读音为“归” )——地方、地点、国家

大年景的——春节期间

轮天价、整天价——天天如此

麦口来——麦收时节

头曚子、前曚子、头阵子、前阵子——前一段时间

前个儿——前天

昨个儿、头个儿——昨天

今个儿——今天

这当会、这阵子——现在

明个儿——明天

后个儿——后天

头前来——原来、本来

八辈子——年代久远、时间很长。

2、农工商贸

打庄户的、种地的、耪四垄子地的、撸牛尾巴的(“尾巴”音“乙卜”)、扛锄的、撸锄杠的、钻秫秫棵的、庄户土——农民

湖、湖里、湖荡子——田野、田地、农田

下湖——到农田做活

黑土湖、黑泥油子——黑色土壤构成的农田

半山半湖——一半是山上的农田,一半是平原上的农田

坷垃、坷垃头子——小土块

土娄堆子——土堆或土坟

坷啷——土坑

挖个坷啷就跳的主——代指容易上当受骗

扎箍扎箍、试维试维——维修、修理

肘七别八钩子九——生意中讨价还价的暗号。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表示数字“7”,拇指与食指向上分开表示数字“8”,食指弯曲如钩状表示数字“9”。另,“1-5”分别用相应指头数表示,蜷起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出拇指与小指表示数字“6”

货到街头死——运到集市上的货物无论贵贱都要卖出

3、衣食住行

当门、屋当门——屋里的地面

家走、家走了——回家

当天井——家院

夹道子——较窄的巷道或房屋之间的狭小空间

锅屋——厨房

揭不开锅——无粮断炊

鏊子窝——烙制煎饼的地方

头鏊子、滑塌子——烙制煎饼时的第一张煎饼

末鏊子——烙制煎饼时的最后一张煎饼

锅矿子、锅腔子——灶台

蒜臼子、蒜窝子——捣制蒜泥盛放蒜瓣的容器

蒜把子——捣制蒜泥所用一端直径大一端直径小的短木棍

甜不啦唧的、酸不啦唧的、咸不啦唧的、苦不啦唧的——味道不正

吃国库粮的——计划经济时期吃粮由国家供应的人

二八盅儿——饮酒酣畅的时候

夹袄子——穿在外套里面的小袄

花花黧黧——颜色鲜艳却杂乱无序

花花搭搭——①树荫下的光线强弱不均②庄稼疏密程度不同③衣服褪色程度不同

4、社交称谓

答、答答、达、爷——父亲

老的、老的局——长辈

亲老的——父亲、母亲

小的——晚辈、子女

丫头、妮子、姐妹团、姊妹团、姊妹班、识字班、大闺女——未婚女青年

媳子、办饭的、家里的、暖脚的、做伴儿的、那口子、小孩儿娘、孩他娘——妻子

当家的、当家人、外头的、外头人、出大力的、小孩儿爹、孩他爹——丈夫

全美人儿——夫妻健在、儿女双全的女性

打下手的——被别人领导或帮助别人的人

不犯余地——不值得

大把抓——到处都是

二婚头、趠二道门槛(读音为“欠”)——女性改嫁

能豆、小能豆、能豆子、能不豆子、能虫、小能虫、能不够子、能不唧唧的——喜欢显示自己的人

烧包、烧包鬼子、穷烧包的——贫穷却爱要面子的人

胡踢蹬——不守原则或不守规范的人

犟筋头——不愿意听取别人批评建议的人

硬汉头、硬眼子、死硬眼子——固执

难缠头——很难交往的人

单别、单别杠——不愿意与别人共事

青皮二楞、楂子头——地痞、恶棍

净出故事眼子——经常挑拨是非的人

木个得得的、木得不轻——忘乎所以,过分张扬

不照调(音“吊”)、滑塌子货——品行不端

作死——自寻死路

5、身心活动

一蹦十八个圈——体力充沛或控制不住情绪

打个麻儿眼——闭上眼睛稍事休息

病病歪歪的、病病怏怏的——长时间患病身体虚弱的人

哼哼歪歪的、哼哼唉(读音为yài)唉的——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呼吸困难时发出的声音

吊斜风——面部神经瘫痪

抓药——买中药

脚趾丫、脚趾丫子——脚趾

脚趾盖、脚趾盖子——脚趾甲

恣个挠挠的、恣挠挠的——非常高兴

椤怔——鲁莽、莽撞

急不歪歪的、急之歪歪的——指人处在困境之中的烦燥

撩翘、撩撩翘翘——做事不认真

老实刁——善于伪装的人

猴头吗唧的、猴儿吗唧的、滑儿吗唧的——诡计多端的人

甩儿呱唧的——做事不认真

爬坷啷崖(读音为yái)——死亡

爬坷啷崖的人——年龄大的人或临近死亡的人

八十的老嬷嬷没让狼撵着——借指有压力才有动力

6、教体文卫

爬黑板——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

喝墨水的、喝墨汁的——学生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

一肚子墨水、一肚子墨汁——读书多的人

当先生的——医生

藏蒙蒙儿——捉迷藏

鲤鱼打挺——一种武术动作,像鱼在水中突然跃起

7、动物植物

接流猴儿、接流猴子、接流龟儿——未蜕变的蝉虫

接流壳儿——蝉虫蜕变时蜕下的外皮

长虫——蛇

鳖虎子、蝎虎子——壁虎

蛾儿蛛子网、蛾儿网子——蜘蛛网

出流传、出娄传——蚯蚓

錾头木子——啄木鸟

爬牯——公牛

氏牛——母牛

老老叼——老鹰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猪秧子——仔猪

狗奶子、狗奶子棵——野生枸杞

老鸪眼——半夏

马马菜、马芝菜、马拃菜——马齿苋

萋萋菜、萋萋牙——蓟的幼苗

8、形容词-代词

趁早儿——早计划早行动

显眼儿——引人注目

保把儿——稳妥可靠

吃心——注意力集中或脑力劳动过多

四齐——整齐

玄乎、玄玄乎乎——危险或成功可能性不大

大迟——过分或不足

瞎卜——对不起,不好意思

糯乎、黏乎——亲和、凝聚

大家伙儿——大家

这阵子——这个时候,这段时间

那阵子——那个时候,那段时间

9、连词-量词

务早务晚——不论早晚都要。

不就——要么:~我去,~你去

赶——管:我~他叫二叔

管怎着——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做那样的事

沓——不定量:一~子备课本

把子——三十头蒜为一把子:捎着两~蒜

一拃——拇指与中指张开后两个指尖的距离:~不如四指近

庹——两臂伸直,两手中指指尖的距离:这根绳子有五~长

一六月——整个夏季:~她都没回娘家了

10、俗话俗语

吃地瓜(指甘薯)不知道倒把的主儿——形容一个人不聪明

黄鼠狼单咬有病的鸭子——指运气不好的人

捡了坷垃打坷垃——用土块敲击土块,代指借用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

不知哪里进的糖——搞不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文齐武不齐——参加活动的人没有全部到齐或事情办的不完整

二五中十的——处在身强力壮的年龄段

一个牛也牵两个牛也放——承担的任务多了,不去计较多一件少一件

含着冻冻化不出水来——冻冻即冰块。此一句指语言表达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煞白的馍馍没的说——事情办的圆满,找不出缺点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