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哲学思想
当前页面  /  首页  
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兼论易学生态文明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会通逻辑
发表时间:【2020/3/23 9:14:31】 浏览次数:4802次
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
——兼论易学生态文明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会通逻辑
刘长明
(山东财经大学 和谐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易学本于天地之道,中达社会人际,直抵内心世界;而后由心及人,由人及天,道法自然,归根复命。在易学

建构逻辑视野下,易道呈圆,天人一如。可见,这种本于天而归于天的易学建构,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在易学建

构所彰显的生态文明维度上,乾始坤凝,刚柔兼济,阴阳大化,和谐天成。易学内蕴的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为天地

之子。大德曰生,大宝曰位,守位曰仁。易学关于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法则的理论基石。

仰观俯察、以类万物的易学建构逻辑,是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要旨。

关键词:易学建构;天地之道;法天象地;生态文明;维度


引 言

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本于天地之道,中达社会人际,直抵内心世界;而后由心及天,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实现

归根复命。这种由天及人、由人及心再由心及人、由人及天的易学建构逻辑,彰显了易学的圆道思维向度。在易学建构

的圆道思维逻辑视野中,天人之际,道心澄明,心态、世态、生态三态在生态文明的架构内实现圆融互润[刘长明:《圆

道思维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4-18页。]。《易经》以卜筮之文现世,其言者三才之道也。“周”

为普遍、博大之意,故有“弥纶天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之说。郑玄《易赞·易论》颂曰:“《周易》者,言

易道周普,无所不包。”易学所开显的三才之道与阴阳和谐思想彰明,天地人心一如,人与自然不二。易学建构的生态文

明之维,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重要哲学宝典。

一、天地之道:易学建构的基准原点

伏羲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始画八卦,《周易》将这个以天地之道为参照系的画卦过程概述如下:“古者包羲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

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易经不是伏羲凭空杜撰的,而是来源于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启迪。易本

卜筮之学,高亨有言:“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

性质相类。”[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印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5页。]作为卜筮的重要参照——天地之

道,客观上也成为易学建构的逻辑起点,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

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说卦传》)关于“易”字,《说文》释之曰:“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而且,八经卦本身就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自然现象。对先哲根据天地之道“

作易”、“生蓍”、“倚数”、“立卦”、“生爻”的具体理路,《说卦传》有过大致的勾勒:“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

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源于天地

之道、以卦爻符号为核心、以精准文字为后缀构成的符号文字系统——《易经》,“广大悉备”,有着鲜明的生态文明向度,

蕴万古不易之理。

1.乾始坤凝:天生地成,大道开显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乾》);“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坤》)伏羲立乾、

坤两卦,意味着天生地成,万物肇始,一如《系辞上》所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乃创化万物之始,故称其“大始”;

坤为承载万物之基,故言其“成物”。基于这样的认知,先哲称阳之天为乾元,“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周易·乾》),

说的是乾元促使万物始创;称阴之地为坤元,坤元者,“万物资生”、“承天而时行”(《周易·坤》)也,说的是佑护万物

的生长发育。乾卦六爻皆阳,属纯阳之卦;坤卦六爻皆阴,乃纯阴之卦。刚以动为乾阳之德,主始创,无始则无成,故

创始者处于主导地位;柔以静乃坤阴之厚,主成长,处于承乾顺阳之位。天在开显大道中的主导地位由其字义可见一斑,

大一为天,《说文》释天曰: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虽然乾是阴阳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正因为乾的“知大始”,才

促成了坤的“作成物”,但作为《周易》中有决定意义的两卦,乾、坤在创生万物的矛盾运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圜,

缺一不可。此诚如《系辞上》赞颂的:“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

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二者缺一,万物阻塞;二者和合,则万物化生:“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

易道深奥,然而,一旦进入玄之又玄的大易之门,一切会豁然开朗,原以为的玄奥在自然而然中涣然冰释。而乾、坤犹如

易之门户,洞开玄奥的门户后,易道一马平川,易理迎刃而解。鉴于此,《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

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撰,指创作。乾健之德与坤顺之载相互配合,

孕育了阳刚阴柔、和谐互构的形象,据此可以体悟天地大化流行之功,通晓神明生生不息之德。这里,天地被尊为万物

的根据、人类的归依。惟其如此,乾、坤顺理成章地上升为把握《周易》之要义的关键环节。可见,整个易理皆蕴含在

乾、坤两卦及其相互关系中,此后的一切卦象,都可以从乾、坤两卦的变易中得到和谐解。在乾、坤两卦中,尽显“一阴

一阳之谓道”的天地玄机:“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周易·系辞上》)

由乾、坤两卦开显的大易之道,彰大道至简之华,明生生不息之要,有万变不离之宗,如同郑玄《易论》的辨识:“易一

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三易”大道归一:易简以述其要,变易以观其流,不易以归其宗。

2.刚柔兼济:天地定位,万变定基

刚柔兼济,乃易学要旨。由此要旨出发,开显出易经“八卦相错”的总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

射。”(《周易·说卦传》)把握了大易要旨和总纲,便能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周易·系辞上》)。

天地大位既定,则万法有宗,万变定基,万物定名。对此,《周易》有过基于天地定位、阴阳既分的精准概括:“动静

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开天辟地、乾坤横空出世后,继之以屯、蒙、需卦,意味着万物合道而出,依序萌

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周易·序卦传》)。屯卦寓意万物始生,始生则难——万事开头难,故易曰:“刚柔始交

而难生。”(《周易·屯》)“刚柔始交”亦即乾坤始交,天地初蒙。其后的卦象都是刚与柔相交感的结果。刚、柔相交以后

不断发展变化,“往来不穷谓之通”,发展前途无量,生生而不息。可见,天地定位,是万物始创和变化的根据,正是天地

定位,使得宇宙万象具有了创生和流变的平台。

3.大德曰生:阴阳大化,易道坦坦

天地定位、万变定基后,坦坦易道在阴阳大化中次第展开。易者何也?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

易以天地的生生不息为法则,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就是说,天地间至高至伟的法则是生生法

则;促进万物勃发,便历史地成为人类最大的德行。易之为字,日阳月阴,阴阳结合而显变易之道,开示生命万象。孤

阴不生,独阳不长。纯阴或纯阳的结构是僵化而死寂的,只有阴阳相交、阴阳平衡的结构方能氤氲出勃勃生机。对坦坦

易道上的生生之德,先哲不吝赞美之词:“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像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

辞上》)阴阳大化所彰显的和谐之道,澄明在孕育万物的大仁中,隐含在促使万物生长的功用中,其将始创万物、成就

万物的“富有”当做“大业”,将日新而日日新谓之隆盛之德。基于这样的认知,易作者将有利于化生的卦象视为大吉之象,

而不利于化生的卦象,主凶。如地天泰卦,寓意天清轻而攀升,地厚重而下降,符示的是天地相交、阴阳交通的安泰之

象,故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

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泰》)天下地上,寓示阴阳交感而万物化生,故天地安泰。反之,不交感则

不足以创化万物。天地否卦,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

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周易·否》)。将生与不生作为判断吉凶的标准,体现了易学鲜明的贵生思

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从生态文明维度观之,万物皆有价值,且万物齐一,物无贵贱,皆是大易之道的体现[刘长明:《万

有价值论——以万有存在和谐共同体的名义》,《文史哲》,2007年第6期,第122-129页。]。

二、天地之子:易学三才的人文定位

在易经的卦爻结构中,三才之道一以贯之。八经卦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组成,三爻象征天地人三才:下爻象征地,中爻象征

人,上爻象征天。由八经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同样蕴含三才之道,所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就是指初爻、二爻象

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六画卦中初、二、三、四、五、上的排列顺序,象征着物象次第上升的梯

级变化规律。人置身于由父天母地交感所运化出的生态系统中,头顶一方天,脚踏一方地,当胸怀天地养育大恩,准确地

进行人文定位。当位应时方可逢凶化吉,否则,天地不助。

1.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子居中

人从哪里来?乾父坤母,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俱为天地所生。《序卦传》清楚地给出化生次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

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天地与包括人类在内的万有存在的关系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先后关

系,也是父天母地与其子女的关系:“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周易·说卦传》)何以如此称谓?

《太平经》释曰:“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

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天地父母资生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不要求万物的回报,

这就是天地大公无私之德。以天地为父母,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和谐大家庭,是中国哲学的拟人化表达——这种和谐思维

范式将万物看做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系统,从而与将人视为上帝之子的宗教说辞区别开来。即使贵不可言的皇帝也不例外,

所以,皇帝并不居至高无上大位,而是在五爻,如果属阳爻就称九五之尊。五爻为帝位,上爻为宗庙,为至尊无上。帝王

受命于天,所以,自称天子的皇帝也须参拜天地。人类得天独厚,贵为万物之灵,却永远是天地之子,当顺天地之道以善

其生。父天母地,崇天敬地,是顶天立地之人必要的心灵坐标。

易学所彰明的三才之道,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要旨,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沿着这样的思路,《黄帝阴符经》赞

叹:“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以“三才相盗”为核心的天人理论,揭示了

三才相辅相成、相生相养、浑然一体而不可或缺的基本原理。居于天地之间的人子,在三才相盗中必须谨遵三才各得其

宜、各成其长的大道,才能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颐养人生。此亦如《太平经》所言:“天地乃人之本,天地有亏,则不

能安吾年。欲安者,先安天地,然后可长安。”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清晰可见:天地乃生民之父母,安身立命之本,

故先安天地而后安人生。正因如此,老子有“道大、天大”的赞叹,孔子发出“唯天为大”的激情高歌。

2.天覆地载:日月丽天,江河行地

易学构想的“太和”世界里,日月丽天,江河行地,万物悉备,鸢飞鱼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

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万物各尽其性,各得其宜,人与天地相参,依次经历始生之屯、婴幼儿之蒙、少儿之需、

少年之讼、热血之师、青年之比、中年之小畜、壮年之履、稳健之泰、暮年之否,每一阶段环环相扣,尽显道法自然之

理。在这个过程中,天、地、人三才和谐乃宇宙之大本。易学中的循环再生智慧,在乾卦中得到充分观照。乾卦之“元亨

利贞”卦辞,形象再现了生生不息的和谐圆道:“元”为始生,为尊长,意味着生命创化之初,万类在春天竞相萌发;“亨”即

通,通则顺利长成,象征着万类在夏日的繁育和茂盛;“利”是收缩,意味着走向生命成熟期,寓示秋实而普利天下;“贞”蕴

含固而正之义,寓意个体生命的终结和万类在冬天里的敛藏,同时,也意味着新一轮生机勃勃过程的开启[金景芳,吕绍

纲:《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页。]。作为宇宙密码,《周易》的符号系统是对天、地、人

三才的模拟和效法。天地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之大美,人伦怀参天两地之德,故《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这个过程中,混沌之天地,因为人的参加而变得丰富多彩,富有秩序[牟宗三:《周易哲学讲

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3.大宝曰位:守位曰仁,位当其丽

《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旨在禀

明,世界上头等大事是生生不息,而父天母地位定,儿女才有孕育的基础——此即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三才

之一的人,最宝贵的当然也是明确自己的定位。《说文》释位曰: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字形采用人、立会义。

易学的当位,即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和谐圆满状态。正因如此,皇帝登基被尊称为荣登大宝。《周易》凡六十四卦,

初、三、五为奇、为阳,二、四、上为偶,为阴。所谓当位,是指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又曰得位或正位;反之,凡

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就是失位,又曰不当位或失正。当位之卦,主吉,象征事物发展大道彰明;否则有违正道,主

凶。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下卦为内卦,上卦为外卦,内、外卦的二、五属于中位,象征物象持守中道,

大位居中。若阳爻居中位,便合乎“刚中”之健德;若阴爻居中位,则合于“柔中”之厚载。若阴爻、阳爻分居二、五位,则

既中且正,是最美或善的象征[黄寿祺等:《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3页。]。以此观之,如家

人卦六二以阴爻居阴位,阴爻寓意女,且行中道,此谓当位而中正;九五爻以阳爻居阳位,阳爻寓意男,亦行中道,此谓

当位而中正。男女各在其位且持守正道,与天地之大义耦合,故《彖辞》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

之大义也。”再如大有卦,《彖辞》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就是说,柔顺者得以居于尊贵的位

置,大行中道而上下皆应,故称大有。火天大有,乾上有离,辉光天照,故《彖辞》曰:“应乎天而时行。”在易学视野中,

如果不居其应居之位,难免将自己置于凶险之地。归妹卦二、三、四、五爻均不当位,故有“征凶,位不当也”的警示彖辞。

睽卦爻位亦有失,故有“见舆曳,位不当也”的象辞。就爻位来说,阴阳爻当位且得中的卦象,符示着宇宙万有及社会人生

各得其位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位育。

先哲历来重视当位,以当位为宝,并努力创造位当其丽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范仲淹在所著《圣人大宝曰位赋》中曰:“故

称之于大宝,实守之于至仁。……必先安之于位,然后崇之以德。……大哉!君以守位,位以居君。……并光华于日月,齐

长久于天地。”当位之德,要求万类措置有序。八卦相错者,谓之八个卦错杂相对而处,秩序井然。错,含措置当位、两

两相对之义。《系辞上》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当位者必应时,秉承“与时偕行”、“圣人以顺动”(《周易·豫》)的大易之要义,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

时”(《周易·艮》)。可见,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生,皆有时有位,止于当止之时,行于当行之际。有学者认为:“在

传统的中华文化看来,尊时与守位是个统一的整体,尊时必须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时。”[王颖,陈瑛:《论“尊时守位”》,

光明日报2015-06-03,第13版。]所以,先哲力主为政以德,循名责实,以德配位,位和于天而应于时。

三、法天象地:易学视阈的行动要旨

作为卜筮之书,《易经》的主要功能就是问卜物象的吉凶悔吝,揭示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爻,交也,效也,效天地

之动也,“效此者也”(《周易·系辞下》)。易作者仰观天文之象,俯察地理之厚,究天人之际,中通万物之情,开显出天

理即人道的天人和谐之学。郭沫若据此提出男根女阴说:“画一以像男根,分而为二以像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

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5-26页。]八卦相错、

六爻变动、阴阳互易的易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关尹子·八筹》),彰显了人以天地为师并与天地之道会通的要义。

君子之使命,就是要体道、悟道、合道,通过法天象地,正己达人,尊时守位,与自然和谐发展,知常明变,当位应时而

建功立业,承顺天道以善其生。

1.法天象地:仰观俯察,以类万物

先哲作易,之所以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为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顺性命之理”。性,指人性;命,泛指天命,即大自

然的必然性与规律性。概言之,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宗旨,是为了顺从人的本性和自然万象的必然性,以使人类行动

合乎自然规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上》)。将天、地、人看做一个和谐统一的生命系统,以

八卦相摩相荡模拟万象在特定时、位上的演化,是《易经》的基本理路。

《易经》以卦画符示卦象,因此,强调人类法天、法地、法自然的易道,在《象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系辞上》言

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谓之象。”所谓象,易学中特指卦象。《系辞下》曰:“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像此者也。”质言之,《周易》是纵论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类、效法自然的。其中的取象比

类原理,凸显了《易经》思维的基本精神。“取类”放眼万类的共性,“比象”则着眼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

先哲在俯仰天地、远近合取的基础上观物取象,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象思维。然而,象从何来?从由乾坤开

显出的大千世界而来!先哲从自然物象入手,“感而遂通天下”(《周易·系辞上》),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将象符号

化,从而建构起符号与文字融通的卦爻体系,遵循万类变易、万法简易、万世不易的“三易”理论建立“拟象”模式。易作

者通过参天地之理、取象比类的象思维范式开显的易道,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和,所以,《系辞上》云:“夫易,广

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从此,人们借助八卦和卦象推演,就可以通

神明,类万物,触类旁通,领悟大自然孕育万物的奥妙。

“最为天下贵”的人,既是天地之子,又能够与天地相并,实现天人合德。通过法天象地,格物致知,人可以明晰万物化育

之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周易·泰》),趋吉避凶,“化而裁之”,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中庸》)的自

由境界。

2.万法归宗:自强厚载,贵生不息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然万法归宗,以生生不息为要旨。以象思维作为认知世界主要思维工具的易学,能够直抵本质,找到

世界和谐一统的道本依据。《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在易学话语系统中,太极是一个高度形象化的哲学术

语,意即创始万物的本源。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与天同,也需自强厚载,贵生惜生,爱及万类。故而,易作者把繁衍和

养育后代作为人之为人的本然使命。为此,先民将“洞房花烛夜”视为人生四喜之一。在婚礼上,新人要三拜:一拜天

地——拜真实的天地;二拜高堂——拜家中的天地;夫妻对拜——拜即将诞生的新天地。新天地的华诞,承载着化生万

物的使命。夫妇交感,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所以,易作者甚至把夫妻的性生活与天地造物等量齐观,如归妹卦之《彖

辞》所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生生不息之德,厚德载物之华,正是

在万类交感中渐次开显的,恰如恒卦之《彖辞》所言:“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

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爱及万类,和于自然,与大自然共生生不息,是易学简单而必要的贵生逻辑。正是先哲贵生不息的思想,使得中华民族

的慧命长河没有中绝,历久弥新。尤其可贵的是,自易学肇始的贵生文化,具有自我革故鼎新的能力和持久续航的机制。

在这个意义上,《序卦传》云:“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而西方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征服文

化,使得征服自然、奴役自然像奴役弱势族群那样成为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大自然的后发性报复将是致命的。恩格斯

早就提醒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

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

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人的生命因自然而诞生,因自然而存续,因此,“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

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革命导师的醒世

恒言与易作者的箴言,可谓大道归一。

3.与天同和:“三和”之维,从心开始

易道之要,在于洞开吉凶之门、践履损益之道而和顺于天地之心。大易之和有三:心和、人和、天和。“三和”之路,从

心开始。为天地立心者,首先要立足本心。围绕天人之际而展开的大易之和,基础性环节是心和。为了实现心和,必须

用道心对治人心,求诸内而行诸外。古有虞廷“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

禹谟》)人心逐利纵欲,自然是危险的;道心澄明,微妙玄通,心连广宇。必须一以贯之地精心修持,执两而用中。对心

性修持的重要性,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荀子·解蔽》)陆九

渊将“性”与“心”视为“天”与“人”的应有之义:“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这里,人心与天性互通互融,交

互辉映。

生态文明,始于心态文明。内心世界的和谐,客观上成为《周易》建构的天人之学的逻辑支点。易学讲究与天同和为吉兆,

心性练达即神明。所以,在《周易》视野中,神明在心,对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三界的解释完全基于现实维度,不是

从现实之外去寻求人生及宇宙万类的存在依据,不是在遥不可及的彼岸去虚构一种超验的宗教世界,而是在人人触手可及

的此岸,凝练对大自然的依赖感与亲和感,涵养人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心态。正如钱穆指出的:“西方人常

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为他们评价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

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冯天瑜:《中华元典精

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172页。]作为现实的人,完全可以在此岸感悟置身其中的地球脉动,达

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神与物游之境。而这,恰是大易之“三和”尤其是心和的魅力

所在。在此岸放纵致使现实荒废而对彼岸子虚乌有的“上帝之城”言之凿凿者,与“国妖”相类,历来为中国文化所不容。对

天地自然特有的仁爱之心,成就了一个能与天地共存八千年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刘长明:《哲学文化隆起带现象观

止》,东岳论丛,2018年第2期,第19-34页。]。

结束语

凝聚着中国先哲玄奥智慧的易学,堪称一部具有天然生态向度的未来学著作。在易学的建构逻辑中,天命与人事,只一

事也,故可知天命而尽人事;天心与人心,不二心也,故可通晓天心而观照人心,心有灵犀一点通。天人一也,一于理,

一于道,一于心。正因如此,在刘歆建构的整个经学系统中,易道一以贯之。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易学的建构逻辑,明晰

了人与宇宙大道之间的关系,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在《周易》勾勒的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谐图式中,居

于天地之间的人,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自强而厚载,践履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天道无亲,独钟和谐。中华先哲

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厚积的乐天情怀,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顺性命之理,与时位偕

行,创造了大易之学,开显出天、地、人三才和谐的坦坦易道,高扬指向心和、人和、天和的生态文明大旗,福荫华夏,

惠及全球。易学建构的“三和”逻辑,为生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仍大有裨益。明晰“广大

悉备”的天地人心之学的建构逻辑,秉承生态文明的大易要旨,人类的生态文明共同体之路,注定“履道坦坦,幽人贞

吉”(《周易·履》)。幽人所以吉者,谨遵“三和”也。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为我们开辟了结成生态文明共同体的

光明前景,“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周易·随》)。然而,这一光明前景的实现,还需要内修心灵,外察天地。否则,

继续在纵欲逐利、经济盲动的失衡之路上狂奔,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承受不可承受之重——生态

系统的不可逆退化。

——原载《周易研究》2018年第5期,第5~12页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