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令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令研究
荀子庙园楹联创意简述
发表时间:【2014/7/19 9:39:35】 浏览次数:6936次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焦子栋)

    根据中共苍山县委、苍山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为配合2013[中国•兰陵]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本人参与了重修荀子庙园的部分布展工作,并有幸撰写了庙园楹联的部分文本,现将创意简述如下,希望关心支持荀子思想文化事业的同志们多多指正。
    一、后圣殿内荀子塑像两侧立柱联
    匾额:周孔之绍
    上联: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
    下联: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
    释意:此联是对荀子一生主要事迹的概括。“观秦政”即“观政于秦”,指公元前265年~前260年间,荀子应邀去秦国考察, 见秦昭襄王及秦相范雎, 宣教儒学, 并论强国之道。“议赵兵”即“议兵于赵”。同样是在前265年~前260年间,先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率军民投靠赵国,秦赵冲突形势陡然加剧。
荀子根据入秦所见,预感到一场大战在所难免,遂拜见赵孝成王,向其进献退敌之策,但未被采纳,即“议兵于赵”。“志一天下”,指荀子著作中多次提到的“统一中国”。“领稷学”即“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定楚疆”即“两为兰陵令”。“特立性恶”。指荀子所创立的“人性本恶”的思想体系。
    匾额“周孔之绍”,“周”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奠基人指周公,“孔”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典出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即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
    二、后圣殿门前两侧立柱联
    门楣:最为老师
    上联:李写篆张推历贾论秦卓然文脉
    下联:毛序诗孟演易董举纲大哉国魂
    释意:此联一是对荀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事迹的概括,即“兰陵多学”,二是点明荀子思想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李写篆”指李斯在秦朝推行“书同文”过程中,定写小篆《仓颉篇》作为天下文字书写标准;“张推历”指张苍在秦朝《颛顼历》的基础上推定汉初历法;“贾论秦”指贾谊撰写《过秦论》;“毛序诗”指毛亨、毛苌为《诗经》作序;“孟演易”指兰陵人孟喜在《周易》的基础上建立“天人感应”理论模型,以自然之变推演人间治乱兴衰;“董举纲”指董仲舒在学习继承荀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纲常理论,完成从政治大一统到思想大一统的理论提升。
    门楣“最为老师”,典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三、荀子三十二篇碑廊楹联
    总体创意:荀子庙内劝学广场两侧碑廊雕刻《荀子》三十二篇75100余字。荀子学说综合百家,超越百家,涉及历史、哲学、礼仪、政治、经济、教育、兵学、法律、伦理、文艺、科技等诸领域,是兰陵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景仰荀子、学习荀子、弘扬荀子都应以三十二篇为基础。
    1、东面碑廊楹联
    匾额:天地经纬
    上联:两千多年唯物先师道通马列
    下联:三十二篇醒世雄文理贯古今
    本联为山西省芮城县的李怀清老师撰写。“唯物先师”,指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下联原为“三十二篇著作宝典理贯古今”,本人将“著作宝典”调整为“醒世雄文”。
    2、西面碑廊楹联
    匾额:世代遵循
    上联:劝学修身缘起性恶
    下联:议兵强国标领天论
    本联为兰陵党委书记苏云涛同志撰写,由荀子《劝学》《修身》《性恶》《议兵》《强国》《天论》诸篇篇名化出。
    四、庙院三门楹联
    1、正门——巨擘门及楹联
    上联:教多学群起融汇商周雅韵
    下联:集诸子大成激扬秦汉雄风
    释意:荀子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梁启超认为荀子为中国社会学之巨擘。故以“巨擘”名之。
    2、东侧门——隆礼门楹联
    上联:奉家室序人伦六经同归此
    下联:通神明治邦国千载循于斯
    释意: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的作用在于正确处理“顺”与“节”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顺”,指满足人的正当需要,其次要“节”就是对人的需要进行节制,一是要与社会财富的支撑力相适应,二是要对众人的需要进行调节。“顺”与“节”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社会与个人健康发展。故用“顺节万物”来概括“礼”的本质。
    3、西侧门——尚法门楹联
    上联:出门入门永张正义
    下联:载舟覆舟先记公平
    注释:
    任何政治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汉书》认为巩固政权“礼、乐、政、刑”这四种手段缺一不可。荀子在《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在主张隆礼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刑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这是荀子以前的儒家思想中所没有的。
    荀子在《性恶》篇中说:“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因为人性邪恶,所以要确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明确礼义来教化人们,运用法律来管理人们,加重刑罚来限制人们,使天下之人遵守秩序并且弃恶扬善。
    现代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取向就是维护与实现公平与正义。
    “出门入门”典出荀子《强国》篇。荀子在评价其入秦所见时说:“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偶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意思是说,进入秦的国都,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士大夫。用“出门入门”总结此事就是说官员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或者说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就是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们的行为符合了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正义之举。背离正义就是背离历史发展规律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使事业败坏,政权垮台。
    “载舟覆舟”典出荀子《王制》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对荀子“载舟覆舟”的思想非常欣赏,在与群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和唐太宗,都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后世由此简化出“载舟覆舟”这一成语,用以比喻人民力量的伟大,阐述尊重民情民意与维护人民利益的极端重要性。
    五、博雅坊楹联
    上联:天下表仪存者神过者化
    下联:君子法式受之清习之明
    释意:“博雅”典出有三。一是荀子治学包容与开放兼具,以培育雅儒大儒为己任;二是《尔雅》的续篇名《广雅》,“广”通“博”;三是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超越庸俗、唤醒卓异。
    上联出自荀子《尧问》篇中荀子的弟子评价荀子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下联出自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大意是:一个人的心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对万事万物,露出了形迹都能看得到,看到的都能进行评判,评判到的都能准确到位。
    六、知明坊楹联
    上联:虚壹而静不以此壹害彼壹
    下联:明分在悟莫从先分代后分
    释意:“知明”典出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思维方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讲求“解蔽”,“解蔽”就要做到“虚壹而静”。就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虚心、有专心、有静心。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大意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记忆;记忆就是在心中储存信息;但必须做到“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去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人的心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的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分不同事物的同时,就是认知事物的开始;认知事物必须做到彼此兼顾,实现认识的系统化;仅有“虚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所谓“专心”,就是不要让对这种事物的认知来妨碍对别的事物的认知。
    “明分在悟”,一是指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的“明于天人之分”,二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诀窍在于“悟”,“悟”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莫从先分代后分”,从毛泽东《感事呈郭老》“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化出。“唐人”、“子厚”指唐代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柳宗元。《封建论》是柳宗元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政治论文。“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父亲,是周代封建制度(即裂土分封子弟及功臣的政治制度)的开创者。周文王实行封建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到了秦代再实行周代的封建制,就是历史的倒退,所以,有“莫从子厚返文王”之论。
    荀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主张“尊先王”而不墨守成规,“法后王”做到与时俱进。借用过来就是,天人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拿先前的认知套用到对今天的认知上来,即“莫从先分代后分。”
    七、长青坊简介标识碑及楹联
    上联:包容百家沧海浩瀚
    下联:超越三代奇峰俊伟
    释意:“长青”典出荀子《劝学》“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在人才梯队培养上必须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具备敢于超越敢于创新的品质与才干。故名“长青坊”。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批判》中指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先秦”小处讲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大处说是指夏商周三代。故有“包容百家、超越三代”之联。另有百水朝宗之说,天下的水浪都向沧海集中,以此喻荀子以后的天下学子都应以荀子为宗师,故有“沧海浩瀚”。荀子思想学说源于孔子,而不同于孔子,有其独到的思考与见树,是与孔子、孟子并列的先秦儒学大师,“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首倡性恶,既隆礼又尚法,每一论都有异峰突起之境界,故有“奇峰俊伟”。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14001315号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