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思想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思想研究
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1
发表时间:【2022/1/29 10:51:58】 浏览次数:1854次

【姚海涛】荀子“兼”论大义述

作者: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

 

作者简介姚海涛青岛城市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儒家哲学、荀子哲学研究。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10余项,在《周易研究》《江汉学术》《江南大学学报》等期刊和《光明日报》山东大学报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40余篇。兼任孔子学堂主讲教师,青岛市城阳区党史地方志工作专家儒家荀子学园公众号主编等

荀子“兼”论大义述[①]

            

 

[摘  要]经梳理、归纳、研判可见,荀子“兼”论涵摄礼、法、术三大思想维度。其一,理政之“兼”角度言之,可名之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其二,权衡之“兼”角度言之,可称之为兼别、权衡之法则;其三,宽容之“兼”角度言之,可曰之为兼人、宽容之术治。荀子将“兼”所可能涵摄的维度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兼而有之、统而用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战国学术合流之时代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朗显出荀子思想的批判熔铸、建构创造之理论特色。

[关键词]荀子;兼覆之政;兼权之法兼人三术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提及思想层面“兼”论,大家通常会想到墨子兼爱”说。“兼爱”说可谓墨子全幅学问之底色,是其于先秦诸子中扬名立万的思想根基是其于百家争鸣中一呼百应的理论特色所在。于是后世在论及“兼爱”以及与“兼”相关术语、词语、观点时每每会先入为主地为墨子之“思想专利”。实则不然。

先秦诸子思想创辟皆有其专业术语。熊公哲曾言,“盖诸子论学,各有其惯用之术语:如墨子之兼别,苏张之纵横,庄子之因是,韩非之参伍,楚辞之灵修,皆术语也。”[1]16 诸子专业术语如孔子之仁、孟子之仁政、荀子之统类、老子之道、商君之法、申子之术、慎子之势等等皆是。可以说,凡主一家学说者,莫不有其术语。

将“兼”众多汉字中的一个,则书写者人人可采用。将“兼”为思想方法中之一种思想者人人可接纳。若将“兼”视为哲学理念中之一类,也非墨子有正如明代黄节《李氏焚书跋》中所言:“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2]280无人能对思想进行“垄断”。墨子虽为“兼”论开创者,但其远非此思想的终结者,甚至其亦未能将“兼”论发展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理论高度可以说,思想理念层面之“兼”自墨子迄,后并未中绝于思想史,而是连绵不绝、赓续不断。

“兼”始出现于春秋金文。《墨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兼”基本未得到重视,更遑论适当诠释与理论挖掘。许慎《说文解字》云,“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3]143兼是会意字本意为手持两棵禾,而“秉”是手持一棵禾的样子。由“持二禾”原义,而后引申出众多意思。据王力等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兼”四个意思,分别是“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兼并、吞并”“尽,竭尽”“连词,表示并列。和,与[4]187

“兼”之哲理意蕴的阐发,则要留待后代思想家天才式的拔新领异与翻空出奇了。若研读分析荀子之“兼”,可见其涵摄、蕴示了多重思想维度,构成荀子哲学一重要概念,甚至可成一“兼”论体系,是为“兼”论大义。荀子“兼”论大义,可述为兼覆仁厚之礼政,兼权、兼别、兼利之法则和兼人宽容之术治。

一、兼覆仁厚之礼政

荀学为礼义之学,包含隆礼、重法与尚术三大维度。[5]荀子“兼”论隶属其中,是礼义之学的重要环节。在《荀子》中出现342次[6]324如此高频次的复现率在先秦诸子,可称第一。礼学宗主,荀子是也。他接续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礼学。他明确指出,“乐合同,礼别异。”[7]371礼作为“政之挽也”,其作用主要通过财物、贵贱、多少等来体现,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7]176易言之,礼主要以“别”的方式,来维护社会差序格局。以往的研究大多重视荀子礼政的此层含义。殊不知,作为礼政之礼,亦有其“兼覆仁厚”的普遍性一面。礼政之礼,是兼与别的统一,合同与别异的统一。此正是兼覆、仁厚的礼政、王政大义。

(一)王者之政,兼覆无遗:礼政之大纲

王霸之辨是儒法政治路线分水岭。王道政治是包括荀子在内的儒家最高政治理想。从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到荀子“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可见二子对王道政治的拥护与对霸道政治的拒斥。墨子亦认同王道政治,将“兼”视为圣王之政道:“兼即仁矣,义矣”,“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8]119“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8]126兼道取法禹、汤、文、武诸圣王曾亲行之之道。若上到王公大人,下到万民百姓,行此圣王之道,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必达社会和谐稳定的盛世愿景。

王道政治是富民政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保障万民生计是王道之始。荀子关注到了兜底社会保障的问题。《荀子·王制》言,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五疾”,杨倞注为“瘖、聋、跛躄、断者、侏儒”。[7]148《管子·入国》中亦有设“掌养疾”之官以“养疾”之事。其言曰,“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9]367朱长春、俞樾、张文虎、戴望皆以“疾官”为句,其中俞、戴二人皆认“官”为古“馆”字。[10]252-253“疾官(馆)”,是古代养疾的官办机构。《荀子·王制》所言与《管子·入国》所列之疾病大体相类,所用字句亦相类似。所不同者,《荀子·王制》有“材而事之”“兼覆无遗”二句。此二句意义深矣。一则,有五疾者,医疗全覆盖而遗漏,做到病有所医;二则,保证患五疾者有饭吃,根据其才能安排合宜工作,以劳动得食。王道政治要让社会底层人士,尤其是残障人士全盖而遗漏,让他们受到照顾,感到温暖这正与孟子所谓“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11]38之意相合。

有兼爱之心,方有兼爱之政、王者之政。荀子作为稷下学派集大成者,“兼服天下之心”的表述。王者之政,在得民心。而言之,得民心的方法在于宽容能让。身尊位高而不傲于人,聪睿通达而不逼人,刚毅勇敢而不伤害人,适应所处的各类社会角色,处理好君臣、上下、长幼、贵贱、贤不肖等复杂关系,爱敬无争,心胸宽广得就像天地容留、长养万物一样。王者之政,兼覆无遗,乃礼政最高纲领。

(二)王者之政,如保赤子

王道政治,是民本政治,是保赤子政治,需审之于礼,亦是礼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关系之处理,要审之于礼。仁厚兼覆于天下,方能用天地、理万物,最终归于礼义之统。仁智合一的圣人之所以臻于至治境地的原因也不外乎于此。先王之政,如保赤子,正是兼覆之政。所以荀子说,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7]188古圣先王以礼义统一百姓言行、忠信爱民、尚贤使能以爵位等激励措施调动人们积极性,根据时节合理调配劳动、减轻负担,如同保护初生婴儿一样对待百姓。如保赤子式的保民政治是儒家之传统:所谓“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11]146

兼覆之政是赤子之政,亦是仁智之事。仁、智、礼之为政表面看来是三事,实为圣王一事。荀子说,“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智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7]229-230此处“”与“疑”字的解读,甚为关键。“”,钟泰认为“闵字不可解,疑阂字之讹。”[12]80钟注固然可通,但失之于无据。又有解为“病”“忧”者,皆不足取。日人久保爱以《韩诗外传》所引为“仁厚兼覆天下而不穷”,正之以“穷”[13]649。此说杨任之似采之,认为“闵”通“穷”[14]398。“仁厚兼覆”最终目标是“塞于天地之间”,正是“不穷”之结果。“不穷”与“不疑(凝)”亦相对待。据梁启雄,疑同凝,荀书凝都作疑。凝,凝滞之意。[15]162将仁爱之心平铺开来,达于天下,通达无碍而无所遗漏,明白清晰地治理天地万物无止境,处理各种事变而不凝滞。心平气和,胸怀宽广,正是仁智之极则此意已初步具备了将仁爱分施于事事物物的普遍意义。王者之政,如保赤子,这是礼政基本心态。

(三)王者之政,天下国家

兼覆之政,从天下与国家角度,需要由天子、诸侯或君主、臣属各负其责。从诸侯国角度来看,荀子特别重视君、相之用。他说,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7]220君主秉要执本,统领全局,主抓宰相、法制、宗旨。宰相论列百官,以总管、整顿、衡量各级官吏的执行情况。

从天下角度来看,荀子则重视天王(天子)、辟公(诸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对天子称以“天王”,实发前人所未发,体现着荀子尊王道的理论深意。荀子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7]169《王制》“序官”罗列了详细官员配置,具体包括宰爵司徒司马、大师司空治田虞师乡师工师伛巫跛击治市司寇冢宰辟公天王共十五类职位。荀子所构造的兼覆之礼政,全面具体地展现出他对于统一天下格局的政治热望与理论深思。

二、兼权、兼别、兼利之法则

除了兼覆、仁厚之礼政,荀子“兼”论还包含着作为思想方法[②]、行政法则、处事准绳等含义。如学者佐藤将之认为,“荀子将‘兼’概念视为‘帝王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11]53作为礼法转捩过程中的重要思想家,荀子之“法”除了与“礼”相对的法律之义外,还具有法则、统类等诸多含义。“兼”在此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角色,具有兼权、兼别、兼利之法则意义。

(一)兼与权:权衡之“兼”

权衡是“兼”论应有之义。谈到权,必然要联想到经权关系。儒家经权关系是一大题目,在此不论,仅以荀子所论之“权”立论。需要说明的是,兼别、权衡之道自然处于经权这一儒家特重之关系之中。论到“兼”,人们往往会注意到其所包含的“同时”义所引发的公平与平等义,以及背后所潜藏的普遍意义,而轻视其效率、差别、权衡与变化义。

正是通过荀子讲到“欲恶取舍之权”时用的“兼权”一词建立起了具体联系。荀子说,“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7]51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可爱与可恶有时竟在一线之间,有时又如同硬币之两面。欲恶取舍之权的“兼权”的重要意义凸显出来。其中的利弊得失、荣辱安危以及由此带来取舍去留的选择,要兼权孰计、深谋谨择,以全面系统、客观辩证之眼光,切忌主观片面、偏于一隅。两大原则的指引下,偏伤之患便很难出现

兼权之权,基本义项是权衡、轻重。《荀子》中的“权衡”一词,表面看来仅出现一次,实则有三次。

其一,《大略》:“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7]479其二,《王霸》:“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7]206其中,“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句,据龙宇纯先生考证,此句“衡上疑当有权字,而今本夺之。”[16]145-146龙先生后观点有变,认为“以此文衡上夺权字,今知其不然。”[16]261从杨倞注“礼能正国,譬衡所以辨轻重”云,可知,其所见本当无“权”字。《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段抄录《荀子》,杂糅了《王霸》与《礼论》,即作“犹衡之于轻重也”[17]729,无“权”字。另,《礼论》中有“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7]347句,所言正是绳墨、衡、规矩,只是出现顺序有所变动,亦无“权”字。综上可知,无“权”字,是也。若从字词对应来看,似“衡”与“轻重”,“绳墨”与“曲直”,“规矩”与“方圆”,不太平衡。当然,“衡”意为秤,此处可引申出权衡之意。其三,《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7]91其中的“权称”,据梁启雄,亦为“权衡”之义。[15]61“权衡”,谓礼义也[18]96。这样,“权衡”与礼义之间的关系打通。

“权”有平衡、均衡之义,“兼”所侧重的是公平、平等的一面。其二字构成的“兼权”,对于人的行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名之为“兼权之道”。[18]53荀子亦曾以“权”喻“道”:“道者,古今之正权也。[7]417将“道”视为“正权”,或者说将“权”上升到“道”的高度来认知此外,他还人之行为与“权”视为不可分离、相为始终所谓人无动而可以不与权俱[7]416,人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莫不与相联接。兼与权之间的关系是二而一的关系,不可偏废。有兼无权,易流于平均主义;有权无兼,易流于功利主义。这两大偏向皆是荀子所着力批评者。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