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兰陵荀子文化
当前页面  /  首页  /  兰陵荀子文化
荀子庙部分建筑命名及楹联备选
发表时间:【2019/10/7 11:11:52】 浏览次数:5102次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八

荀子庙部分建筑命名及楹联备选

东方荀子研究院  焦子栋

 


一、后圣殿命名及楹联

荀子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殿。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孔子之后,能够代表儒家学派的人物唯有荀子,推荀子为“后圣”。故以“后圣”命名大殿,一是表明荀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古代儒家圣人,二是呼应章太炎的对荀子评价,三是“后”的扩展理解,因为“后”的古义中有“最高”“第一”之蕴,如“后羿”、“皇后”等,讲荀子是先秦诸子之巅峰。

1、殿内荀子塑像两侧立柱联

匾额:周孔之绍

上联: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

下联: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

注释:此联是对荀子一生主要事迹的概括。“观秦政”即“观政于秦”;“议赵兵”即“议兵于赵”;“领稷学”即“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定楚疆”即“两为兰陵令”。

匾额“周孔之绍”,“周”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奠基人指周公,“孔”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典出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即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

2、殿门前两侧立柱联

门楣:最为老师

上联:李写篆张推历贾论秦卓然文脉

下联:毛序诗孟演易董举纲大哉国魂

注释:此联一是对荀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事迹的概括,即“兰陵多学”,二是点明荀子思想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李写篆”指李斯在秦朝推行“书同文”过程中定写小篆《仓颉篇》作为天下文字书写标准;“张推历”指张苍在秦朝《颛顼历》的基础上推定汉初历法(汉承秦制的一个具体举措);“贾论秦”指贾谊撰写《过秦论》;“毛序诗”指毛亨、毛苌为《诗经》作序;“孟演易”指孟喜在《周易》的基础上建立“天人感应”理论模型,以自然之变推演人间治乱兴衰;“董举纲”指董仲舒在学习继承荀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纲常理论,完成从政治大一统到思想大一统的理论提升。

门楣“最为老师”,典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二、庙内主题广场——劝学广场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荀子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欲求国邦之长治久安,必须培养出前后相继的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即荀子所说《劝学》。正是在荀子的培育与引领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兰陵大地上产生了像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毛亨、孟卿、孟喜、后仓、萧望之、匡衡、疏广、疏受、王良、王朗、王肃等一代又一代的经学大师与治世名臣。因此,被汉代大学者刘向誉为“兰陵多学,盖以荀卿”。弘扬荀子思想文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弘扬荀子所开创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故名“劝学广场”。

 

三、《荀子》三十二篇碑廊

左右两侧长廊石碑雕刻《荀子》三十二篇的文字。初步统计字数为75182字。荀子学说涉及哲学、礼仪、政治、经济、教育、兵学、法律、伦理、文艺、历史、科技等,思虑精深,综合百家,超越百家,儒雅与雄奇相融,质朴与华丽相映,平实与精深相济,是一座蕴蓄着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峰大山,是兰陵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景仰荀子、缅怀荀子、学习荀子、研究荀子、认知荀子、弘扬荀子都必须以他的三十二篇为基础,故勒石纪铭,是为《荀子》三十二篇碑廊。

劝学广场两侧碑廊楹联:

上联:两千多年唯物先师道通马列;

下联:三十二篇醒世雄文理贯古今。

本联作者为山西芮城的李怀清老师。原来下联为“三十二篇著作宝典”,“著作宝典”与“唯物先师”在平仄上可能对的很工稳,但与“唯物先师”这个词组的含义却对的不其精当,故本人将其调整为“醒世雄文”。“醒世”更多的是教诲、引导与开启,与荀子“最为老师”的素养是相一致的。

 


四、庙院三门命名及楹联

1、正门——巨擘门命名及楹联

荀子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梁启超认为荀子为中国社会学之巨擘。故名“巨擘”“巨擘”以匾额悬起。

门楣:继往开来

东侧:集诸子大成融汇商周雅韵;

右侧:教多学群起激扬秦汉雄风。

2、侧门——“隆礼门”“尚法门”命名及楹联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给出的治国对策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但终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得不辞去鲁国代理国相去周游列国;进入战国,“礼崩乐坏”加剧,战乱不已,斯文扫地,孟子给出的对策是“行王道,施仁政”,同样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与推行;战国晚期,兼并战争越打越大,一场战争死伤以数万、数十万计,哀鸿遍野,生灵涂炭,面对严酷的现实,荀子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吸收法家进步思想,扬弃儒家礼教思想,以人之性恶为切入点,融合礼法二者之长,提出隆礼重法、王道霸道兼取的治国方略,在其弟子李斯、韩非等人的努力下,在秦始皇等人的带领开拓下,实现了国家统一,结束了七国纷争的混乱局面,为社会前进、文化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故“隆礼、重法”最能体现荀子的政治法律思想,故以此命名。为调整“重法”的语序含义故采用“尚”字代替,故名“隆礼”、“尚法”。“隆礼”、“尚法”匾额分别以悬于东、西侧门。

1)隆礼门楹联

门楣:顺节万物

上联:通神明序人伦六经同归此

下联:奉家室治邦国千载循于斯

 本楹联表现的主题是“隆礼”,故在联中避开“隆礼”二字。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发扬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

礼的作用在于正确处理“顺”与“节”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顺”,指满足人的正当需要,其次要“节”就是对人的需要进行节制,一是要与社会财富的支撑力相适应,二是要对众人的需要进行调节。“顺”与“节”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社会与个人健康发展。故用“顺节万物”来概括“礼”的本质。

2)尚法门楹联

门楣:罚狱慎用

上联:人间秉公安民当避刑繁琐

下联:天下唯正镇邪切忌恩开外

本楹联表现的主题是“重法”,故在联中避开“尚法”二字。刑法是礼的延伸,是用国家暴力来支撑的,这是“刑法”与“礼”的最大不同。

任何政治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汉书》认为巩固政权“礼、乐、政、刑”这四种手段缺一不可。荀子在《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强调了刑法是一个政权赖以存在的前提,不可轻视,所以荀子在主张隆礼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荀子在《性恶》篇中说:“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因为人性邪恶,所以要确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明确礼义来教化人们,运用法律来管理人们,加重刑罚来限制人们,使天下之人遵守秩序并且弃恶扬善。

在荀子那里,刑法虽然非常重要,但又要慎重使用。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不教而杀谓之虐”的法制思想,主张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 “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荀子·正论》)荀子认为在和平稳定的条件下违法犯罪,破坏性和危害性相对比较大;在混乱无序的条件下犯罪,破坏性和危害性相对比较小。因此,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必须加重刑罚。这已与法家思想非常接近。

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公平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本联在荀子法制思想的前提下再进一强调法制的公平性。故有“天下唯正,镇邪切忌恩开外”,这里以“正”与上联的“公”相对应就是公平、公正、公道。最后把“法外开恩”的顺序颠倒过来,并隐去“法”字,是说颠覆了“公平”,法律作用则不复存在。

人刚刚生下来无所谓善恶,即荀子所讲“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若无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人们就会放纵欲望,滑向追求满足一己(包括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之私利的邪恶一端。善良则是在“师法之化,礼义之导”与主动修为的相互作用下,做出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事情。人在掌控生存本能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诱惑,如若没有外力的强制,危害他人或社会的邪恶冲动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趋利避害,是生命的一种必然选择,所以,滑向邪恶的张力强度必然大于选择善良的修为强度。外力的强制与引导,就成为制止人们滑向邪恶的必要手段。这就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必须依靠刑罚的原因所在。选择善良是逆水行舟,滑向邪恶是顺流而下。控制人性不仅需要“礼”的规范引导,更要靠“法”的强制驱动。这就是今天讲的“把纪律与规矩挺在前面。”



更多详细访问:https://mp.weixin.qq.com/s/mJQZyB0A9x4HwhKTBzPUCg


上一条:荀子籍裔考述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