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哲学思想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哲学思想
易学建构的“三和”之维-刘长明
发表时间:【2020/4/22 9:22:08】 浏览次数:5304次
易学建构的“三和”之维
刘长明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易道广大悉备,囊括古往今来三维时空之变而不过,范围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三界”之化而不遗。然易学

之奥,要在“三和”——心和、人和、天和。大道至简的易学,囊括“三和”之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三维

是先哲画卦作易进行易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和,作为和谐之道的自然和谐之维,是易学建构

的天道原点;人与人的和谐即人和,作为和谐之道的社会和谐之维,是易学建构的社会支点;内心世界的和谐即心和,

作为和谐之道的心灵和谐之维,是易学建构的内在落点。易学建构的“三和”之维,彰显了易道逻辑一以贯之的和谐道

统。无论是足下的社会支点,还是外在的天道原点,抑或是内在的心灵落点,阴阳之道,化成之妙,尽在和谐三维中。

关键词:易学;理论建构;内在逻辑;“三和”之维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周易》《老子》《庄

子》谓之三玄)的易学,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学是第一条历史隆起带上唯一一本由符号系统和文字共同构成的学

说[1],探究易学建构,在于厘清中国文化的源,把脉中国文化的流。易道周普,广大悉备,囊括古往今来三维时空之

变而不过,范围心灵界、社会界、自然界“三界”之化而不遗,浓缩百科而不繁,堪称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

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总纲。易学之要,在于通过对万事万物之和谐变化规律的解读,把握乾坤,提领道德,修身养心。因

此,无论是义理派或象数派,必须以阴阳和谐为宗。这里的和谐,大致包括心和、人和、天和在内的“三和”。因易取天

地、社会、人心三维之象而得,故易道涵盖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四库全书总

目·经部·易类小序》),皆可援易之阴阳和谐以为说。《易》在何为?易作者的回答很清楚:“夫《易》开物成务,冒天

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周易·系辞上》)大道至简、万

法归宗、彰显先哲智慧的易学,囊括“三和”之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三维是先哲画卦作易进行易学理论

建构的基本逻辑: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和,作为和谐之道的自然和谐之维,是易学建构的天道原点;人与人的和谐即人

和,作为和谐之道的社会和谐之维,是易学建构的社会支点;内心世界的和谐即心和,作为和谐之道的心灵和谐之维,

是易学建构的内在落点。易学建构的“三和”之维,彰显了易道逻辑一以贯之的和谐道统。无论是足下的社会支点,还是

外在的天道原点,抑或是内在的心灵落点,阴阳和合之道,大化流行之妙,尽在和谐三维中。“三界”融通,以和求吉,

从天道走向社会和谐与内心宁静,是易学建构的大致路线图。易学不仅内蕴广博的宇宙关怀和深情的人文关切,还有玄

妙的心灵洞见。本文将按照由天及人、由人及心的易道逻辑进路,进行基于天地人心的哲学文化探析。

一、天和:易学建构的天道原点

天地之道,作为和谐之道的自然和谐之维,是易学赖以建构的原点。在易作者那里,天道是终极的价值本体,故而,易

学智慧主要围绕宇宙自然意义的道发散出来,从而使天道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中华先民是世界上最早脱离神权统治的民

族,认为无需依靠神的帮助,只要探究本体的意义,遵循自然规律,使“《易》与天地准”,就可以推而广之地认识万有

存在。可见,《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描摹,本于自然。《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

辞下》)《易经》用卦象表示,而象为相似之意,卦象即易象。易之卦象,为的是准确模拟、全息表达宇宙万有的基本

信息。

那么,如何表征自然界中纷繁复杂的万有存在呢?伏羲在仰观俯察中始画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

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自然现象。隐含了二进制计数方法的八卦,由阳爻“—”和阴爻“- -”相叠而成。

宇宙万有存在皆依此八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规制的起源。八卦又称“八经卦”,“八经卦”彼此两两组和即产生六十四卦。

在这个基础上,取类比像万事万物。易学取法实在事物之象所比拟出来的符号形象,是一套具有万物共同本性的符号系

统。日月为易,象莫显乎日月。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

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

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上》)

为了在天道原点上夯实易学的基础,先哲做足了文章。日月合明曰易,博大精深的易学,其称谓就是一种浓缩的宇宙大

法。“周”和“易”两字,可谓意味无穷。“周”代表周普天下、原始反终、周期循环,即周易是宇宙间蕴含的普遍规律,自然

万物的运行轨迹大都呈圆道,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关于“易”,本义阴阳,东汉郑玄《易论》释曰:“易一名而含三义:

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以日月为例释读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运行自

然而然,一目了然,此谓简易;日月之时与位每每处在流变中,此谓变易;大道常在,万化循宗,总是东方出、西方落,

此谓不易。易道宗法常驻乃不易,大化流行乃变易,循环往复乃周易。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即源于此:无为,本体

论之不易也;有为,方法论之变易也;无不为,认识论之周易也。易学建构万法归宗,从天道出发,从本原上谱绘出中国

哲学的天籁之音。通过易理的建构,易作者演绎出实在世界的真实结构和运行态势,“使得宇宙成为可观测宇宙,并且孕

育出生命”[2]。

“昔者圣人”是如何作《易》的呢?先哲伏羲“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

爻”(《周易·说卦传》),形成六十四卦的《易经》体系。可见,《易》本卜筮之书,易道正是通过万物的变化规律而

权衡得失,辨别吉凶。古代圣人“生蓍”、“倚数”、“立卦”、“生爻”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卜筮之用。但玄奥的卜筮并不是主

观臆测,而是通过圣人的仰观俯察、“幽赞于神明”、“参天两地”、“观变于阴阳”、“发挥于刚柔”而得出天地自然之理。关

于窥测深奥天机的具体范式,易学归结出“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

其占”(《周易·系辞上》)。有此四道,先哲可“设卦观象”,看“六爻之动”,研“三极之道”,以明晰卦与卦之间“错综复杂”

(错卦、综卦、复卦、杂卦)的关系,预判吉凶。如易所言:“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周

易·系辞上》)如此一来,虽然大象无形,先哲却能够窥其形:“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

之象。”(《周易·系辞上》)圣人为了解宇宙之奥,将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的无象之象描摹出来——“拟诸其形容”,所

述跟本原面目相似——“象其物宜”,这样一个卦就叫卦象——“是故谓之象”。

必须指出,易学的占卜功能丝毫没有掩盖其恒久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是窥测神意的一种质朴方式,

一代代的先哲正是从早期的卜筮易学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在这个叙事过程中,先哲已经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其

中蕴含着脉络清晰的宇宙生成论。易学之筮法、卦爻象、卦爻辞所揭示的和谐均衡原则、整体性原则、变易性原则、阴

阳兼济原则以及象意互融、象数互释原则,无不本于天道。以“一阴一阳”之“易道”为核心要旨的易学,通过历代哲人与

时俱进、与位同和的诠释与提升,实现了脱巫入哲的转变,也使得易学开显的大道历久弥新,为后世易学在天人和谐的

维度上提供了足够的哲学资源。

1.乾始坤厚:天生地成,大道开显

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认识身外自然,必须首先洞开那扇玄之又玄的阴阳和谐之门。先哲将乾坤作为大

易之门:“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周易·系辞下》)“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否则,“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

几乎息矣”(《周易·系辞上》)。正因如此,六十四卦以乾坤两卦作为起始。先哲立乾坤两卦,一画开天,大道开显。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乾》);“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周易·坤》)《周易

参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父母。”这说明,宇宙万物的始创者和成就者是天与地,天地是万物的总父母;

表征天和象意地的乾卦与坤卦,在“与天地准”的易道中担当的是无可替代的显要角色——“门户”。

乾卦象征天,高天之象,彰阳刚健行之道,纯阳而自强不息。乾以先天纯阳之气,演绎大化流行、循环往复之天道。天

道行健,所以圣人立象为尊,用九则吉。乾卦以九喻龙,或隐或现,变化莫测。龙行天下,实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14章》)。乾卦以龙在各种时与位中的状态,象征阳刚力量从初蒙到长成、

旺盛直至衰微的物极必反的消长过程。“日新之谓盛德”,乾之刚健有为之德可谓大自然不断演进的动力。

坤卦象征地,厚载之象,显阴柔和顺之道,纯阴而厚德载物。坤以先天纯阴之气,演化厚凝广载、处下顺承之地道。地

道厚载,德合无疆,所以圣人尚乾而厚坤,用六必顺。坤卦以六喻“牝马”,母仪天下,虽柔亦刚。

乾坤六阳六阴,为易之宗。乾坤适配,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开一合。易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

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

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上》)易作者从乾卦中升华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格,从坤卦中凝练出“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此后,“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成为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易道最为生动的表征。刚健有为的

进取精神与宽厚包容的担当精神,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由乾坤两卦开启的易学,皆由奇偶二数、阴阳二爻构成。可以

说,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易学。易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周易·系辞下》)所

谓“阳卦奇,阴卦偶”,指的是阳爻有一画,阴爻含两画。易作者由此总结出易学之精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

作为易的门户,乾坤两卦一阴一阳,一阖一辟。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周易·系辞上》)可见,宇宙间阴

阳之纲纪,尽在乾坤中。正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周易·系辞上》),由乾坤而八卦,由八卦而六十四卦,世

间万象,不过乾坤之象。大道至简,简于乾坤二卦;乾坤二卦,简于阴阳之动;大化流行,简于一阴一阳之道。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易知”、“简能”而天下莫能与之争高。阴阳合璧,其实就是生命的原本结构。世间万物,皆是天生

地成。地载万物,天垂大象,所以圣人取财于地,取法于天,尊敬天而亲近地。由此,大易初成,八卦成列:“天地定

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传》)乾坤定位,天地交泰,而后释天下之疑,解

天下之惑。正因为有了一套基于乾坤定位的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符号系统,筮占才有可能,义理派也才有可能将筮占

类比为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进而归纳出带有普适意义的万古不易之理。

2.阴阳大化:刚柔兼济,吉凶在位

易学的核心是阴阳,故而,易以阴阳为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

易·说卦传》)易之为字,负阴抱阳,故有“阴阳之义配日月”之说。篆文易上日下月,日者离火,为昼,属阳;月者坎

水,为夜,属阴。易有阴阳之体,亦蕴阴阳之变,“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系辞下》)。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大化之谓易。易的流变体系告诉我们,万有存在的种种造化,都是阴阳互动的结果。《黄帝

内经》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阴阳的重要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有存在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运动规律,“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太极图,可以看做是易之阴阳律的形

象表达。包括阴阳共体、阳顺阴逆、阴阳对立、阴阳互抱、阴阳化育、阴阳互根在内的诸种阴阳关系,尽在源于宇宙星

云图的太极之动中。负阴抱阳和对立统一,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其实质不二。“兼三

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说卦传》),周易中许多类似

的表述,是又对立又统一法则的中国化阐释。世间万有,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当然,阴阳转化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见微知著,明阴阳之理,洞察先机。坤卦初爻爻辞“履霜,坚冰至”,旨在提示人们,从脚下的薄

霜就可以预见到即将来临的冰雪季节。在质量互变中,阴能消阳,柔能克刚,小人能害君子,都有一个由始微而末显

的过程。

要实现阴阳大化,必须正位。正位即是得中,得中方合乎易道。阴阳正而位当,则万事可定。易曰:“道有变动,故曰

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周易·系辞下》)乾坤定位,构成宇宙间一切生

命造化的基本秩序。合于秩序,才能贞吉,达和谐之佳境。六爻律动,万物资生。内卦之中在二爻,外卦之中在五爻。

阳爻居奇数一三五位,阴爻列偶数二四六位。故阳爻正位在九五,阴爻正位在六二。阳得阳位,阴得阴位,阴阳太和,

各得其宜,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阴阳各得其位,还须内外相应——其对应关系若一阴一阳则为“相

应”,若同为阳爻或阴爻则“不相应”。一阴一阳,方成易道——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缘由。位当则吉,不当主凶;

阴阳平衡则吉,阴阳失衡主凶。易曰:“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

贞夫一者也。”(《周易·系辞下》)未济为什么主凶?易学说的很清楚:“未济征凶,位不当也。”(《周易·未济》)

易学之要在阴阳,阴阳之道在交感。在易学视野中,事物有交感,始生变化;有变化,才能通畅;交通无碍,方可恒

久。余敦康认识到:“《周易》本身以《传》解《经》的传统,着重于阐发阴阳相交、二气感应的义理。”[3]488对完美

体现二气交感的泰卦,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

道消也。”(《周易·泰》)泰卦看似乾坤颠倒,然而,阴阳二气却各当其位,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故呈化生之象,主

吉。此卦上地下天,卦象为泰,彰明天地平衡必安泰之理。在这里,二气顺利交感,天地交泰,阴阳和谐,万物生成,

此乃亨通之道。而否卦与泰卦相反,故云:“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

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周易·否》)天地不交,上下不通,阴阳失衡,则万物不生。无疑,

这是一种累积风险的节奏。否卦之危,危在失衡。再看革卦,上泽下火,水势润下而火势炎上,势不两立,“其志不相

得”而生革命,故卦名曰革。通过革故鼎新,塑造新的化生格局。

3.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万变定基

天地广覆而厚载,生生不息,以成斯世界。天地最伟大的道德准则就是生,生生而不息。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何谓易?易作者的回答异常简练:“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生,会意字,甲骨文字形,

上为初生的草木,下象土或地面,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一个“生”字,概括了天地万物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根本的

规律。春情之萌动,男女之好逑,皆本于自然,根于天赋。诚如老子所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

地根。”(《老子·第6章》)万有存在无不经历生、长、成、衰的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一如木槿花那温柔

而执着的坚持。朝开暮落的木槿花,从不因花落的无情而放弃次日的绽放,甚至每一次的凋谢都是为了明天更完美的绽

放。木槿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朵花凋谢之后,其他花苞便会前赴后继地盛开,无穷无尽,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义。

“与天地准”,把握天地的生生不息之德,是易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阴阳爻变,八卦势定,物生有序。先哲

相信,易学完全能够承载释读天地生生不息之玄奥密码的重任,将复杂的生生信息浓缩在简单的卦爻间。因此,一代代

易学大师薪火相传,致力于打造洞开生生之门的钥匙。春迎万物生,夏来万物长,故而,生生不息总是在一定时与位上

的生生不息,有规律可循。先哲画卦,一画出离混沌,两画底定乾坤,通过始卦表达了事物的原初状态和天地之真,抽

象出了世界最初状态时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又通过变卦来探究事物的生生过程。易之神明,在于“妙万物而为言

者也”(《周易·说卦传》)。整个宇宙的变化,始于“天根”。天地初创,阴阳相荡。在六十四卦中,紧接乾坤两卦的,

是屯卦。《说文解字》释屯曰:“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字形象草木初生的样子,生

长艰难。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周易·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万物始生自然艰难。初萌的万物,必

定是蒙昧的,故屯卦后,继之以蒙卦。此后,万物天真烂漫地长成。上经三十卦,实际上谱绘出了事物由诞生、发展、

状大直至消亡的脉络。作为王弼演易的重要成果《周易略例》,在生生不息方面如何“与天地准”上,富有启迪意义。在

王弼看来,天地之变,尽可在卦爻间道尽。“变者何也”?盖因“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略例·明爻通变》)。他

说:“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

爻》)这里,易学被赋予了足够的神明性。

那么,天地是如何“践履”生生不息之德的呢?易学的答案非常清楚:合道而出,应运而生!应时而当位,则万变定基。

天地造化生生不息,新新不已,聚散有序。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

在由父天母地所勾勒的宇宙造化图谱中,万有存在皆应有其适时之定位,在位则吉。因所符示的六爻皆当位得正而互应,

体现了“大德曰生”的终极关怀,既济卦历来为易学研读者赞赏。也正是在应时与当位的意义上,王弼概括道:“夫卦者,

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

可反而凶也……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

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吉凶有时,不

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周敦颐《太极图说》则将万物的生成范式解释为:“乾

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静阳动,万物化生。”各在其位,方能“各顺其类”。这里用得着荀子的一段话:“列星随旋,日月

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运动和变化是万物生

成发展的根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星云,从非生命存在到生命存在,无物不处在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共同奏响和谐

发展的主旋律。而这,正是易学建构的基本逻辑。无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辩证法。“这种本于天而归于天的易学建

构,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4]。难怪印度诗人泰戈尔1924年在中国讲演时说:中国的科学(易学)是对“万物旋律”的

把握。

4.大易之复:易道坦坦,终而复始

岁有春夏秋冬,日有子午晨昏,天地有阴阳循环,物有生、长、成、衰,自然万物在应时当位、周而复始的大化流行中,

无不体现出和谐循环特征。本于大自然的易学,当然也必须遵循阴阳相反相成的和谐思维范式。易学建构的实质,在于

将自然万有的往复循环再现到卦爻系统中,为人们开示往复不已的和谐循环智慧,从而为认识自然、觉悟人生提供一种

或卜筮或义理的启迪。万物周流不息,易道循环往复。在大易所符示的生生系统中,万物和谐运作,环环相扣,前后相

继,妙不可言。易学正是运用往复循环之理,得以窥探到自然万物合乎秩序的安排。当然,万有存在的循环周流并非简

单的重复,而是完成一个循环后的级差提升,是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对新气象的重塑。这样的循环提升,在易学中被表征

为始于乾坤,终于既未。如前述,《周易》之“周”,蕴含周普之意,无所不备,周而复始;日月为易,象征阴阳,彰显

阴阳循环交替之理。易学谱绘的,是一个无限提升的圆润通变图式,万物在圆润通变中“反复其道”,实现归根复命,真

可谓复之时义大矣哉!复卦上坤下震,坤为顺,震为动,下动上顺的卦象,寓意顺时而动,与天共振。天有好生之德,

“复”有周流之功。有鉴于此,先哲叹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周易·复》)

一阴一阳之动,生灭循环,唯变所适,阴阳不断在对立统一中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没有完美无缺,只有百尺竿

头,了无终结。宇宙万物的运动,总是遵循循环往复的变易规律:从无序到有序,而后物极必反,再从有序步入无序,

之后,否定的力量再次上升。易学必须如实反映大自然的循环往复规律。邵雍认为,阳长阴消是由乱到治,阴长阳消

则是由治生乱。纵观六十四卦,最和谐有序之卦当属水火既济,该卦上卦为坎为水为月,下卦为离为火为日,阴爻阴

位阳爻阳位,阴阳各在其位,呈正态分布。六爻皆当位,上下皆正应,主吉,象征圆满,理当各得其养。最失衡无序

之卦当属火水未济,该卦上卦为离,下卦为坎。火在水上之象,上下火水分离,二者不容。该卦阴爻阳位阳爻阴位,

其所隐喻的宇宙万物背道而行,杂乱无章。然而,“虽不当位,刚柔应也”(《周易·未济》)。就是说,未济卦虽六爻

皆不当位,但上下皆正应的卦象,提供了进一步演化的契机。物极必反,治生于乱,乱萌于治。同大自然内蕴的物极

必反法则一样,易学也旨在符示由大乱走向大治的跌宕起伏。故此,易之最后一卦是未济卦。未济者,事未成功也。

事情无成,奋斗未有穷期,以此符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原始反终,无穷无尽,首尾互衔而易道成周;同时也诫勉人

们当继续努力。以未济卦终结,说明旧的循环终了,新的循环复又开始。易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周易·说卦传》)意即事物发展循环往返不可穷尽,所以易学把未济卦置于终末。当一个循环取得阶段性成功后,

又会有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六十四卦卦序包含着事物圆道发展观,每一卦中也隐含着这种思想。典型

者莫如乾坤两卦,从初爻至上爻无不体现着和谐圆道思想: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其间过渡非常有规则,反

映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鼎盛最终走向衰落的循环发展过程。

二、人和:易学建构的社会支点

天地之间,天下地上,人道生焉。人贵为一大,易学知天命的目的在于明人事,破译天人感应的密码。因此,历代易

学宗师正是本着观天道而立人道的理路,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易之所以为经,在于其演绎阴阳之道,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在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周易·系辞上》)。先哲俯仰天地间,

在“远取诸物”之后,比照推类逻辑,立即反躬自省,“近取诸身”,“感而遂通天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比照所探究到的天地和谐之道,去解读人事。易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系辞下》)三才之道,各自有两,

综而为六,阴阴两个符号被合乎规律地组分在自初而上的六爻之位上,以此象征天道、地道、人道的变易。人是自然

之子的认知,是道法自然的哲学基础。天人一如,人道本于天道,“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淮南子·精神

训》)。正因如此,《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要尽可能准确地观天道而立人道,离不开合乎逻辑的推类。习惯上,人们把依照类的同、异关系进行的推论称为推

类。“以类取,以类予”(《墨子·小取》),是墨辩中对推类的表述。依据某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共

性,便可以由某类事物推知另一类事物,此谓依类相推。不管是卜筮,还是探究作为哲学的易之微言大义,都离不

开推类,而且还必须使推类结果尽可能地合乎实际。大易之象在于依类立象,大易之推在于依类相推。易学的取象

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因借助于卦象,其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因取象目的在于比类,又带有逻辑思

维的特征。可见,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兼而有之的独具特色的思维范式。要提高取象比类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从作为正确前提的天道原点出发,运用相应的推导规则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正确结论。如坤卦,由初六“履霜,坚

冰至”的自然之卦象,推类出人世间的善恶福祸“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周易·坤》)的道理。易学的“方

以类聚,物以群分”,可视为分类的基础。注重卦象、卦变研究的象数学派,即是以其所释读的天地之道推断人事吉凶。

可以说,“广大”的易道就是对天地之道、人伦之道、心之道进行对照、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架构,其中对人道

的探究,都是建立在关于天道的微言大义之上的。观天必下及于人,言人则上溯于天,熔天人为一炉。当然,易学中的

道法自然,并非一味地要求以人配天,而是“制天命而用之”。易学视野下的天人关系,虽然天地之道仍然居于终极地位,

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已经上升为沟通天人的关键环节。人一旦把握了天地之道,就能够“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

“断天下之疑”(《周易·系辞上》)。在易学话语体系中,“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的“大人”,是掌握了天地机关顺道而为的能动的人。易道不远人,人亦不可远离易道肆意妄为。实际上,“自强不

息”与“厚德载物”就是人们法天象地的结果。易学的神明之处,就在于在人类与天地万物之间建立了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

使我们有可能赏析到彼岸的无限风光。

基于取象比类的大易逻辑,易学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形成天地人心交叉互动的时位和谐思维方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周易·乾》)。譬如,易学所开显的应时、当位的象数义理,具体到社会人生领域,其所内蕴的基本精神,

就是化成天下的人文使命。只有天地人心三才相宜,人与天地合德,平衡阴阳,才能使天地安泰,人际和谐。在以道为

经纬的世界中,天地之道历史地成为人之道和心之道的终极依据,而人道只有合乎天地之道才能与天同高,与地共厚。

于是,作为易学建构的社会之维,与天和相匹配的人和,就历史地成为易学建构的社会支点。

1.上善若水:人际和合,德行天下

易者,合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易学既立易之道,又倡易之德。道和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道不离德,德不离道。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由道生成,以德涵养,离开道德,万物不存。易学的人生观基于其世界观而生成,利用自然界的规

律来指导人生,是大易之真谛。法天象地的人,因厚德而能载物,而能入道,从而成就万物之长。背道离德,人无以为人。

德为立身之本,是进业之基。分别来自于乾卦和坤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千百

年来世人所效法的人生观和普世价值观。如果说自强不息是君子法天之道,那么,厚德载物就是君子顺地之德。自强不

息和厚德载物是问题的一体两面,要求我们既要健行天下,敢于做事;又要顺承大地,善于做人。坤者,顺也。大地和

顺厚实,无物不载,君子要像此一样厚德载物,容载万有。在这个意义上,易作者告诫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天地包容万物,滋养万物,我们的德性就应该像天地一样。正因如此,易道色彩

鲜明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深谙易道的老子亦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水润大地,是比卦的卦象。比,上卦坎为水,下卦坤为地。

坎水与坤地亲爱有加,大公无私,尽显比卦之德。“天道为公,立于天地之间的人,理当法天象地,以自然之公道为师,

以天地之无私为范,方能适天配地,与天同毕”[5]。做人当如水,善行的最高境界恰如水的品性,泽被万物、厚爱大地

而不与万物争高下,如此高尚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水乃万物之源,但凡生命存在,都离不开水。水生于天地之间,本性

润下,无色,无味,无形。人如水般应天时地利而变动,保持自我本真性情,顺其自然乃为上善!水润万物,泽被天下,

人伦之道也需“德施普也”(《周易·乾》)。东汉刘熙所著《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德”

就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天配天,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正因如此,易学将德提升到仅次于道的高度,计

有二十九卦谈到君子德行之修养。易学对“天德”、“龙德”、“君德”、“厚德”、“育德”、“崇德”、“常德”、“进德”、“修德”、

“成德”、“盛德”、“至德”、“恒其德”、“日新其德”等的再三强调,旨在通过德治的实行而达到“保民”之目的。

在易学视野中,人既要法天象地,那么,天地之和谐法则必推及人事。易作者关于“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

臭如兰”(《周易·系辞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的箴言,就是对人际和合的准确阐释。《周易》

专设同人卦,并详细区分了和于人事的几种情况:“同人于野,亨”;“同人于郊,无悔”;“同人于门,无咎”;“同人于宗,

吝。”(《周易·同人》)太和,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对此,易学如是描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

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乾》)乾道与乾德的变化,会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达到最高的和谐,于是万物

生成,天下太平,阴阳和谐,天人适配。如日月之行,德惠天下,可保国祚绵长,社会和谐。

德化无边,和谐有道。易学倡导的道德,是包括生态道德在内的广延的道德。在易作者看来,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必须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卦有言:“王用三驱,……舍逆取顺,失前禽。”(《周易·比》)意思是说,古代帝王狩猎,

从不赶尽杀绝,以便繁衍不断,用之不尽。为此,捕猎者在划定的范围内三面驱兽(三驱),一面张网,奔者不禁,逆

着我逃跑的不去追猎,顺着网络自动跑到网里面的方才捕获之。帝王如此捕猎,百姓也群起效仿,生态保护思想蔚然成

风。

2.损益之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遵循有增有减的量变规律——损益之道。故易曰:“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杂卦

传》)以损益两卦的经解为基础解析损益之道,其义有二:一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二曰“损益盈虚”、“损上益下”。

易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周易·益》)意思是说,天施生气于地,地受气而化生,正

应损益之象。易道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为道也屡迁”。因此,面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力戒墨守成规,“不可为

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而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和万物之化。损之始凶,其终也吉,缘起在变。

易之卜筮,源于对现世人事在未来不确定时空中的变化无常与有常的追问。要使卜筮达到“与天地准”的高度,卦爻象数

就必须反映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玄奥变化。易曰:“爻者,言乎变者也。”(《周易·系辞上》)又曰:“爻也者,效天下

之动者也。”(《周易·系辞下》)王弼认为:“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

由此将爻变与卦时结合起来,以卦与爻之间的互动展示世事复杂的变易之道。通过一代代大易宗师的努力,中国文化

中大有大无的玄妙哲思在易学的卦爻间得以落地。变则通,通则久,不变通则不恒久。以变求通、以变求吉是易学的

价值取向,故卦序变化总是意味着旧局的破解和新局的重塑。不破不立,要义在此。易学囊括了世间万事的玄妙变易,

其中的神明力量一言以蔽之:自然之力而已矣。易学在俯仰天地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变易法则和规律的揭示,使人们面

对各种复杂的局势时,能够与时俱进,顺天而变,应时而变,适位而变,并在知变、应变、适变中避凶就吉,化凶为

吉。易学强调“变通者,趋时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即指时不我待,一旦预见到事

态萌发的先兆,就要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时间和社会、自然等环境的变化。

以大实小,以多益少,此乃易学“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之天道观。损益是一对矛盾,损中有益,益中有损,损极则益,

益极必损。易之损卦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损刚益柔有时:损益

盈虚,与时偕行。”(《周易·损》)损者,减少、亏损也。损卦的卦象是损下益上,即损下卦的阳实,去增益上卦的

阴虚,所以谓之损下益上。在损的大象中,上下皆不能独善其身,最终的结果是上下俱损。先损后益乃自然规律,欲

取先予,如要增益必先减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周易·序卦传》)。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益者,

多也,饶也,有增加之意,卦义主损上益下:“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益》)相伴

而生的春风、春雷和盎然春意,定能滋润万物,唤醒种子,这种自然气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大有裨益,所以继损之后

由风雷组成的卦称为益卦。益卦是从否卦演变来的,乃损上益下的结果:损上卦乾初之阳以为巽,以益下卦坤初之阴

而为震。借此卦象指导社会实践,为损君益民,民悦上恩于无穷。以外卦益内卦,象征无心而益,取法外在自然。

《文子·上德》曰:“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大者天也,多者地也,以大益小,以多补缺,乃天地

之道。宋代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云:“天地之益无穷者,理而已矣。圣人利益天下之道,应时顺理,与天地合,

与时偕行也。”人类自强厚德以利天下苍生,与天地无私化生万物之道息息相通。剥卦也是对损益之道的另一种诠释。

易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周易·剥》)孔颖达《周易正义》释曰:“剥之为义,从下而起,故在上

之人当需丰厚于下,安物之居,以防与剥也。”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亦曰:“君以民为本,厚其下,则君安于上。

”剥卦上艮为山,下坤为地,山以地为基座,高耸于地上,风雨剥蚀,剥落土石,即附着于地,故曰剥。君子观此卦

象,治国理政,要谨防土石崩塌,当厚结民心,恩加四方。易之谦卦,也是通过谦虚的道理,倡导“称物平施”,减少

多余的一方,给予短缺的一方,衡量事物的多寡,解决好贫富差距问题。以此观之,在贫富悬殊不断加大的情势下,

任何温情脉脉的人道面纱也掩盖不住“吃人”的本质,无疑是对易道和谐的背叛。

3.大宝曰位:位当其丽,运力有时

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匹配,易学劝诫人们秉承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但如何与天同毕,效法生生不息之宇宙精神?

易以阴阳和谐为本,大易之道,贵在正位。正位者,乾升坤降,阴阳相合,黄中通理也。易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周易·坤》)意即通于阴阳法则,止于至善之位,美在太

和之境,体悟逍遥大道,发展天人功业,而后臻于大美。生生不息,皆因守中得位,位当其丽,丽当其时。易之大宝,

曰位曰时:当位应时是正位,篡位逆时是错位。

易学非常重视人所处之地位与环境,并强调人在其位,谋其职,成其事。每个人只有摆正自己的社会坐标位并泰然处之,

其才能才会得到最大化发挥。一部《周易》,言刚柔位当者三十二,言位不当者二十四,循循善诱现世诸人,为人处世

要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合。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

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周易·系辞下》)位正身安

而后动,动则必成。泰卦蕴示君民同心相感,志趣相同,而成君民通泰之象。易之谦卦亦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

而上行。”对六爻当位的既济卦,易曰:“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此诚如《通玄真经》所云:“阳气动,万

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如果君子在野,小人

在位,则是乱世之象。经过社会革命,人伦秩序才能重新从错位走向正位。

正位有道,顺道则安,悖道则危。天道刚健,地道柔顺,居于中位的人道,向上应效法天道刚健不息,向下当效法地道

厚德载物。君子生存发展合乎正位之道,在和谐发展矩阵中,唯位所动,“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则“虽危无咎”

(《周易·乾》)。不当位且骄,必自取其祸。越位所得,将被冥冥中的反噬效应吞没。不应有的得到,不当得利,会引

致更多、更深的失去,甚或危及身家性命。易之解卦警告:“负且乘,致寇至。吝。”说的是小人背负着来路不明的财宝,

得意洋洋地登上了君子应该乘坐的大车,招摇过市而引来抢劫,乃咎由自取。后人用“负乘”形容地位与身份不相称。德

不配位,必招祸患。先哲据此总结出人之三危: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关于不当位的未济卦,易曰: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周易·未济》)正因火在水上的乖离卦象,君子更要谨慎辨别事物的异同,

选择适当合理的位置,摆脱险境。

应时适时,也是易之大宝。生生之谓易,而变易是在时间坐标系中展开并通过“时”体现出来的。“时”是易学的核心范畴

之一,在易之卦爻辞中常常被用作判断吉凶的依据。六爻符示的吉凶,很大程度上由爻位及其相应的时机所衍生。时乎

时乎易逝,时机关乎运势。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变通趋时,是易之应有之义。顺时而行、应时而变者为吉,逆时而动、

违时盲动者藏凶,故易将“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视为天地万物变化的应时性法则。为此,要求人们“时止则止,时行则

行,动静不失其时”(《周易·艮》)。止于当止之时,行于可行之际,则可不失良机,顺应时势,“其道光明”。观复之

大义,亦在时机。复卦一阳动于群阴之下,此先天阴中复阳之卦,故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周

易·复》)欲知反复之道,必先知时,时未至不可强求,时已至不应错过。宇宙演化规律中存在着扬善去恶之大义,参天

地化育者,天亦助之;悖天地妄行者,天亦逆之。如果顺道而为,适时参天地之化育,助力万有存在朝吉的方向演化,

自然会得到天地之道的褒扬;反之,违时强行干预事物发展进程,致使万有存在朝凶的邪路逆势,必招惩罚。

4.百善孝先:至善之道,上敬下育

肇始自易学的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然而,最伟大的道德是什么?是生生之德!大德曰生,生生是天地之高德;至善

曰孝,“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箴言,贵生尽孝文化贯通古今。这里的孝文化,包括上敬长辈、下育子女两

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皆算不上尽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警示,便是生生文化的极端表达形式。

正是上敬下育的至善文化,使得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薪火相传,不断拓展文明疆界。

易学为百家之宗,以其生生也。易学的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可以“生生大化”四字概括。上经三十卦叙述的是高天在大地

造业,化生万物和人类的全过程。天地因无私创化而天长地久,所以恒卦紧随咸卦之后,寓意恒久,持之以恒,生生而

不息。对此,易之序卦传描绘了如下生生大化之动漫图谱:“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

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

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继之,序卦传又彰明:万物所以能够生成,是天地交感的结果,人类要想一

代接一代地永续生存,不致绝后,男女也要适时交感,担当生育职责。故而,继交感之咸以长久之恒。太极之道,彰显

了对生命的尊重。鱼多子(籽),所以,古人借黑白两鱼喻示生殖,显示生生不息之象,内蕴乾、坤和谐圆道,外比咸、

恒交感久长。双鱼互抱旋转,喻天地之道循环往复,大化流行,知常复命。太极之妙,妙在循环化生。易学之卦辞和爻

辞及卦和卦之间,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关联的纽带就是生生大化。生生则吉,妨生则凶。凡易之卦,阴阳和谐、

天地交通、男女交感则为大吉之象,阴阳失衡、天地悖逆、男女不交则表征凶煞或迷离之象。泰卦在交感中生生,而否

卦于悖逆中阻塞,吉凶自现。再如泽火革卦,火焚大泽,泽动而上、火动而下的卦象,“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的寓意,

显示生生的渠道被阻塞,由此产生变革要求。离火中女居下而兑泽少女在上,势同水火,二女同性相斥,且少女压中女,

不能交媾化生,革之然后生生,重开坦坦易道。因此,易作者高度赞美革故鼎新之大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周易·革》)其意在表明,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革除阻碍化生的因素,王业

可图,大事可成。

在易学的生生大化图景中,人不仅仅是旁观者、释读者,更是宇宙大化的参与者。最为天下贵、具有能动性的人,在仰

观俯察中遵循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参天两地的生生逻辑道统,随波而不逐流。在这个意义上,《中庸》曰:“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三、心和:易学建构的内在落点

在完成以天地之道为原点、以社会和谐为支点的理论建构后,易学最终将身心和谐之道作为易学大厦建构的终极落点。

易道是物道,是人道,也是心道,故易有观心之说。易学内蕴的心灵和谐之维,是作为“宇宙代数学”(冯友兰语)的易

学建构的最高使命和内在归依。易之为道,无所不通,开之则弥漫六合,合之则藏诸一心。易学讲究的是观天道以正心

道,所以先哲有“吾心即自然”的诸多论说。先哲的用意,无非是要求我们用心去感悟自然之道,用道的眼光审读世界,

心物相印,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一切合于自然之道,不断逼近不违、不过、不忧的心灵和谐之维。孟子曰:“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古之易学大家,演易目的主要是为了利用易道来厘清不可

言说之心灵和谐之维,培养自己的和谐人格,净化心灵世界,实现归根复命。仰观俯察以明卦义,要旨在用一颗和谐之

心、平常之性明晰“天地万物之情”。精通易学的王船山感悟:“损益者,阴阳交错以成化,自然之理,人心必有之机,损

不必凶,而益不必吉也。”[6]340面对损、益暗藏的吉凶、生死等许多不确定性,从容面对,坦然接受,不忧不喜。如此,

一切不过是向死而生的自然过程。心中有易者,方知生死之说。心易昌明,则万法归心。正因如此,我们不得不说,易学

不是宗教,而大易之意旨高于宗教,或者说,易学是宗教中的哲学,哲学中的宗教。

与天地之道、社会之道相适配的心灵之道,只一道也,和谐而已矣。在心灵和谐的维度上,易学建构可谓别开生面,从

而在天地、社会、心灵之间搭建起了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为迷离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风景雅致的视窗。

1.修身养性:动静有时,进退有度

刚柔兼济,是易学持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心性修持的“和谐心药”。刚健正大与虚极静笃,历史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表

里两面。阴阳大化是易学精髓,而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周易·系辞上》)。在易学的宏

大视野中,“并济”的刚与柔实有主次之别,即以阳刚为主,以阴柔为辅,崇刚而不失柔,阴柔从属于阳刚方为大吉之象。

尽管如此,在实际演易中,易学大师总是吸纳乾坤两卦的基本和谐精神,观卦象而推吉凶,知爻变而择进退,动静有时,

进退有度,就履而泰,据以开出坦坦易道,并由此给出了内心世界的具体和谐范式:知进知退,知行知止,知静知动。

君子开国承家,必先诚心正意,为内心世界立规:动静以位当而定,进退见时机而作。虽然宁静退守多半是消极心理,

勇于开拓者大都有着积极进取心,但进退都有合理的存在理由。谁都不可能永远是立于潮头的弄潮儿,因而切莫不顾条

件一味开拓进取,刚愎自用,时时处处掌握先机。进还是退,一切视时位而定。乾卦六爻的爻辞自下而上对龙由潜而见

直至跃飞高天最终物极必反的各个时位的叙事可谓生动入理,并以此形象喻示世人,在不同的阶段当有相应的心理应对。

乾之九五,飞龙在天,上九则刚不可持,故应择机急流勇退。这个大象是修身养性的结果,经过德行的涵养,终于大

业有成,“飞龙在天”。君子得此象而大明,一展宏图,时与位俱备。居于此时此位之君子,德才兼有,天下归心,当顺

天地之正位、应四时之时机而生物养民,普照万类。然而盛极则衰,易变至上九,爻辞急转而酿“亢龙有悔”之象。以此

告诫势头正旺、要风得风、欲雨有雨之君子,勿忘物极必反之理,不能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越是在春风得意

时,越要通晓进退存亡之道,适位而处,应时而变,提升“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周易·乾》)的变通智慧。遁卦

的核心哲学观也是进退有节。通常认为,向上向前进步的物象为吉,而向下向后退避的物象主凶。究其实,这是曲解易

学的错误判断。当进时前进,当然是吉兆,若在不当进之时仍一味冒进,结果无疑是自取其咎,气象随势而发生由吉而

凶的转圜。遁者退也,当退之时应顺势而退。有时,退也是顺天应人的明智选择,乃大吉之兆。易学视野中的退,含义

有三:在不利情况下,为保全自身,适时退避;深谙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之理,急流勇退,主动退出;为打开通向亨通

之道的大门,以退为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老子的进退存亡祸福之道,就脱胎于易学关于退的哲学观。《越绝书》

释易进退存亡之道曰:“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

心易者,心中有乾坤也。内敛本心,方才装得下偌大的乾坤。易之坤卦有“括囊,无咎无誉”的爻辞和“括囊无咎,慎不害

也”的象辞。“括囊”,说的是扎紧口袋,谨防囊中之物外泄,意在喻示人适时收敛,谨言慎行。易之大有卦之后,继之以

谦卦,旨在符示低调内敛的人生哲学。人到最高点时容易自满得意,满则溢,故大有卦下受之以谦卦。地山为谦之卦象,

用意何在?以其满招损、谦受益也!山本来在地上,而在易学中却削掉山尖,收起锋芒,将山深深藏于地下,何其谦虚,

何其内敛!当位应时,就是那个让我们身心得以安顿的位置和时刻——“此心安处是吾乡”。此位此时,千载难逢。在易学

的时位视野下,天地之心坦坦荡荡,道心清清静静,佛心空空明明,人心战战兢兢。即使在成功时,也莫忘乎所以,抛

却内敛之心。易之大壮卦说明的就是处壮大时期的应对哲理。万类万事总是由柔弱到强壮,但壮大之后又容易自负,骄

者必败,以致又导致由强到弱。保持强壮的态势,在形势无可挽回时正视强弱循环,正是大壮卦所揭示的正心健行之道:

大必须正,正行先正心;大不失中,即使势头强劲时也不忘适中原则,外柔内刚,自我节制,不可妄动;一旦显露衰退

迹象,万不可心急火燎,不切实际地盲动;如果衰退无可挽回,要正确面对,及时觉悟。

在先哲看来,一卦当位应时的程度越高,就越趋于圆满守静,反之就越趋向缺失变动。观既济之卦,完全当位应时;未

济之卦,则完全不当位不应时。然而,大易之道,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所以,既未两卦,一是大静之终,一是大动之

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动静各有其时,进退各有其度。而中国兵法,也是建立在一阴一阳基础上,静如处女动如脱

兔,讲的正是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军事哲学。

2.宠辱不惊:心物一如,不为物役

得失之心,人皆有之。一直以来,得与失是困扰人类的一对矛盾。对此,易学不能回避,给出的答案是:既要学会求

得,更要学会舍弃。易言:“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周易·屯》)即,此处含有追逃、

追逐或捕获之意。“鹿”,这里泛指狩猎对象。意在符示:该放弃时须放弃。舍得如昼夜,自然而已矣。六爻之义即吾心

之理,蓍卦之言即修持之德。涵养成这样的平常心,就能达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的大有大无之境。先哲旨在告诫人们,面对物质诱惑,一定要心止如水,如同背过身去一样,视而不见,钱财于我何

有哉!无欲则随心所欲,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这就是一种守静之心。《吕氏春秋》记载有荆人遗弓的故事:“荆人有遗

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

老聃则至公矣。”(《吕氏春秋·贵公》)在老子心目中,道通万物,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一切得失、生灭的变化都在大

道之中,都是造化和自然而然的产物。得失之理,在于天道,得何所喜,失何所忧,不可与自然强争也。养心莫善于

寡欲,修身养性,就要减损私欲。研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这是大彻大悟的大易之境。以平常心去读易,遵从损益

之道,也许会发现一个辩证发展的心易:卦无所谓好坏吉凶,也无所谓当与不当,只是事物发展到一定时位的状态而

已。如此,又何必忧于损而喜于益,何必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老子·第13章》)。

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了源于心易的心学,认为私欲过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要守住本心。由此,在本心的自我

开显和自我表达方面,易学获得了心学的形式。大医医心之说,要义也在心易中。

万物一心,自然一理。天地自然与人心息息相通,人为物役,沉湎于得失之间不能自拔,易道就会被遮蔽;反之,以

平常静笃之心去观察万事万物之几微时,自然了然于心,万物不外乎心。通晓易道循环、心如止水后,必豁然开朗,

乐天知命,无忧人生,道德境界提升的通道原来如此坦坦荡荡。

3.至道无为:无为在心,妄为在物

易学固然强调刚健有为,否则,就不会把健行之天置于六十四卦之首。然而,在有为、大为的背后是无为、慎为——在

自强不息的背后是厚重沉稳、阴柔无为,在勇于开拓的背后是静观其变、借力运力。当潜则潜,潜则勿用。无为时,心

中能够氤氲千钧定力,找准正确站位,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小利而心动。心定而后筹算,筹算成而大事可举。在易学

中,龙潜之无为是为了飞升九天之有为;龙飞九天之有为,有赖龙潜之厚养无为。易之明夷卦云:“不明晦,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不明晦,意指不明生晦之因,不晓养晦之理,不懂韬光养晦之法,只一味地全力冒进,致使凶途莫测。可见,

易之有为是顺道而为,当位应时而为,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

易学何以能够在无为有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先哲通过易学的建构,在无为有为之间搭建了一座能够往来穿越的金桥,

从而在二者之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如前述,易学蕴万古不易之理,即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堪为天地之根

的玄牝之门,洞开此门,就能够掌握有无转化之本。据此根本,便可在天地人心之间游刃有余,“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庄子·齐物论》)。易学认为,当为时则为,不当为时则持守静笃,无为观复。何以“不窥牖”、“不出户”而见大易

之道?得益于天人交感之功,心物一如之境。“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周易·履》)。“幽人”何以“贞吉”?盖因“中不

自乱也”。正心诚意,虚极静笃,无思无虑,可以观大化流行,彰显圣人功业。鉴于此,荀子曰:“不见其事,而见其

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无为者,心中有易也;妄为者,心中有物也。心中无易,必失纲纪,失纲纪则

强为、妄为、乱为、逆时位而为。如此,定难以久长,“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周易·恒》)。

以无为守静著称的老庄哲学,就本于易学之无为。作为对易学驾轻就熟的大宗师,老子剥离了易学的卦爻符号,以短

短五千言高度凝练出大易之哲学思想,从哲学维度上提供了解读易学的绝佳视角。以老子的认知之道观易之道,更容

易参透“易与天地准”、天地之道不可违的道理。所以人之道,在于法地,无为而顺承。无为,由简易至不易,归根守

静,知白守黑。老子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16章》)老子之“常”,乃不易之

本体。老庄无为哲学,不过是易学大道无为思想的具体化,二者一脉相承,妙成大道。所谓大易至简,至道无为,此

之谓也。其要旨不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当然,二者也有细微的差别:老庄无为是在持守静笃中的无为,而易学无

为则是准确把握当位应时中的无为。易学虽刚亦柔,刚而不失柔;老庄之学虽柔亦刚,柔而不失刚。

4.天心为公:人不为公,天地不容

天地无私,予而不取。正因为天地无私,方才天长地久。易学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即推天道以明人事,以

人道效法天道。人之正心,皆合天规。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当以德适天配地,心中有大公。在易之乾卦中,尚公

去私体现为福利普施和利益均沾的均平思想。易言:“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周

易·乾》)言上天博爱万物,泽被万物,均平其所施与,万物得天之无私大爱,共享大公。天火同人,卦象大公无私,

涵养公心,秉承公道,与人和同,必“能通天下之志”(《周易·同人》)。易之涣卦,风行水上,推波助澜,四方流溢

散播。涣者,离也。流波散于水面,象征人心涣散,当以大公无私之精神,聚合涣散之人心。师卦乃聚众领军之象。

师者,众也。三军统帅,必须既有深厚之学养,又具大公无私之道心,方可令行禁止,威德布于三军。井卦之意,掘

井及泉,泉润众生,符示大公无私,修德心而普惠众人,“井养而不穷也”(《周易·井》)。人苟能去私心若此,与天

地合德,方可堪当为天地立心之大任。离卦的寓意,日月丽天,要求世人感悟日月普照大地之大公无私的广济精神,

利为民谋。只有大公无私的有道圣人,才可以托付天下。易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圣人南面而

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周易·说卦传》)

公的正能量如同阳光雨露普照天下,润泽大地,以成万物之长;而私的负能量吞噬生命,毁德向死,具有超乎想象的

破坏力。因此,天道为公,人不为公,天地不容。谋私必起争,争讼不已必乱。易之讼卦,有“天与水违行,讼”、“不

永所事,讼不可长”(《周易·讼》)的警示。这里,必须再一次强调损益之道。修损就是增益,损益一体两面。把自

己的欲望减少,损之又损,以致于无私,则心灵自然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净化。欲望多意味着心灵污染加重,即使勉强

暂时满足私欲,也必定以消耗过多的心力为代价,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如果人人养成尚公去私的利他心,定会在走

向“全人”或“成人”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圆满。因此,明晰易道的老子在最后念念不忘告诫我们:“天之道,利而不

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81章》)圣人为天下苍生而生,其心大公,故不与世人交争利。

百家中西,不出乎易;大易之道,不外“三和”。易学通过推演天地之道而彰明人伦之事,进而洞悉心灵世界。以此观

之,易学是窥测天机学,是社会伦理学,还是心灵和谐学。就其建构学维度而言,易学内及人心,中达人际,外周物

理,是高度凝练的天地人心之学,是颇具和谐向度的天和、人和、心和“三和”之学。一画开天,执乾坤大象,言近而

旨远,纵横天地人心,伏羲之易也。大易精神如日月之经天,如江河之行地,如辉光之照人,亦如雷震之潜心,万古

常新又和谐一贯。故此,作为人类文明领头羊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道统绵延不绝。天地、人伦、心灵三者为构成易

学彼此相连、前后相继的价值链条,该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断裂,人类将陷入“亢龙大悔而不及”的死地。林忠军

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易学正是在对《周易》经典的理解解释、再理解再解释中不断纠正‘偏见’而实现的。”[7]1忖

度时位,勿悖天之道,勿绝地之理,勿乱人之刚,勿违心之纪,方能回归大道,归根复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

有影响力的学说,在“三和”维度上建构的大易之学,曾经深深左右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历经8000年的磨砺,易学建

构仍然会彰显其正大光明的天地人心关系的慧见,闪耀着与时偕行的人文价值光辉[1]。

参考文献:
[1]刘长明.哲学文化隆起带现象观止[J].东岳论丛,2018(2).
[2]刘长明.论科学三维[J].烟台大学学报,2018(5).
[3]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4]刘长明.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兼论易学生态文明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会通逻辑[J].周易研究,2018(5).
[5]刘长明.生态文明何以可能——一种基于所有制维度的研究[J].学术界,2018(8)。
[6]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册)周易内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7]林忠军.易学源流与现代阐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原载《学术界》2020年第3期,第130~144页,全文26000字。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