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令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令研究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之-重要历史人物简传
发表时间:【2014/11/28 11:45:17】 浏览次数:11030次

1、季文子

季文子(约前651年~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国君的正卿(国相),鲁桓公之曾孙,鲁相季友之孙,历史上有名的鲁国“三桓”(即鲁桓公后代的季孙、孟孙、叔孙三大贵族)的领军人物。一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冬,季孙行父老而告终。去世前留下遗言,以薄葬入殓。人们寻找随葬品时,却见其妻妾无绸缎衣服,库房无喂马粮食,箱柜无金玉宝物,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只好用正在使用的器物陪葬,谥号为“文”,归葬神峰山(今兰陵县县城西北文峰山)。《史记》中记述:“季文子廉忠矣!”。唐代《初学记》一书把季孙行父与诸葛亮并称,述为“季孙相鲁”与“诸葛兴汉”,有“中华第一廉相”之誉。

2、高  柴

高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孔门七十二贤之一。20岁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孔子周游列国时,“为卫之士师”,管理(执掌)刑狱。直至卫国内乱才回到鲁国。孔子去世后,任“武城宰”,后又任孟孙氏的“成邑宰”。任卫国士师时,为政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心,不徇私舞弊,受到孔子及民众的称赞。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为“共城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共城侯”入孔庙从祀孔子。高柴生前曾到次室(兰陵前身)讲学,去世后归葬次室(遗址在兰陵县兰陵镇刘堡子村)。

3、次室女

次室女,亦称漆室女,鲁穆公(前415-前383年在位)末年次室(今兰陵县兰陵镇)人。有一天,她靠在家中廊柱上嚎啕大哭,附近的邻居都被哭声弄得莫名其妙,凄惨的哭声让路人动容。邻家一位妇女以为她因嫁不出去而痛苦,走上前安慰她:“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嫁出去而悲伤吗?要不我帮助你找配偶。”次室女说道:“哎!我原先一直以为你是聪明且有智慧的,没想到竟然如此没有见识。我哪里是因为嫁不出去而悲伤,我是因为国君年迈,太子却年幼无知,无法继承王位而为国家担忧难过。”邻家女听后,嘲笑道:“这是鲁国贵族老爷们考虑的事情,与你民间一个小女子又有何干?”次室女说:“其实并非像你认为的那样。现如今我们的国君年迈体弱,太子却年幼无知,朝中官员虚假盛行,纷纷欺瞒国君、欺压百姓。所以鲁国不久的将来定有大难。若君臣皆被欺辱,祸患必然殃及老百姓,你我又怎能幸免?每每想到这些,我便情不自禁地想哭。可你竟然说,小女子不要参与这件事,为什么呢?”邻家女听后,深受感动,赶紧道歉,说:“您考虑的对极了,可这些却不是你我妇道人家能够改变的呀!”次室女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放声大哭呀!”邻家女被她深深感动,两个人一起大声哭了起来。

三年后,鲁国大乱,外部连年遭到楚国、齐国的入侵;国内动乱不断,田地大片荒芜,成年男子甚至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都被贵族强行征兵,妇女也被迫到前线运送粮草。

4、疏广、疏受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郡兰陵县(今兰陵县兰陵镇)人。少年时代即刻苦好学,对《春秋》很有研究。兴办家学,教授《春秋》,很远地方的读书人都赶来向他求教。因此被朝廷召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前67年),汉宣帝任命疏广为太子少傅,数月后,旋任太子太傅,教授太子刘奭《论语》、《孝经》。疏广长兄之子疏受,字公子,因有贤才被选为太子家令。在酒宴上,他捧杯为宣帝祝寿,谈吐自然,举止大方,被任为太子少傅。每逢太子入宫朝谒,总是疏广为前导,疏受为后随,随时教正,不使太子违越礼法,深得宣帝赏识。

任职5年完成教育任务后,疏广、疏受以身老病衰为由,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宣帝先是挽留,但二疏退意已决,只好批准他们的请求,加赐黄金20斤,太子另赠50斤。临行之日,公卿大夫与乡亲好友在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辆有数百之多。围观的民众都为之泪下,说:“这是历史上少有的、真真正正的贤大夫呀!”

回到故乡兰陵后,经常在家里宴请乡邻乡亲。一年后,好多人都劝他们为子孙们购置田产,疏广、疏受都没有同意。疏广说:“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我们教育子孙后代,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和平常人一样的生活就行了。”接着将剩余的金钱全部用以救济乡里的贫穷之人,深得百姓崇敬与爱戴,人们就给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村庄起了个名字叫“摞铜村”,也就是民间传说“摞铜散金”的地方,1953年的时候由兰陵县划归峄县管辖,即现在的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萝藤村。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明代学者李贽认为,疏广、疏受的事迹“人人可读,宜置座右”(《藏书》)。

1800多年后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途经沂州(今临沂),应沂州知府李希贤奏请,为表彰二疏高洁的言行,欣然运笔题诗。诗曰:“荒城名尚二疏存,置酒捐金广主恩,贤损志愚益其过,不惟高见实良言。”李希贤即命人勒石建碑,置于沂州城南关阁子门外。

5、毋将隆

毋将隆,字君房,西汉东海郡兰陵县(今兰陵县兰陵镇)人。先任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的从事中郎,后升任谏大夫。因劝汉成帝刘骜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升任冀州牧、颍川太守。刘欣(即汉哀帝)即位后,毋将隆因政绩优异、百姓拥戴,升任京城行政长官——京兆尹,后又调任统领保卫京城与皇宫的禁军主将——执金吾。

当时侍中董贤显贵,皇帝派近身侍从中黄门发放武库中的兵器,连续十年都送给董贤及皇帝的乳母王阿家。毋将隆为此上奏说:“公事公办,私事私办,把天下公用的资财、兵器送给近臣与外戚,扩大了他们的特权,助长了他们的骄傲与僭越,会使他们失去表率天下的资格。”汉哀帝闻奏后很不高兴。不久,傅太后派谒者出宫低价强买官婢。毋将隆认为傅太后依仗权势,以低贱的价格收买婢女不对,于是上书皇帝请求更改,实行公平买卖。汉哀帝为维护傅太后尊贵,颁诏丞相、御史大夫等人,对毋将隆横加指责。降为沛郡都尉,后又升任南郡太守。王莽年轻时仰摹毋将隆的名气,意欲与之交往,毋将隆深知莽之为人,并不与其附和,致使王莽怀恨在心。汉哀帝去世后,汉平帝刘衍即位,王莽独揽朝政,他认为报复毋将隆的时机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孔光弹劾毋将隆在惩处冯太后一案中冤陷无辜,不适合在朝廷做官。平帝闻奏后认为冯太后是自己的祖母,毋将隆的作为侵犯了皇权。于是准奏罢免了毋将隆的官职,将其流放到南方偏远的合浦郡(今广西北海合浦)。从此杳无音信,一代正直敢言的忠诚之士就此陨落。

   6、王  良

王良,字仲子,东汉东海郡兰陵县(今兰陵县兰陵镇)人。少时好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篡位时,他称病不去作官,在家教授学生千余人。东汉建武二年(26年),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他没答应。翌年,应召任谏议大夫,“数有忠言,以礼进止,朝廷敬之”。调任沛郡太守时,赴任途中称病不之,并上书要求辞职回乡,被征召任太中大夫。建武六年(30年)王良代宣秉任大司徒司直,任期中十分恭俭,不带妻子到官舍,盖布做的被褥,用粗笨的陶制器皿。有一次,司徒史鲍恢到王良在兰陵的老家探望,见王良的妻子穿着和农家女子一样的布裙,抱着柴草正从田中回家。鲍见其十分清贫,敬佩而对她下拜行礼,并叹息其家如此廉朴。此事传出,闻者莫不赞赏。后王良病回故里。汉光武帝刘秀到东海郡巡视,专程到兰陵探视,怜其清廉,下诏书免除他子孙的徭役。

7、萧文寿

萧文寿(343-423年),即孝懿萧皇后,兰陵人萧卓之女,南朝宋武帝刘裕继母。成年后嫁给丧偶的刘翘。刘翘常年在外为官,萧文寿在家操持家务,管理农桑,抚育继子刘裕和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刘道怜、刘道规。刘裕从小顽皮,常常在外惹是生非,萧文寿总是耐心教育开导,从不厌弃。刘翘去世后,生活陷入困境,萧文寿依然勤俭持家,敦厚教子。虽是继母,却深得刘裕尊崇。

义熙七年(411年),因为刘裕的原因,萧文寿被拜为豫章公太夫人。刘裕被封为宋公、宋王后,又封萧文寿为太妃、太后。刘裕后来称帝,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刘裕称帝时,年岁已高,但是他每天早晨都去参拜萧文寿,从不拖延。刘裕去世后,少帝即位,尊萧文寿为太皇太后。萧文寿以其独有的贤德与修养,备受刘家几代人的尊敬和爱戴,使自己成为兰陵萧氏家族在江南崛起的第一人,为兰陵萧氏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8、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年),东海郯(今兰陵县长城镇长城村)人。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长沙公爵陶延寿聘请何承天做了他的辅国府参军,并派何承天与刘裕联系。刘裕知道何承天的才干,就聘请他做了太尉府的行参军。随后,何承天被任命为太学博士。义熙十四年(418年),朝廷命刘裕建“宋国”。刘裕召何承天为尚书祠部郎。不久出任南台治书侍御史。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领命出师北伐,拜请何承天为右军录事。其后外任衡阳内史。元嘉十六年(439年),出任著作佐郎,编撰国史。

元嘉十九年(442年),何承天任国子博士,皇太子讲授《孝经》,何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一起为他手执书经,从师授业。不久,迁为御史中丞。当时北魏侵扰边境,宋文帝向群臣征求御敌之策,何承天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政治军事论文《安边论》。

何承天是一位无神论者,通过撰写《性达论》《答宗居士书》《报应问》等论文对佛教的神不灭、因果报应和空无思想进行大胆批判,在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积极影响。

何承天的舅父徐广曾观测天象40余年,徐广去世后,何承天又继续观测了40多年。元嘉二十年(443年),何承天创制的《元嘉历》由朝廷颁布在全国实行。他主张制定历法必须要以对天象的实际观测为依据。正是由于这一科学态度,使得《元嘉历》比以前的古历十一家更为准确,为唐宋历法家所采用。另有《礼论》《分明士礼》《孝经注》、《纂文》《姓苑》等论著。

9、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年),字绍伯,乳名斗将,祖籍兰陵,南齐开国皇帝,谥太祖高皇帝。

元嘉十九年(442年),竟陵地区发生民变,宋文帝刘义隆派年仅十五岁的萧道成领偏军讨伐。第三年,萧道成再次领兵讨伐,取得胜利。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萧道成率兵讨伐北魏仇池取得胜利,一直打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下。因带兵有方、军功显著,萧道成历任江夏王大司马参军、建康令、后军将军、右军将军等职,全权负责刘宋国都的军政事务。昇明三年(479年)三月,宋顺帝刘准任命萧道成为相国。四月,颁诏将帝位禅让给萧道成。齐朝正式建立,史称南齐。

萧道成即位后,于建元二年(480年)着手改建建康城墙。形成了中国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物左右对称的规整风格。建康城的布局,又成为以后北魏重建洛阳城的范本。他在位期间,限制诸王营立私邸,提倡节俭自奉,禁止民间使用各种华丽饰物,不得将金银制成金箔银箔,马鞍等不能使用金银装饰,不能用金、铜铸像等。这种要求和做法“历代所未有”。他经常说:“要是能让我治理天下十年,一定会让黄金和土一样不值钱。”他想以身作则,带头改变天下淫靡风俗。

10、何  远

何远(约469-521年),字义方,东海郯(今兰陵县长城镇长城村)人,南朝齐代尚书郎何慧炬之子。萧衍起兵讨齐时,何远与朋友高江产聚众欲相追随,后遭东昏侯萧宝卷追捕,遁入北魏。其后返回江南直接参与萧衍的军事行动。历任建康令、步兵校尉、武昌太守、武康令、中抚司马等职。任武昌太守期间,天热时,以俸钱买百姓井中凉水饮用;不取钱者,则把井水再送还百姓家中。在武康令任内,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设豪华帐篷接待。至武康地界,何远只是招待王彬喝米汤。他生活简朴,每年的俸禄都用来替贫穷百姓补交税租,所到之处百姓皆为其立生祠,表达对他的拥戴。《梁书》记载说:何远“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去官闲居后,从不与别人谈及自己的荣辱得失。

梁武帝萧衍对其高度评价:“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

11、萧  衍

萧衍(464-549年),字叔达,乳名练儿,兰陵人,南朝梁代开国皇帝。去世后谥武帝,庙号高祖。萧衍小时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齐明帝萧鸾时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因战功升任太子中庶子、雍州刺史。东昏侯萧宝卷冤杀萧衍的兄长萧懿后,萧衍率兵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然后,萧衍拥戴萧宝融为帝(即齐和帝),升任大司马,掌管内外军国大事,继而接受禅让,萧梁皇朝正式建立。

萧衍称帝后,汲取齐亡之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冻裂。他广泛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 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晚年的萧衍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乱建佛寺,多次上演出家闹剧,导致后期政局不稳。549年被叛将侯景围困在台城皇宫内,活活饿死。萧衍的另一个建树就是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2、芙蓉禅师

芙蓉禅师(1043-1118年),北宋沂州芙蓉社(今兰陵县卞庄街道办事处芙蓉村)人,俗姓崔,剃度名为道楷,中土佛教第六祖慧能以后的第12位衣钵传承人,中土佛教重要流派曹洞宗的重要发扬光大者。幼时,逢蝗灾,随父捕于田,然于别田中捕。父问何不捕自田之蝗,答曰,捕自田不捕别家之田,蝗仍聚食。后离家学道术于伊阳山中,渐悟其非,弃而习佛,于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术台寺出家,后师从投子山义青禅师学习,成为义青禅师衣钵继承人。

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闻其名,召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赐紫衣及“定照禅师”之号。芙蓉禅师认为衣非佛制,却而不受,徽宗大怒,下令在其面部刺字后流放淄州,终不能使之屈服。徽宗无奈,听其自便,遂于老家芙蓉湖上建寺(遗址在今兰陵县卞庄街道小屯村),大扬禅风,学者风从。同时,率众弟子连年开渠不止,将芙蓉湖水从东泇河排走,得良田数万亩,分给无田者或流民耕种,受益者众多。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赐以“华严禅寺”一额,后又赐名“兴化寺”。翌年五月入寂,临终前作偈曰:“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遗有《芙蓉道楷禅师语要》一卷。今卞庄街道小屯村有其灵塔遗址。

13、张崇德

张崇德,字履谦、号北山,明代沂州安庄(今兰陵县尚岩镇安庄村)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正德十年(1515年),张崇德出任枞阳县县令,任内重修唐朝所建为纪念晋代陶侃所筑“运甓亭”,并将其易名“惜阴亭”,教育人们惜时励志,至今枞阳县民众仍引以自豪。据《汝州全志》记载,张崇德于正德十四年出任临汝州知州,任内“刚明廉慎,诚心爱民”,并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创办圣学书院,置房舍数十间,名立雪、春风、诚敬、涵养、践履。离任时民众涕泣攀辕不去者连绵数十里。后官至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管理一省监察、司法的长官)佥事。去世后,皇帝下旨御葬,今尚岩镇张桥村南遗址尚存。

14、王鹏翥

王鹏翥,字云程,号晓山,清代沂州府兰山县王楼(今兰陵县尚岩镇王楼村)人。十岁熟《五经》,治《春秋》《大戴礼记》,二十岁入郡庠。乾隆壬子(1792年),督学使臣翁方纲看了他的文章,非常赞赏,称为“山东省经义文之第一流”。

嘉庆戊辰(1808年),王鹏翥科举中进士,被派往广东饶州组织剿灭海盗之事。到任后,王鹏翥很快就将七十多个乡的百姓组织起来,统一调动指挥,并构筑战守工事,强盗闻之逃遁。总督将他的做法通报全省,将他补任阳春县令。不久,总督率兵经过阳春县境剿灭海盗,当时战船三十多只,军士五千余人,军事文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用了一万两金银,这些银两都由王鹏翥从县衙里支出,没有向老百姓摊派钱财。海盗平定后,胜利回师,沿途各县都演戏庆功,大摆筵席招待将领。唯独王鹏翥仍和平常一样,淡饭粗茶招待,不搞铺张,并且说:“我只能尽力做些按理应该做的事,至于份外讨好上级,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总督觉得他是一片诚意,从内心对他敬服。

任职期间,不徇私情,公正判决多起疑难案件,并且兴办学校,体察民众疾苦,深得阳春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告病还乡,临行时,乡民纷纷涌向衙门前,与他依依惜别。回乡后,以教书著述为乐,生徒甚众。

15、冷相佑

冷相佑(1902-1927年),又名冷相祜,民国初年郯城县青竹村(今兰陵县神山镇青竹村)人,是今兰陵县境内入党最早的中共党员,是中共早期创建人民军队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周恩来总理称誉他是“黄埔硬骨头”。

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入第四队学习。同年,经陈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任黄埔军校教导二团排长及第四期入伍生团区队副,其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次东征及北伐战争。1926年秋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连长;第二十军教导团一营营长等职。

1927年8月1日,冷相佑参加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冷相佑时任贺龙指挥的二十军教导团第一营营长,总攻发起后他率部全歼驻守大营房的敌第九军第七十九团。缴获枪械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8月3日,起义军南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周旋,9月23日攻占潮州。1927年9月30日,国民党军队向潮州发起进攻。为掩护起义军领导机关南撤汕头,时任贺龙所部第三师教导团第一总队长的冷相佑,奉命率第三师教导团及第六团第六连600余人守卫潮州城西北竹竿山及城西南芦山一带。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国民党军队发起集团冲锋,起义军阵地被突破、分割。弹尽援绝之际,冷相佑腹背多处中弹壮烈牺牲。周恩来、贺龙等人听到报告后,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州人民政府在烈士陵园为冷相佑建墓立碑。

16、刘之言

刘之言(1906-1933年),名汾,原名刘昭逊,字之言。沂州府郯城县码头(今郯城县码头镇码头村)人。生前历任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书记、中共郯城县委书记、中共临郯(中心)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队总队政委等职。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兰陵县境发展党员,建立北哨、芦汪子等中共支部。1932年建立中共临郯县委,刘之言任县委书记,隶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中共临郯县委统一了临沂、郯城、费县、峄县、莒县、邳县、赣榆等地区的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发展党员350余名,下属4个区委、31个支部、110多个小组。1932年冬,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张苇村指令郯城县政府在其老家柞城,修建一座新县城,大量派丁派款,民众怨声载道。中共临郯县委决定以苍山为主力军事区,举行暴动,暴动队伍的名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郭云舫为总队司令,刘之言为政委。1933年7月6日晨,暴动队伍于苍山山顶鸣枪吹号,暴动爆发。暴动队伍在大圩子村(今金岭镇大圩子村)场上召开誓师大会,号召民众“砸烂旧世界,建立新社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处决恶霸地主,开仓放粮。7月8日两次击溃反动民团的进攻。9日国民党八十一师六十八旅包围苍山进行镇压。暴动队伍见敌来势凶猛,迅速突围转移,敌紧追不舍,用机枪大炮疯狂射击,激战一天,大批暴动队员死伤。刘之言负伤突围,为掩护战友撤退被地主武装杀害。

  17、郭云舫

郭云舫(1908-1933年),又名郭宝,山西永济(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司令,苍山暴动主要负责人。经刘之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中共临郯(中心)县委成立,郭云舫任军事部长。能书善画,经常以求画送字为掩护四处活动,积极筹备武装暴动。

1933年7月6日晨,苍山暴动发起。7月9日,国民党军队包围苍山,郭云舫、刘之言等率部分头迎击,多次击退进攻之敌。午后,炮火越来越猛,西南角炮楼被敌炮击中,十几个同志当场牺牲,郭云舫被砸在楼下。被扒出后,带领一部分人向北突围时被捕。郭云舫被捕后被带到向城,旅长唐邦植亲自审理。先以高官厚禄诱降,后施以酷刑。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重刑下慷慨陈词。唐假惺惺地说:“你不要逞强,应为家中的妻儿想想?”郭反驳说:“你们杀戮无辜。丧尽天良,迟早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你们更该想想!”郭云舫话音未落,敌人便强制他把脸仰起,把两支点燃的蜡烛插入鼻孔,炽热的烛泪滴在脸上。接着又用烧红的火铲灼其肌肤,灌辣椒水。灌后敌人轮番猛踏其肚子,辣椒水混着血水从嘴中喷出。郭云舫铮铮铁骨,毫无惧色。晚上,他忍着剧痛给妻子留下了一封遗书:“……我心已定,只能慷慨就义……。”12日上午,郭云舫在向城南门外就义,后归葬文峰山。

18、张苇村

张苇村(1897-1935年),沂州柞城城前(今兰陵县卞庄街道柞城城前村)人。1914年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1921年考入山东省立医科专门学校,1922年被选为山东省学生联合会会长。1923年,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代表大会。1924年1月,张苇村被孙中山指定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山东代表之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回山东后,组织“国民自治军第一路军”响应北伐军,1925年督师北上进攻北洋军保卫团,失败被俘,保释后投靠蒋介石,后成为“CC”组织的重要分子。1928年,任国民党山东省部书记长。1930年韩复榘主鲁后,张苇村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和肃反委员会专员,以搜集情报、捕杀共产党人为己任,并兼监视或控制韩复榘的行动情况。1929年1月9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等人被捕后,就是经张苇村审判并枪杀的。1935年被刺杀于济南,成为蒋、韩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19、赵  镈

赵镈(1906-1941年),又名赵林,陕西府谷人。牺牲时为中共鲁南区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中学时期即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黄埔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在北平、天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因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入狱,受尽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年后释放,继续在平津工作。1931年6月25日赵镈在北平再次被捕,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又称草岚子监狱)。赵镈以赵林为名与薄一波、刘澜涛等人在狱中成立秘密支部。1936年10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先后任冀东特委、津南特委书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致力冀南抗日根据地开辟建设。1938年秋调任冀鲁豫区党校校长,1939年1月,任中共鲁西区委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1940年任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相继组建立三个地委,创办《鲁南时报》及《先进》党刊。与此同时,建立军区机关和三个军分区,建立健全各县地方武装。6月中旬主持召开抱犊崮山区抗日人民代表大会,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专员,组成专员公署;选举参议长、参议员,组成参议会。1940年冬,部队无有棉衣,他带领大家早起跑步取暖,和大家一起吃糠咽菜。

1941年10月26日夜,国民党五十一军六八三团夜袭区党委机关。赵镈为护守机密,被国民党伏兵逮捕。国民党施展劝降花招,许以高官厚禄,均遭赵镈拒绝。11月13日深夜,国民党军队把赵镈押至九女山下活埋至死。他面对葬身的土坑,从容不迫地对国民党士兵发表义正辞严的演说:“请记住,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死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个人站起来。抗战一定要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最后,高呼口号,从容就义。

20、罗炳辉

罗炳辉(1897-1946年),云南彝良偏坡寨人。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帅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1989年被中共中央军委认定为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15年入滇军当兵,曾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从士兵逐级晋升至营长。1926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营长,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战斗中率部冲锋陷阵,战功卓著。1929年 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纵队长、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罗炳辉任新组成的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红9军团被誉为长征中的“战略轻骑”。

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曾指挥部队三打来安县城,沉重打击了“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940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21日在返回临沂途经兰陵时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安葬于临沂。

21、袁  明

袁明(1891-1972年),女,沂州府兰山县立朝(今郯城县庙山镇立朝村)人。因其丈夫为傅姓,故尊称为傅大娘。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12月任临郯妇女抗敌救国会会长。1941年调鲁南三地委各救会工作。此后,日伪军对临郯根据地“扫荡”。她留在敌占区任总联络员,了解敌情,传送情报,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她带领群众搞生产自救,养猪、养鸡慰问抗日部队。在减租减息中,她把分到的15亩地和1万元(北海票)都分给了穷人。

1947年6月“突滨海”,鲁南地区党、政、军、民兵5万余人冲破敌人的困追堵截,在涌泉以西的八里湖遭遇暴风雨袭击,数以千计的人昏死过去。袁明带领群众,一起出动把伤病员背到各家安置、抢救。她和大家烧汤热饭招待,对不能吃东西的用调匙喂,嘴对嘴地喂,抢救活了200余人。有一名奄奄一息的伤员,发现时嘴里已生了蛆虫,袁明把他抱回家,用人工呼吸把他救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台枣地委妇联组织部长、滕县地委妇委委员、济宁地委委员等职。晚年生活仍然艰苦朴素,积蓄的钱多次用于救灾和幼儿园设施。

22、万春圃

万春圃(1881-1972年),字鸿源,大炉(今兰陵县下村乡大炉村)人。1938年春,日军先后占领临沂、枣庄,他扯起“守土抗战、坚决不做亡国奴”的旗帜,把自己的粮食、枪支和猪羊献出来,表示“抗日救国斗争不怕牺牲,打鬼子决不充孬种”。组建一个营,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2月,日军、汉奸万余人分5路“扫荡”山区,万春圃主动承担阻击任务,掩护中共鲁南特委转移。在执行任务中,他年仅19岁的次子万国英不幸阵亡,广大战士为之悲痛。他赶到队伍前面高声喊道:“国英是为国家民族解放而死的,他死的光荣,有什么可悲呢?打鬼子就得做好牺牲准备。国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啊!”

1939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抱犊崮山区,砍伐自家山场树木以供军需,筹集军粮十几万斤,大洋300圆。罗荣桓政委及爱人林月琴住在他家数年,情同手足,亲如家人。1941年春国民党五十一军俘去万春圃的女儿万国荣和儿子万国平。国民党写信威逼利诱他,称“只要你能过来,最小也能给你个团长。要不,就抓你全家,扒你的祖坟”。他回答说:“孩子无罪,杀剐存留随便。想叫我投降,瞎了狗眼。我跟共产党走是为了抗日,不是为了当官,抗战到底这条路我走定了。”1942年中共山东分局在他60寿辰时为他祝寿,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和政治部主任萧华等均发来专电表示祝贺。1943年,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罗荣桓兴奋地说:“一个从旧营垒中走出来的人,坚持站到了革命人民的一边,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这个转变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人的摧残,1972年病逝济南。

23、杜纪伟

杜纪伟(1911-1983年),原名杜成德,临沂县沈家坊前(今兰陵县兰陵镇沈家坊前村)人,铁道游击队首任政委。1938年,在埠阳一带组建抗日武装边联大队三大队,任政治指导员。后编入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不久,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任副政治教导员。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调任鲁南铁道游击队政委,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同游击队员们摸、爬、滚、打,赢得信任。鲁南铁道游击队在敌人据点林立、重兵据守的铁道线上,扒火车、搞机枪、袭洋行,为鲁南抗日主力部队输送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1942年安全护送刘少奇返回延安。1945年枣庄解放,任中共枣庄市工委书记兼工人支队司令。1946年11日起,历任鲁南军区特务团政委、鲁中南尼山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十二师副政委、炮兵第五师政委等职。

24、王鸿祯

王鸿祯(1916-2010年),卞庄(今兰陵县卞庄街道办事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是集中国地层古生物科学事业开创者、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开拓者、历史大地构造学奠基人于一身的著名地质学家。历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从事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工作六十余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