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兰陵后学焦子栋 整理)
革命先烈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指出:“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
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个部
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华大地母亲之美是与她躯体之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名称之美紧紧连在一起的。因此,
对中华大地的地名之美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发现、欣赏、创造中华文化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荀子正名与美学思想
1、孔子论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见《论语•子路》)
2、荀子论正名荀子继承孔子的优秀传统,写下2855字的《正名》篇。荀子认为正名是“用之大文,王业之始”。用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来
看,名就是概念,而概念是分析判断推理的出发点,概念定义不准确,分析判断推理就不能做到严密,分析判断推理不
严密,不论是讲话、写文章,还是发号施令,就很难让别人信服,别人不信服,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功。从根本上讲,
“正名”与“明分使群”的顶层设计是相一致的。“明分使群”就是依礼治国,礼的本质就是对社群进行分层管理,也就是国家
治理必须实行等级制。只有对每一等级做出准确的定义,才能使每个人都能清楚无误地知晓自己的权利与责任,说自己
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事。否则就是“犯分乱理”,就是僭越,就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礼崩乐坏”的
混乱局面。因此,“正名”与“区分(实行等级管理)”是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前提与保证,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
(1)君子必辩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引言——装神弄鬼),鄙儒小拘(引言——精致利己),
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引言——沽名钓誉,招摇撞骗,以致于“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
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见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2):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
而褫。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
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见荀子《非相》篇)
(2)名实不副、逻辑混乱是治国理政的大敌“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
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锺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凡邪说辟言之离正
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见荀子《正名》篇)
3、荀子美学思想述要查询表明,《论语》一书共用“美”字14次(全文23000余字),《庄子》一书共用“美”字52次(全文82000余字),《孟
子》一书共用“美”字14次(全文45000余字),荀子三十二篇用“美”字85次(全文75000余字)。先秦诸子中,对于“美”
的使用次数与使用频率荀子当数第一。
荀子以“礼”为中心构建起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对美的特征,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都有独到的见解。荀子断承了先秦儒家的美善统一说,指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就可以达到高度的美学境界。
荀子认为,“美”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在自然界有“山林川谷之美”,兰槐珠玉之美;在人类社会有“人之美”,有风俗之
美,雕琢刻镂、黼黻文章、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艺术美。荀子指出,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心境不同,还会直接影响
到审善感情,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人们如果要正确地作出审美判断,就必须“清其天君,正其天官”,不枝不倾,“心定”
然后才能征知,征知才能审美。这样,对美的事物的就会“决必不当,”不会作出错误的审美判断。
关于自然美,荀子肯定自然本身有其客观存在的美。山林川谷之美,兰槐之美,金锡之美,香味之美,“曾青”色彩之美等,
“琅玕龙兹”光华之美,“羽翮皮革文旄”之美以及“处女婴宝球,佩宝玉,负戴黄金”的贵重物品之美等等。
关于人之美,荀子认为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而内在美是人之美的决定因素。他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
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大小,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心术”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形相”是指人的外貌。荀子
认为决定人的美丑善恶是人内在的品质而非人的外貌。
天生的外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内在美,但一个人的举止装饰会反映出他的内在美来。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盛赞“士君
子之容”,称“其冠进,其衣逢,其容良;俨然,壮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是父兄之容也。
其冠进,其衣逢,其容悫;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荀子认为,“士
君子”的这种衣冠容貌态度之所以是美的,京在于其彬彬有礼,是礼之文饰和礼的表现。于是礼就成衡量美的标准。
荀子认为人之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儒之美,大儒可以“在朝美政,在野美俗”,而大儒之美就是“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见荀子《劝学》)荀子劝学之目的就是美身——“君
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见荀子《劝学》)做到身心俱美才有可能成为大儒。
二、构建中国地名美学的可行性
1.中国有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这是构建地名美学的最为有利条件(文化土壤)。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沉、
辉煌灿烂,作为中华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地名文化,负载、累积、包容了丰富的美及美学信息。
2.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我国所面临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是构建地名美学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基
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一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跨上了前所未有高
度,人们不仅要享有物质美,还要享有精神美;二是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三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
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离不
开对美的向往、追求和创造,离不开对丑的摒弃和反对,我们有必要通过构建地名美学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服务于人民
大众,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3、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科学理
论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先进文化,离不开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中国地名美学,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牢牢掌握中国地名美学的
前进方向。
4、有从古到今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美学理论的支撑。从《易》中的“元亨利贞”为美开始,到近现代的梁启
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王朝闻等人的美学论著,可谓是群星灿烂,美不胜收,这为构建中国地名美学提供了宝
贵的思想基石和理论支撑。
5、人民群众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普遍提高,是构建地名美学的根本动力和群众基础。中国教育事业的普及
与蓬勃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也随之普遍提高,这是发现美、欣赏美、
创造美的根本动力,构建中国地名美学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地名美学事业必将兴旺发达。
6、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名学研究成果为地名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基础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等辞书
的出版,各种地名科研成果的不断推出,为地名美学这个与地名学关系密切学科的构建,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理
论视野。
7、我国已经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专门从事地名管理、地名学、地名文化研究的专家队伍,这是构建地名美学的组
织保障。
8、发达的出版业和网络信息技术是进行地名美学研究的技术保障。各种与地名有关的书刊定期出版,以《中国地名网》
为代表的地名信息传播平台,再加上广播电视业的普及,为有志于地名及地名美学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交
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大大提高了地名及地名美学研究效率,大大缩短了从地名美学研究成果到发展地名文化产业实践
的转移周期。
9、有国外美学实践和理论可资借鉴。1840年以来,不论是被动地接受。还是主动地吸纳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世界的
美学理论,不断传入我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拼死抗争,既明白了中国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仅要有政治的独立、经济的独立,还要有文化的独立的真理,也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在发扬本民族文化优秀
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的真理。吸纳、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优秀的美学文化成果,既是中国地名
美学的气度与胸怀,也是中国地名美学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地名美学与发展先进文化
《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白虎通》云:“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大地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从认
识大地开始的,认识大地又是从为大地之上的万物命名开始的。它同认识上天为日月星辰等天体命名和认识时间为年月
日等时段命名一起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时空判断、区分、界定,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就是在
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展开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名是历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负载体,也是历史文化最原始、最基
本的累积体。这就决定了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必须从认识地名、研究地名这个最为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某种意义上讲,
爱美是人的天性,向往美、追求美与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进程共始终,属于永恒的范畴。地名、地名文化作为历史文化最
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必然负载、累积、包容了丰富的美及美学信息。因此,地名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
判与继承,离不开对地名、地名文化这个历史文化最原始、最基本元素的研究和整理,离不开对地名、地名文化所蕴含
的美及美学信息的探索、挖掘和发扬。把地名、地名文化所蕴含的美及美学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即为地名
美学。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写好地名美学这篇基础性文章,会给人们打开一条发现美、欣赏美、
向往美、创造美的通道,以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繁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目的。
四、构建地名美学的基本原则
1、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的真;符合历
史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的善;求真与求善的有机
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的美。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地名美学,必须充分挖掘展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不畏强暴,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历史真实;必须充分挖掘展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热爱和平、爱国奉献等牺牲精神、
献身精神;必须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在求真与向善作为统一目标(美)来追求的历史进程。重善轻真或重真轻善都会导致
美的变异与扭曲。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这里有一个村名,它能较好地说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今临沂市郯城县有一村庄名
叫红花埠,在没到过该村的明清两代的江南文人眼里,这一定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上佳去处,可当他们进京赶考路过红花埠
时,除了几十间低矮的茅草屋外,既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红花如织、芳草如茵。留给他们的是无限的怅惘。这是那个
时代经常有的事情。现今的红花埠村瓦房成排,小康楼拔地而起,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一年四季都是歌,都是花。我们
再到红花埠,绝对不会再有明清时江南文人的失落感。地名反映历史真实进程的路标作用是其它事物不可替代的,但内
容与形式的背离也会对本身的美产生消极的反制作用。地名之美既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雅俗共赏的原则。雅俗共赏的原理毋庸赘述,我们强调的是,随着人民群众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普遍提高,
地名美学完全可以做到雅俗共赏。
4、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地名美学变成单纯的理论说教或知识堆积是没有前途和吸引力的,把那些能激起人
们寻根求源好奇心的并能负载真美美的东西展示出来,才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洗礼。这是发展地名文化
产业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讲山海关,不能只讲山海关的地理形胜,还要讲出山海关匾额的书写掌故,要讲出孟
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讲出了这些掌故和传说才会增加山海关在游人心中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山海关之美才会给人以更多
的遐想和回味。
5、古为今用(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第6
届会议9号决议进一步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中
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指出,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征服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战争、疾病的浩劫与
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要用好地名之美这面镜子,对照
现实,对照自己,知荣明耻,去丰富和完善我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6、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苏轼有诗:“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真善美相统一的大前提下,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地名的百花园里才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如杏
花村之美有人讲它有文采之美,有人讲它有境界(悠然)之美,有人讲它有自然之美等,但这都是杏花村美的一个方面,
对地名之美的发现与欣赏,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刀切,一贯制,一个方子吃药只能是对美的无视和亵渎。
7、洋为中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泰山不让其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中华文化之所
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数千年连绵不断,就在于她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有博大的胸怀,方可厚德载物,集众家之
长为我所用,做到与时俱进。保守和妄自尊大或把外国的照抄照搬到中国来,只会种下祸根,结下恶果。
8、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从实践中来,更要回到实践中去。构建地名美学绝不是提几套理论,出几本书,最重
要的是要把这个研究同广大人民群众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结合起来,为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五、构建地名美学的具体选择
1、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文化的厚重美、特色美
长江长城,黄河泰山,北京南京,长安开封等,它们的得名历史悠久,已成为中华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有作字沟和造律头两个与中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村名、地名,亦属厚重美系列。“五十六个民族五
十六枝花”,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各地的山川、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民谣、楹
联、传说等美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和地名美紧紧联在一起的。展示中国地名文化的厚重美、特色美,在增强我们的民
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可以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提供直接的美学支持。
2、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文化的胸怀美、人格美临沂市罗庄区有一村名为留邻庄,说的是李、刘两家东西为邻,刘家院中植有枣树,枣熟时,每遇大风,常将枣子刮进
李家,李家便在院中编了一个大笆接枣,将枣子如数还给刘家,但馋嘴的孩子总要吃几个尝尝。李家唯恐伤了两家和气,
便决定搬家。刘家知道后,为留住邻居,便将枣树锯掉。又如安徽省桐城市 “三尺成巷”的故事:清代康熙朝尚书张英在
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在起墙脚盖房时与邻居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张英在回信中说:“一
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接信
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这两则地名故事都是称颂和倡导人
们践行“宽厚待人,礼让为先”的胸怀美,人格美。再如,广西凭祥市中越边境的友谊关,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
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又改名为
友谊关。友谊关名称的沿革,既反映了它的悠久历史,也反映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注重保持和发展同周
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实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实际。这是一种放眼世界
的“宽厚待人,友爱为先”的胸怀美,人格美。向世人展示和弘扬这种胸怀美、人格美无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于开
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的文采美、诗性美、意境美如杏花村、黄叶村、芙蓉镇、青松岭、峨眉山、黄鹤楼、滕王阁等,再加上名人、名诗、名文、名联的映衬、烘托,这
些地名的文采美、诗性美、意境美会给那些整天为工作和生活而忙碌的人们以身心的调整,让他们在美中得到愉悦、放
松和舒缓。
4、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的劳动美、创造美、吉祥美从古代的舜耕庄、禹王台、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到今天的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山东平邑的九间棚、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这些地名都是劳动人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美、创造美的反映。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潇湘馆”;
施光南、晓光《希望的田野》中的“播种的北疆、打场的南国、纺纱的西村、撒网的东港”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劳动美、创
造美,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告诉人们美好的生活需要艰苦的劳动来创造。又如,凤凰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中的神鸟,也
是吉祥和美的象征。凤凰山、凤凰岭、凤凰台、凤凰墩、凤凰庄等都是人们渴望富足安定的美学表达。上文提到的山东
郯城的红花埠,在当时的某些文人看来是大煞风景,可它表达当地群众对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作用却
是永恒的。有了美好的目标,才会为美而奋斗,为美而创造。
5、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的形式美、序列美、逻辑美
见于各地的一路十八个杏花村、十八座凤凰墩、十八道青松岭的民间传说(如兰陵庄坞镇有十八个杨庄,向城、芦柞二
镇有十八个皇路,车辋镇有十八个桃峪、十八条石河、十八道桃花岭等)及唐宋时期扬州的二十四桥都是这种美的有力
例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从古到今各地推出的八景、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等,它们大都具有文采美、诗性美、
意境美,犹如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点睛之笔,为山河增色,为生活添彩。
6、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的智慧美、哲理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有一村名为蜈蚣三忌,说的是古时有一贩运窑货(碗碟盆罐等陶瓷器具)之人,在村头树下乘凉休
息,发现草丛中有一蛇正缠住一只蛤蟆要吃,忽有一蜈蚣爬上蛇头盯咬,蛇最怕蜈蚣吸脑,急忙逃走;蛤蟆脱险后,回
过头来张口吞噬了蜈蚣。推车人见状大为不平,拿起顶车的木棍将蛇及蛤蟆打死,可窑货车子却因失去平衡倒下,全车
窑货尽碎。村中人认为这一故事大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刻寓意,为教育后人记住“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因小失大”
的教训,遂更村名为蜈蚣三忌。蛤蟆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蛤蟆之忌,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读来饶
有理趣。
又如山东省枣庄市萝藤村原名摞铜,讲述的是西汉名儒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叔侄功成名就,激流勇退,连皇帝
赏赐的金币钱财也不留分毫,全部散给贫苦的父老乡亲的故事。他们认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
其过”,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这是人生境界之美。
又如兰陵县兰陵镇有友期庄,又名有期庄。相传,兰陵一王姓之人与岳城王姓结为友好,定期在此相会。一次岳城王姓
送兰陵王姓至此,二人恋恋不舍不忍离去。岳城王姓之人说,后会有期,二人方才离去。聚落遂以有期庄名之。这是友
情之美。
7、充分挖掘展示中国地名及其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崇高美、壮美、优美、秀美巍巍泰山、莽莽昆仑之美是为崇高美;浩浩东海、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之美是为壮美;莫愁烟雨、香山红叶是为优美;
沂水拖蓝、蒙山叠翠是为秀美。独具特色的中国地名之崇高美、壮美、优美、秀美与其文采美、诗性美、意境美、胸怀
美、人格美相融相映,美奂美仑,为地名美学的构建作了有力的铺垫和丰厚的储备,这是构建地名美学的一大优势。
美就其外在的形式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形体比例的和谐,就其内在的本质主要在于人的心灵美、修养美,突出地表现在人
的真情之美。因此,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美学之构建,首先要求编著者须有真情之付出,以唤起读者的真情,
引发真情之共鸣,使地名美学的构建与发展更能以人为本,更富生命力。
8、兰陵县域命名之思考兰陵之名原本就是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寄予了以屈原、春申君、荀子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把兰陵建设成为大儒贤哲
辈出的劝学圣地的美好理想。同时,“兰”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君子之花“梅、兰、竹、菊”之一。《左传》曰“兰陵国香”,
《孔子家语》云:“兰当为王者香”,兰为花中之冠,兰香为香中之王。因此,应以兰文化、兰陵文化作为兰陵地域命名
的一个总的统领。在此统领之下,通盘考量各项命名工作。
中国文化中以“兰”命名是一个优良传统,地名有:兰陵、兰台、兰州、兰山、兰溪、兰村、兰亭等。这次“战疫”李兰娟
院士天下皆知,她的名字中就有“兰”。李兰娟之名反映了五四运动以来女子也要起个大名一种审美意向,如玉兰、文兰、
香兰、兰娟、兰香、兰芳、兰花、兰池等。乾隆年间兰陵的进士宋潢之女就叫“宋兰华”,她写的诗结集名曰“咏兰轩诗稿”。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虽是男姓,也把“兰”字放在名字里。
其实在翻译家那里,“兰”字也是给外国之名翻译为中国之名的首选与常用。如国名、地名上与“兰”相关的名字如下:英
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新西兰、格陵兰、德黑兰、奥克兰、乌克兰、波兰、荷兰、芬兰、圣弗兰西斯科等,就连外国
的高档化妆品也起一个雅诗兰黛的好名字。云南的中甸县2001年的时候更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翻译家在翻译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时所使用的一个地名,以举可以说是“一改天下知”。用好“兰”字,
对于兰陵县域地名美学构建,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初才《地名的区域系列化和城市的命名》
(2)谢前明《地名规划原理》
(3)李戎《美学概论》
(4)1986年版《临沂市地名志》
(5)1987年版《苍山县地名志》
(6)1986年版《郯城县地名志》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