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四
荀子名“况”字“卿”新证
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明研究所 林桂榛
[摘要]有学者认为:荀子称“荀卿”其“卿”虽非职官尊称,但属人文尊称,故《史记》“孟子荀卿”并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荀卿称卿仅是因为荀子名况、字卿而已。训诂言之,“卿”训“长”义,“况”训“兄”义,“卿—长—兄”意义相关,此即《白虎通·姓名》“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名与字相关者举不胜举。刘向《孙卿书录》曰“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即荀子字“卿”之故,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荀子“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是错误的。先秦两汉里荀子称“孙卿—孙卿子”、“荀卿—荀卿子”,又称“孙况”或“孙子”,但未见称“荀况”,且称孙姓多于荀姓。《荀子》书里“孙卿—荀卿”的出现比例是20:1,《荀子》整理者刘向及《汉书·艺文志》也称“孙卿—《孙卿新书》—《孙卿子》”。可见,荀子本姓孙,名况,字卿,孙卿后来转称荀卿,或并非前人所谓因避讳西汉时汉宣帝刘询所致,更可能是因兵家孙武之盛称“孙子”而改称“荀子”的,并非荀子本姓“荀”或“郇”等。
2015年3月有研究生来信问:“近期研荀子,向老师请教一些名、字的问题:荀子名况,那么荀子字什么?荀子又被尊称为荀卿,“卿”是官位还是一种人文尊称?”另外,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司马迁对“孟荀齐号”语法的确立》一文(《邯郸学院学报》2012/4)也提出:“司马迁通过孔子而思,最先建构‘孟荀齐号’的思想史语法。这一语法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正如孟子之为人文尊称一样,司马迁称荀子为荀卿,亦当理解为人文意义上而非职官意义上的尊称;另一方面,明里同尊孟荀,可谓司马迁的‘正锋’,而暗里更钟情于孟子,则是司马迁的‘侧笔’。……”
荀子又称“荀卿”或“荀卿子”,如宋本《荀子》“荀卿子”凡1见,即《荀子·强国》“荀卿子说齐相曰: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荀子还称“孙卿”,如宋本《荀子》“孙卿”凡20见,其中《儒效》3见,《议兵》10见,《强国》2见,《尧问》5见,如《儒效》“秦昭王问孙卿子曰……”、《议兵》“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议兵》“李斯问孙卿子曰……”、《强国》“应侯问孙卿子曰……”、《尧问》“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这20见“孙卿”,实14见称“孙卿子”三字,另6见称“孙卿”二字;这6见“孙卿”二字在《尧问》5见,在《儒效》1见,且《儒效》“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当同《儒效》“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都当作“孙卿子”而已,唯《尧问》篇评议荀子的段落出现的5见“孙卿”二字当是统一无误的。
《荀子》里荀子被称“荀卿”或“孙卿”或“孙卿子”,“荀—孙”之差是姓的一音之转,有无缀字“子”是加尊称了与否。荀子被称“孙卿”或“孙卿子”都有“卿”字,该“卿”字实非“职官尊称”,更非“人文尊敬”,而不过荀子姓“孙”名“况”字“卿”而已。《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淳于髡,齐人也……慎到,赵人……荀卿,赵人……”,其叙述格式都是姓后面加“名”或“字”而已。荀子名况,字卿,宋本《荀子》所录刘向于古荀子书的编校语即《孙卿书录》曰“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即是明证。
事实上,先秦两汉时,荀子多称“孙卿”,如《荀子》20见,《韩非子》1见,《论衡》6见,《风俗通》9见,《新序》6见,《说苑》3见,《韩诗外传》3见,《盐铁论》1见,《法言》1见,《史记》0见,《汉书》8见,《后汉书》2见,《汉纪》0见,《孔丛子》1见;称“荀卿”则少见些,如《荀子》1见,《盐铁论》3见,《中论》5见,《申鉴》1见,《史记》17见,《汉书》1见,《后汉书》2见,《汉纪》3见。而且《荀子》一书实本称《孙卿子》,《汉书·艺文志》就记录为“《孙卿子》三十三篇”,唐《群书治要》也记作《孙卿子》,唐《艺文类聚》38次引称“《孙卿子》曰……”。西汉末刘向整理荀子遗著时撰写的《孙卿书录》曰“所校雠《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箸三十二篇”并改名为《荀(孙)卿新书》,唐杨倞作注时改名《荀子》,曰“故分旧十二卷三十二篇为二十卷,又改《孙卿新书》为《荀子》,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云”。
荀子名“况”字“卿”,字义上“卿”有“长”(zhǎng)之义,如《论语》“出则事公卿”皇侃注曰“卿,长也”,《逸周书·武顺》曰“三正一长曰卿”。“卿”作为大夫或君长之称,或正因“卿”字的“长”义。古字里,“况—況”二字相通,“況”俗作“况”;“况”即有“兄”义,见《别雅》等。“況”又通“兄”且兼有“兄”义,如此“卿—长—兄”相关。《白虎通·姓名》曰:“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王引之《经义述闻》曰:“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故叔重《说文》屡引古人名字发明古训,莫箸于此触类而引申之学者之事也。”
古人名与字相关,故荀子名况字卿,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儿子孔鲤字伯鱼,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庄子名周字不休,孟轲字子舆,馯臂字子弓。《荀子》里5次“仲尼—子弓”并称的子弓即《史记》、《汉书》所记传孔子易学的馯臂子弓,馯臂名臂字子弓。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即尼山;孟子名轲字子舆,轲既是一种车。仲尼之仲,子舆之子,只是取字的辅助词,古人取字多加子字或排行字伯仲叔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记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求字子有、司马耕字子牛、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子贡等弟子,其名与字正意义相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在《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后注曰:“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仕齐为祭酒,仕楚为兰陵令。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讳改也。”其中“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是完全错误的。
司马贞想当然理解荀卿之“卿”,就如钱穆想当然以为汉代《孙卿书录》、《风俗通义》等谈荀子时有“孙卿有秀才”字样就以为此可证《风俗通义》说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是对的一样并否定司马迁和刘向的“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之说。其实该“秀才”非近代科举话语的小青年秀才什么的,而是《论语》“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秀”才,就是有突出才能之才意;荀子就是年五十才始游齐,否则司马迁写个“始”字干吗?刘向也说“……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关于荀卿始游学齐年岁及生卒年问题,详见我论文《荀子生卒年问题新证》一文(《邯郸学院学报》2014/1)的考证意见。——传世本《风俗通义》“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显系抄自刘向《孙卿书录》“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而已,而且还有意或无意地传抄错,即改“五十”为“十五”。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卿年十五之齐考》以为“荀卿有秀才”为年少人才之意,以所谓“曰有秀才,此年少英俊之称”来支持什么“(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齐)”,这点也是钱公闹笑话。司马迁、刘向明明说“五十”及“始来”,《颜氏家训》从司、刘,也说“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此“始”与“犹”语气或含义就是《史记》本作“年五十”之明证,此岂能仅因今本《风俗通义》一个“年十五”而否定得了?故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说:“……古人也知这一段可疑,于是把‘年五十’改为‘年十五’。不知本文说的‘年五十始来游学’,这个‘始’字含有来迟了的意思。若是‘年十五’,决不必用‘始’字了。所以依我看来,荀卿游齐,大概在齐襄王之后,所以说他‘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卿”()与“即()”、“既()”、“飠()”等字好象同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字构造单元。“卿”字初形是两人围着食器对食状,“即”字是一人靠近食器欲食状,“既”字是一人食完扭头离开状,“飠”字(食)是一人低头于食器上正吃状。“飠”(食)下部符号好象是食物容器,或许是其他器物,反正是有用的器物,具体为何可再研究,但卿、即、既、飠(食)的初义是清楚的,跟位置或地位相近(卿卿我我、公卿)、行为靠近(即位,即将)、行为完毕(既然,既而)、正在食用(吃、喫)等有关。
要补充的是,宋本《荀子》一书里14见“孙卿子”、1见“荀卿子”字样以称荀子,《汉书·艺文志》说“《孙卿子》三十三篇”(或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孙卿书录》说整理作三十二篇),这些更证明荀卿或孙卿之“卿”在荀子名称里非“尊号”,而不过是名字现象而已。因为“某子”才是尊号无疑,故尊称为“孙卿子”或“荀卿子”即姓名加“子”称而已;而“卿”在此如果也是作尊号义,那么“卿—子”并用以加作尊号就重复了,这种情况应不存在。
荀子又称荀卿,荀况又称孙况。但先秦两汉文献里未见称荀子为“荀况”,而称荀子为“孙况”5见,其中4见在《风俗通义》,1见在《汉书》。《风俗通义·穷通·孙况》4次用“孙况”称荀子,如“孙况,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今孙况、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请孙况,况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但《风俗通义·穷通·孙况》同时又8次以“孙卿”称荀子,如“孙卿有秀才”、“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孙卿最为老师”、“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孙卿,贤者也,”、“孙卿去之,游赵,应聘于秦”、“孙卿守礼义,贵术籍”。《汉书·楚元王传》末尾赞词曰:“仲尼称:材难不其然与!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此“孟轲—孙况”对说,即“孟—荀”为姓,“轲—况”为名。汉代至唐宋文献里荀子称“孙况”未见,称“荀况”则则有不少,如南北朝时《颜氏家训》1见、《文心雕龙》3见、《金楼子》1见,如唐《艺文类聚》5见,宋《太平御览》2见。
我们不能因《史记》有4见“孟子荀卿”并说字眼及《汉书·儒林传》有1见“孟子孙卿”字眼,就以为“荀卿”之“卿”如同时并说的“孟子”之“子”一样是尊称。《史记·孟子荀卿列傳》正文里述孟子、荀子生平事迹时,一开头就分别是“孟轲,驺人也……”、“荀卿,赵人……”这种记述方式,这显然都是以“姓+名/字”的体例称呼孟子、荀子。称轲是孟子以名行世,称卿是荀子以字行世,以名或以字而行于世,这都是很正常,到近世都如此,有些名于世之人的“姓名”其实是“姓字”而已。
总之,孟子名轲字子舆,荀子名况字卿,“轲—舆”相关,“况—卿”相关。而孟轲(子舆)多被称孟轲或孟子,孙况(卿)或荀况(卿)多被称孙卿或荀卿,不过是称之者在当世的一个社会习惯而已,如是秦汉时的一个习惯称法。孙况或荀况实可尊称为孙子或荀子,“荀子”这尊号多见是众所周知,《韩诗外传》则曾以5见“孙子”称荀子,如“今夫孙子者,天下之贤人也”、“于是使人谢孙子,去而之赵”、“今孙子、天下之贤人,何谓辞而去”、“于是使请孙子。孙子因伪喜谢之”句,但此孙子非彼孙子;或正因彼孙子盛名,且荀子所字之“卿”这汉字含义比较贵雅,故荀子不多被称“孙子”而多被称“孙卿”或“荀卿”,或干脆称“荀子”也——史上有人认为荀子由孙改荀是因汉代避讳之因,然兵家孙子为何不改成荀子?
按刘向所整理并流传至今的《荀子》这书而言之(当时称《孙卿新书》或《孙卿子》),荀子本应称孙子,荀卿本应称孙卿,荀况本应称孙况,而《荀子》本应称《孙卿子》(按《汉书·艺文志》称《孙卿子》,按汉刘向《孙卿书录》及唐杨倞《荀子注序》刘本《荀子》本称《孙卿新书》)。宋本《荀子》诸篇正文里除《强国》篇1见“荀卿子”特例外,称荀子这人都称“孙卿子”或“孙卿”,根本就不称“荀卿”或“荀子”。孙卿变荀卿,孙况变荀况,孙卿子或孙子变荀子,《荀卿子》变《荀子》,这个变化得另专门研究一下,但变化原因恐非唐颜师古、司马贞所称因避讳西汉时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在位)而改荀卿为孙卿这么简单(询荀两字异,且避讳汉宣帝刘询应是荀改孙,而非孙改荀),或是因两个盛名“孙子”之故而改称“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所附“考证上”里的所录诸说何者为是,得再研究。
要之,荀子实本应称作孙子,字卿,名况,世称孙况、孙卿或孙卿子或孙子,后如谢墉(1719-1795)等所谓以同音字衍称荀况、荀卿、荀卿子、荀子等,以回避另一盛名“孙子”故称“荀子”?至于孙卿在汉代又称荀卿之类而有“孙→荀”之变,恐非避讳汉宣帝(谢墉等已证“汉不避嫌名”)所致;王先谦谓发生“郇→荀”之变及“郇—孙”同氏所致且以荀子后裔称荀不称孙为之证,可为一力说。但于王说,先秦两汉于孙卿虽曾称荀但实不称郇,或不可以“郇—荀”形近音通之类而妄断荀卿本作郇卿。——孙卿称荀卿后,荀子后人就以荀称姓了。汉代颍川“荀氏八子”即“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之父荀淑,为《后汉书·荀韩锺陈列传》记为:“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荀淑即作《汉纪》、《申鉴》两书的荀悦之祖父。由此可见,两汉时已确认荀子称姓为“荀”了。
至于王先谦《荀子集解·考证》提到胡元仪文章《郇卿别传》说赵人虞卿是“时人尊之号曰虞卿”,《风俗通义·穷通》曰“虞卿,游说之士也,一见赵孝成王,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拜为上卿,故号为虞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亦曰“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然此所谓“号为虞卿”未必能否定虞卿本来就是字“卿”或名“卿”也,《论衡·书解》曰“管仲、晏婴,功书并作;商鞅、虞卿,篇治俱为”,此“仲—婴—鞅—卿”四字当都是名或字而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叙传主时也首先说“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虞卿者,游说之士也”,此“胜—卿”二字都当是传主的名或字而已。
笔者以为,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并非要尊谁或贬谁,而不过是为两位战国儒家大思想家作传(且该传并非所传仅是这两人,涉及好多人),该传里先孟后荀只是因为他们生卒先后而已,无他,这点好象我在2012年10月邯郸荀子研讨会上杨海文教授最初发表其《司马迁对“孟荀齐号”语法的确立》一文时也谈过。我个人看法是,若按司马迁的实际思想衡之,司马迁思想当更接近荀子(看《史记》的礼书、乐书等,看自序等),但司马迁也有冯友兰先生说的“神秘主义”的东西,但《孟荀列传》并无偏赞孟子或荀子任何一方的实际痕迹。《孟子荀卿列传》所叙述的人物不少,但在篇题里只列孟子、荀子且孟子称孟子而荀子称荀卿,并非有什么特别含义要有意褒贬谁,不过是方便法门择两典型人物作该全篇的题目(这种情况在《史记》非孤例)及荀子当时被习惯称孙卿或荀卿而已(孟子当然是被习惯称孟子)。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