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研究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三: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
发表时间:【2019/9/23 14:06:55】 浏览次数:1401次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三: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
作者:刘志轩

    人性修养是一个关乎每个人的大题目。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所以他讲人性的修养主要是个人的内心修养,孟子认为如果我们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内心,每一个平凡

的人,最终都会成为像尧和舜一样伟大的人。

荀子主张人性恶,在人性的修养上也就与孟子不同。荀子虽然也写下《修身》、《荣辱》等专讲自我修养的文章。但是在

人性的修养上荀子更看重外部条件的引导和约束。荀子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必

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 理,而归于治。”

荀子不相信单纯的自我修养就能修出善良。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实也证明,个人内心修养很重要,听起来也很美,但是很

不可靠。许多很明白的人,都跌倒在利益诱惑之下。

荀子倡导“化性起伪”, 用人为的办法改变人恶的本性,引导、制约人性走向善良和崇高。并且提出了“化性起伪”、改变人

恶的本性的具体措施。

荀子给出的具体措施是:“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这句话讲了三条“化性”的具体办法:第一条是老师的教导,第二条是法

律的规范,第三条是礼义的约束。这三条相辅相成,一条都不能缺少。

荀子开出的三条改变人本性之恶的措施,看起来简单,但是,内涵非常丰富,它融入了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是对中

华文化的精华总结。

在荀子之前,儒、法、道三家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道,门户紧闭,老死不相往来。荀子打破了门户之见,把它们吸收融

合于一起,组成人改恶从善的途径和治国理政的方略。两千多年之中国,每一个朝代的国家治理,都必须把荀子讲的这三

条做好,国家才能够安定和谐,否则就人心混乱,社会不安,甚至亡国。

所以,荀子讲的“化性起伪”三条件,既是改变人恶的本性必须的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必有方略。
对照一下荀子提出的这三条,联系实际,看一看今天我们做得如何。

首先,关于老师。荀子这样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qi)艾而信, 可以为师;诵说而

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 ” (《荀子致士》)。就是说,老师除了有渊博的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

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和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念;三要有讲授能力,而且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

精通教材的精粗,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我们的老师具备此四项基本条件的比例有多少?

荀子还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荀子大略》)。思想家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

教育和教师的作用提高到国家兴衰、法制存废的高度。

不用赘言,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与荀子讲的,差距是很大的。
第二,关于礼义。荀子这样说:“人无礼不生,国无礼不宁。”“不知礼,无以立。”“礼”重要到个人生存和国家安宁的地步。

从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把礼义视为封建,视为腐朽。一度曾经出现孩子在家里和爸爸讲平等,进门叫爸爸同志。

学生在学校和老师讲平等,见到老师不鞠躬。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礼义也不再延续。比如年除夕一家人团聚,子女要

给爷爷奶奶、父母等老人拜年,端午节邻里间相互送艾、送香囊,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在月下拜月等等,如今这些民族

传统都没有了,只剩下喝酒吃饭。失去了这些千年相传的亲情礼义,家庭的温馨淡漠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减弱了。

第三,关于法律。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我们的国家很长时间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定,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近些年来我们制定了许多法律。但是,人民对法律的公正执行,心存忧虑。

轻视礼义的作用,老师失去了尊严,法律失去了公信力,和荀子讲的“化性起伪”、改恶从善的三项条件差距如此之大,

人恶的本性怎么能不无节制膨胀,社会怎么不乱象丛生呢?

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危机,中华民族正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这种危机的根由,远可上追朔到

鸦片战争打碎了天朝盲目自大的幻景,近可说到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对人民信仰的冲击。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认识到社会的严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号召我们学习

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办法弥补社会的短板。这是事关国家命运的伟大国策。





这篇稿子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最近见到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邓颖超到北京一所名校去,慰问有

三十年教龄的老教授。老教授们胸前带着红花,坐在前排,邓颖超和学校的领导们站立在他们的身后。另一张照片

时隔三十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又一位高级领导到北京的这所名校,慰问在科学上有突出成就的老教授,这位高

级领导和校长们坐在前排,而几位有突出成就的老教授,其中有两位八九十岁的老教授,弯着腰站在领导们的身后。

看了这两张照片,感觉反差太大了。展示这两张照片的人没有做评论,我在这里也不做评论。可是我想起去年(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劳模代表的视频。习总书记在和劳模照相之前发现有两位年老的劳模站在身后,立即把老人请

到前排坐下,一同照相。这段视频一下子在网上传疯了,大家纷纷给总书记点赞。

这件事情让我感慨很深。我想,无论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有多少违背中华传统美德、让人心头不悦的事情,但是,我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习总书记这样的当家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定会一步步继承和发

扬起来,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