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思想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思想研究
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勘誤-姚海濤
发表时间:【2020/6/30 7:01:27】 浏览次数:2465次
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印象簡談並文字勘誤
文/姚海濤
說明:因所勘誤之書為繁體字,故本文亦用繁體。
一、印象簡談
寶島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之重要組成。臺灣地區高等教育之文科水準向來很高,時至今日,亦當如是觀。君不見,大陸學人從臺灣學者所著書籍中獲益良多。從歷史淵源看,這與當年蔣帶去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學脈傳承有序密切相關。從現實因由看,這與其從未對中華文化進行破壞並較早與西方學術交流往還相關。
談到書籍,臺版書向來價格不菲。就鄙人仰慕已久的《荀子集釋》一書來看,後面標注新台幣600元,屬1979年初版,到2014年9月初版九刷。全書計692頁,繁體豎排,紙張考究、裝幀精美,高古之風撲面而來。學生書局是一知名書局,之前牟宗三先生等知名學者之書,亦曾由其出版過。而《荀子集釋》是牟宗三先生好友李滌生先生之作,且牟氏為之序。
牟宗三在《荀子集釋》序中言“滌生先生此書於義理則多引而不發,蓋亦重在通句意,立基礎,不欲人隨意遐想也。”牟先生極力推介道,“吾講荀子,必先閱王先謙《荀子集解》。今而後,則必先閱滌生先生書。”
訓詁類著作秉持客觀中庸之學術態度,方能行穩而致遠。作者於自序中言:“惟《集解》所采眾說,徵引繁博,一字訂正,動輒百言,初學之士,望而興歎。今所採擷,皆略其徵引,而取其結論。”此書中規中矩,較之王先謙《荀子集解》,收錄不在多,而在有了公允判斷之後的易曉明通。非常巧合的是,此書與北大注釋組《荀子新注》均為1979年2月出版,高下優劣,一讀便知。以是故,學者研究亦多採用此書。如荀學研究專家東方朔(林宏星)先生撰文所引及《荀子》多喜用是書。
高價得之之物往往細細把玩,高價得書自需細讀,此不待言。筆者出身哲學系,向來對訓詁名物興味索然。《荀子》一書,時代既古,後世注稀,有清以來,注多紛雜,増益其難。讀《荀子》若不弄清字句,則無法達致語意,更遑論思想之開掘。故鄙人讀荀書,無意做“誦數之儒”“守法之吏”,故喜挑刺。此書自2020年3月18日始入吾書架,於疫情期間斷斷續續以瑣碎時間讀之,一字一字讀下來,直到6月29日,歷時三月有餘,方閱覽一過。
是書於每篇之首有大段議論本篇文字,相當於此篇概論,對於研讀有助焉。另集釋中僅列一兩家之說而擇善從之,亦時加案語,點撥啟發隨處可見。若耐心讀之,當有收穫。
二、文字勘誤
自封為“荀文啄木鳥”的我,閱畢果有發現。該書“凡例”言:“本書以王先謙氏《荀子集解》為藍本”,故吾以《荀子集解》為校準。正文錯誤倒不多,多者為集釋中之錯字、標點等。此等錯誤雖小似無傷大雅,但積累既多,恐妨讀者觀覽。此與作者有關,與出版校對有關。撰書無不望傳諸久遠以待來者。錯誤雖多,但書是好書,錯誤之處若能另版加之改正,善莫大焉,必可傳世矣。
此次只是通讀一過,而非為此書勘誤,故未能字字檢視。可據筆者拙眼,檢視出錯誤竟達130餘處(標點之误不在此列)。書中錯誤之處必然多於所檢出者,明矣。勘誤書目資訊為:李滌生.荀子集釋[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茲按書中出現之先後順序,列如下:(作者所持之學術意見不在其列)
1.第8頁。“一日而千裏,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句中的“鴑”當為“駑”之誤。“鴑”:《玉篇》音奴。鳥名。
2.第20頁。“郭嵩濤”當為“郭嵩燾”。
3.第24頁。“對謟諛的就親近”中的“謟諛”當為“諂諛”。
4.第60頁。“祿職”當為“祿秩”。
5.第81頁。“荀字”當為“荀子”。
6.第93頁。“賓萌”當為“賓孟”。
7.第94頁。“可謂謂”句,多一“謂”字。
8.第99頁。“雜駁”當為“雜博”。
9.第102頁。“賢者”當為“仁者”。
10.第109頁。“弟陀”當為“弟佗”。
11.第144頁。“廬說”當為“盧說”。
12.第145頁。“廬謂”當為“盧謂”。
13.第145頁。“王曰:‘古無坐見諸侯之禮’”中的“王”當為“汪”,指汪中。此處將王念孫與汪中之說混淆。
14.第158頁。“宮廷”當為“宮庭”。
15.第159頁。“非無傳人也”當為“非夫賢人也”。
16.第166頁。“言齊一者”當為“言維齊一者”,奪一“維”字。
17.第167頁。“是人君之大節也”中的“人君”當為“君人”。
18.第171頁。“齊恒公”當為“齊桓公”。
19.第174頁。“采色”當為“彩色”。(此處可不算錯,但改之為佳)
20.第176頁。“間”當為“閒”。“幽間”當為“幽閒”。
21.第177頁。“丹沙”當為“丹砂”。(此處可不算錯,但文中亦有寫作“丹砂”者,故改之為佳)
22.第183頁。“響食”當為“饗食”。
23.第184頁。“牛曰太牢,羊曰少牢”之說,不妥。三牲全備為太牢,有時指牛一牲為太牢,羊豕為少牢。
24.第189頁。“關鍵在於自己不在乎別人”中的“在乎”可改為“在於”。(此處可不算錯,但改之為佳)
25.第191頁。“嶭越”當為“薛越”。
26.第265頁。“上好覆傾”當為“上好傾覆”。
27.第284頁。“足任使者”當為“足任者”,多一“使”字。
28.第286頁。“在在足以維護”當為“在足以維護”,多一“在”字。
29.第287頁。“專法敬分”當為“尊法敬分”。
30.第291頁。“方受命於秦王”當為“方受令乎秦王”。
31.第304頁。“流塑”當為“流愬”。
32.第304頁。兩處“魚龍”均當為“龍魚”。
33.第306頁。“人主之害”當為“人主之患”。
34.第307頁。“父子之倫”後當為句號,書中空缺。
35.第317頁。“秦人其生民陿阸”當為“秦人其生民也陿阸”,漏一“也”字。
36.第323頁。“收藏”當為“收臧”。
37.第327頁。“無幽隱辟陋之國中的“幽隱””當為“幽閒”。
38.第346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
39.第348頁。“胡元儀荀卿別傳”中的“荀”當寫為“郇”,這是為了尊重原作品之故。
40.第354頁。“其服不佻”當為“其服不挑”。
41.第361頁。“征服自天”當為“征服自然”。
42.第362頁。“祆怪”當為“祅怪”。
43.第373頁。“吃粗飲水”說法不當,似當為“吃粗糧飲水”。
44.第377頁。“據王先謙據彊國篇及治要校。刪。”當為“據王先謙據彊國篇及治要校,刪。”(以文中通例度之,句號當為逗號。)
45.第382頁。“老子、周之收藏吏也”當為“老子、周之守藏史也”。
46.第386頁。“管子:‘先王貴周。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當為“管子:‘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於口,不見於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
47.第395頁。“不善禁令”當為“不能禁令”。
48.第405頁。“人猶莫之抇也。是何故也?”當為“人猶且莫之抇也。是何也?”。
49.第406頁。“閒沽”當為“閒詁”。此處指的是清孫詒讓《墨子閒詁》一書。
50.第407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51.第415頁。“煞有件事”當為“煞有介事”。
52.第423頁。“諸侯適子”當為“諸侯嫡子”。(此處可不算錯,但改之為佳)
53.第452頁。“此與天論篇‘雲而雨’”中的“雲”當為“雩”。
54.第459頁。“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當為“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此處漏掉一句號。
55.第461頁。“卻反對墨子的批許”句中的“批許”當為“批評”。
56.第469頁。“就人群言就足以安定國家了”句中的“人群”當為“人君”。
57.第469頁。“孫貽讓”當為“孫詒讓”。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58.第477頁。“‘載’、注讀為‘戴’”後當有句號,而書中無標點。
59.第491頁。“廬謂當在上文‘不可以為器師’下”之“廬”當為“盧”,指的是盧文弨。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60.第492頁。“據廬據宋本校”之“廬”當為“盧”。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61.第494頁。“即上文‘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中之“知”當為“思”。
62.第497頁。“仰視”當為“卬視”。
63.第509頁。“據廬說刪”中之“廬”當為“盧”。此錯誤,前已出現過。
64.第519頁。“苟子”當為“荀子”。
65.第521頁。“如圭如璋”之“圭”當為“珪”。雖二字通用,如此方是忠於原文。
66.第524頁。注釋中的“圭”當為“珪”,錯誤同上。
67.第524頁。“此之謂也”後當有句號。
68.第524頁。“敬悚而聽”當為“悚敬而聽”。既引楊注當忠實引用。
69.第541頁。“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中的“今”當為“人”。
70.第543頁。“如彼生而可見之明之不離於目,可聽之聰之不於耳”句,讀之不通。若以《荀子》原文觀之,“不於耳”當為“不離於耳”,可見,奪一“離”字。
71.第550頁。“荀子以枸木喻性,猶告子之以杞鬱喻性”中的“杞鬱”當為“杞柳”。
72.第557頁。“言仁之所在,雖貧窮甘之;仁之所亡,雖富貴去之(盧說)”。此句不為盧文弨說,據王念孫曰:此汪中說也,見丙申校本。故此處“盧說”當為“汪中說”才是。
73.第557頁。“授、牽引”中之“授”按原文當為“援”之誤。
74.第558頁。“桓公之蔥,太公之闕,文王之錄,莊君之吻(書中寫作“上勿下口”),闔閭之幹將、莫邪、钜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中的“吻(書中寫作“上勿下口”)”當為“曶”。本頁三處皆同此錯。
75.第562頁。“王叔岷雲:‘百子本‘正’作‘愉’’”句中的“正”或不當加標點,或作“愈”。“愉”在《荀子》原文中為“愈”。
76.第562頁。“形駭無所勞苦”中的“形駭”當為“形骸”。
77.第564頁。“祁奚救叔伯”中的“叔伯”當為“叔向”。
78.第564頁。“詩曰:‘百川沸騰,山冡崒崩,高岸為穀,深谷為陵。’”中的“山冡”當為“山冢”。565頁中注釋中的“冡”亦誤。冡,讀měng,古同“蒙”。
79.第570頁。“大其園圃高其臺”中的“園圃”當為“園囿”。
80.第570頁。“禮樂息滅”中的“息滅”當為“滅息”。
81.第576頁。“雖有聖賢,適不遇世,孰知之”中的“聖賢”當為“賢聖”。
82.第579頁。“道古聖賢”據正文當為“道古賢聖”。賢聖二字誤倒,前已有之。
83.第587頁。“迷語”當為“謎語”。
84.第592頁。“臣愚不識”當為“臣愚而不識”。
85.第598頁。“雜布與帛”當為“雜布與錦”。
86.第601頁。“諸侯派人聘問諸侯,就以珪瑋為禮品”中的“珪瑋”當為“珪璋”。珪、璋為玉制的禮器。古代用於朝聘、祭祀。據楊倞注“聘人以珪,謂使人聘他國以珪璋也。”《荀子·正名篇》曾引《詩》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莊子·馬蹄》:“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87.第603頁。“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中多一“義”字。
88.“‘先妣’、遠祖之妣,亦稱‘先妣’”後一“先妣”似不妥,似當為“先慈”?。
89.第605頁。“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中的“於”字當刪。
90.第605頁。“軍旅、施威也”中的“施”當為“飾”。
91.第608頁。“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兩“困”字中間當有逗號。
92.第608頁。“在周朝,冡宰是上卿”中的“冡宰”當為“冢宰”。此錯前已見。
93.第610頁。“享畢,賓奉束錦以請覿,所以私見也”中的“請”與“覿”之間當以逗號隔開。
94.第611頁。“有醴酒則辭”當為“有酒醴則辭”。
95.第611頁。“湯之鹹”當為“易之鹹”。
96.第612頁。“易說卦:‘有天地,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中的“說卦”當為“序卦”。
97.第614頁。引楊注中的“謂前不用蹇叔之言”中的“蹇叔”後漏“百里”二字。
98.第615頁。“隱賢者謂之妒”中的“賢”當為“良”。
99.第618頁。“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中的“吾”當為“我”。
100.第619頁。“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當為“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
101.第620頁。“冡卿不修幣”中的“冡卿”當為“冢卿”。此處錯誤,前已現。
102.第623頁。“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漏掉“其坐效”三字,當為“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
103.第624頁。“似不能變通”中的“變通”當為“通變”。
104.第624頁。“積微者箸”中的“箸”當為“著”。
105.第626頁。為尊重原文起見,“遠者悅”當為“遠者說”。
106.第626頁。“為幬采”當為“為幬菜”。同而解釋中亦誤之。
107.第628頁。“君子進則益上之譽”中的“則益”中漏掉“能”字。
108.第630頁。“列子天端篇”當為“列子天瑞篇”。
109.第630頁。“孔子四言‘焉可息哉’”中的“四”當為“五”。此處錯誤為郝氏之誤。
110.第630頁。“謂關睢樂得淑女也”中的“關睢”當為“關雎”。
111.第631頁。“國風關睢”中的“關睢”當為“關雎”。此誤同上。
112.第633頁。“如此其著也”中的“其”當為“之”。
113.第634頁。“無言不報,無德不讎”當為“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114.第636頁。“勇果而無禮”中的“無”當為“亡”。
115.第639頁。“魯桓公廟”當為“魯桓公之廟”。
116.第642頁。“今之世陵遲已久矣”當為“今夫世之陵遲亦久矣”。
117.第645頁。“是故見大水必觀焉”當為“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118.第646頁。“家語三怒篇”中的“三怒”當為“三恕”。
119.第650頁。“注云‘謂其材木斷絕相繼’”中的“斷絕相繼”當為“斷絕相接繼也”。
120.第651頁。“孝子所不從命有三”當為“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
121.第651頁。“雖堯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中的“堯”當刪。
122.第651頁。“以從命而不從”中的“命”當刪。
123.第657頁。“聖人不能加於禮”中的“不能”當為“莫能”。
124.第659頁。“折而不撓”當為“折而不橈”。
125.第663頁。“敢問如何取之邪”中的“如何”當為“何如”。
126.第664頁。“口不道善言者”當為“口不能道善言者”。
127.第666頁。“自打嘴吧”當為“自打嘴巴”。
128.第671頁。“東野畢之駛”當為“東野畢之馭”。
129.第676頁。“退朝有憂色”當為“退朝而有憂色”。
130.第684頁。“汲冡纪年”當為“汲冢纪年”。
131.第685页。“荀子王伯篇”当为“荀子王霸篇”。伯与霸虽可通用,但《荀子》原书为“王霸”,即不得为“王伯”。
132.第692頁。“馮蘭友”當為“馮友蘭”

行文至此,書中錯誤之處當還有未被我識破者。平心而論,若改正錯字,重新校定一番,學生書局版《荀子集釋》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荀者必讀之佳作。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14001315号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