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研究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之-兰陵村落地名源流概要
发表时间:【2014/11/28 10:35:05】 浏览次数:8252次

    一、“兰陵县”地名溯源

    “兰陵县”一词属于汉语行政区划地名,标准读音为“lánlíngxiàn”,它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与江苏两省交汇地带,为山东临沂、山东枣庄、江苏徐州三市结合部。东与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及郯城县相依,南与江苏邳州毗邻,北与临沂市费县交界,西与枣庄市山亭区、市中区、峄城区及台儿庄区接壤。经纬分布在东经117°41"-118°18",北纬34°37′-35°06"之间,南北最大纵距48千米,东西最大横距55千米,南部是平原,北部是山区,总面积1724平方千米。县城北距首都北京592千米,北距省会济南225千米。

    兰陵县因境内兰陵山而得名。“兰陵”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相楚八年(公元前256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自楚设兰陵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

    二、“兰陵县”建置沿革

    距今约1-2万年,县境为“沂沭细石器文化”的扩展地带。

    夏代少康中兴后,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今向城镇鄫国故城)。商代县境有鄫等部族方国。

    周初,县境分属鲁、鄫、郯三国。春秋至战国中期属鲁国,战国晚期属楚国兰陵县。

    秦时分属薛郡兰陵、襄贲、缯三县,汉魏至西晋时期分属东海郡兰陵、襄贲、缯、等三县。汉成帝元延年间(前12-前9年),兰陵县有13乡,缯县有4乡,襄贲县有7乡。

    北魏时,分属兰陵郡兰陵县、琅琊郡即丘县、郯郡郯县。

    隋代分属彭城郡兰陵县、琅琊郡临沂县、下邳郡郯县。唐初分属沂州琅琊郡承、临沂、费县。

    唐贞观以后分属河南道沂州临沂县、承县。北宋属京东东路临沂县、承县。

    金代分属山东东路沂州临沂县、费县,山东西路邳州兰陵县。

    元代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沂州临沂县、费县。

    明代分属沂州、邳州、费县、郯城县。清代分属沂州府兰山县、费县、郯城县。

    民国时期分属临沂县、郯城县、费县。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分属临沂县、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赵镈县、兰陵县、苍山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属赵镈县、兰陵县、苍山县。1953年至1995年属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县,1995年至2013年属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2014年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仍归临沂市管辖。

    截止到2013年底,辖兰陵、大仲村、矿坑、车辋、尚岩、鲁城、新兴、向城、南桥、长城、神山、磨山、庄坞、金岭、芦柞等15镇,下村1乡,卞庄1街道办事处。

    三、村落地名源流概要

    (一)村落地名演进脉络

    兰陵县境内最早见诸史册的地名是“鄫”,“鄫”即“鄫国”,距今4000年左右。全县1106个自然村建村年代统计分布情况如下:

    距今1000年以前为村落形成期,距今999-500年间为村落的扩展鼎盛期,距今499-300年间为村落定型期,距今99-50年间新增村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时库区移民搬迁形成。进入21世纪,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古村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的居民小区不断涌现,又成为居住地名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二)村落命名依据

    兰陵县村落命名依据大致有以下十二大类。

    1、以传说故事命名,这类村落有26个。如大仲村镇立营庄,传说唐朝大将薛礼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

    2、以姓氏命名,490个,占总村落数的43%以上,是村落命名的最常见方法,反映了人口迁徙流动时多以家族宗族为单位聚落成村的一个基本事实。如神山镇杨官庄村即明代驻沂州城总兵杨御蕃的别院所在地,故名。

    3、以地形地物命名,125个。如下村乡鹁鸽崖村,因其聚落东面山上悬崖处有鹁鸽筑巢而居,故名。

    4、以山水之名为名,60个。如车辋镇九女山村,因聚落位于九女山南坡之上,故名。

    5、以方位命名,97个。如卞庄街道大城东村,因聚落地处柞城故城东南,故名。

    6、以花草树木命名,23个。如车辋镇牡丹池村,因聚落前古庙中有一处植牡丹的花池,故名。

    7、以人工建筑物命名,23个。如卞庄街道仓谷屯村,因聚落地处宋代运粮河畔所建粮仓处,故名。

    8、以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命名,60个。如金岭镇太平庄村,原名杨家林,民国年间常受土匪侵扰,村民合力抗匪,赶走土匪后,改称太平庄,寓过平安生活之意。

    9、以古人古地名命名,60个。如南桥镇南桥村,因有进士任良弼,号南桥,曾居于此,故名。

   10、以古寺庙命名,15个。如金岭镇降香台村,因聚落东为古寺院的香台,故名。

    11、以矿产冶炼命名,8个。如下村乡大炉村,原名天宝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村西龙宝山开挖银矿,建炉炼银,故名。

    12、以数字命名,6个。如芦柞镇三合村,因聚落北面为东泇河、西泇河、阳明河三河汇流之处,故名。

    (三)村落命名典故选要

    1、鲁城镇匡王村、老书房村、王子石村——此处为西汉丞相匡衡故里,“凿壁偷光”故事的发生地。1935年版《续修临沂县志》载:“匡衡故里:今七区西部之匡王村附近。匡姓繁衍,皆其后裔。村前有匡山,亦以衡得名。山前有村名老书房,即当年凿壁偷光处。” “王子石”为“望子石”谐出,因匡衡之母天天于此盼望在外做官的儿子早早归来,故名。

    2、兰陵镇团圆店村——为狄庄、后孙庄、后张、齐庄、耿庄、彭园6个自然村的总称。相传,北宋末年,狄姓三兄弟从山西外出谋生,失散多年,后在此相遇定居,并修庙1座,名团圆殿,以示纪念。众姓迁入,形成聚落,遂以庙名村。清朝末年,各宗族相继迁出,形成6个自然村落。新中国成立后,团圆殿书写成团圆店。

    3、兰陵镇友期庄——据附近出土的蚁鼻钱(战国时期楚国货币的一种)推断,战国末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兰陵王姓与岳城王姓结为友好,定期在此相会。一次岳城王姓送兰陵王姓至此,二人不愿离去。岳城王姓说,后会有期,二人方才离去。聚落遂以有期庄名之。后书写为今名。

    4、磨山镇石良村——据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立的桥碑推断,建村于唐朝初年。因聚落沿小河两岸分布,人们交往不便,两岸居民各集银十两,修石桥一座,名十两桥,村庄依桥而称,故名十两。后谐为今名。

    5、大仲村镇兰凤窝村——建村于清朝初年。以聚落前有青枫岭,后有凤凰山,传为鸾凤之鸟栖息处,名村鸾凤窝。后书写为今名。

    6、磨山镇华岩寺村——原名凤仪村,据《五灯会元》记载,芙蓉禅师曾在此卓锡修行,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赐名“华严禅寺”,后华严寺之名影响渐大,故以寺名村,文化大革命中因书写之误,易为今名。

    7、新兴镇下湖村——建村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原名圣皇庄。清嘉庆末年,易名青龙村。以聚落处糖稀湖最低洼处,光绪二年(1876年)改称今名。抗日战争时期,被鲁南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下湖附近的田野,地势低洼,旧称漏汁湖、芦湖,后称糖稀湖,为鲁南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战场。

    8、神山镇将军桥村——相传,隋末名将史大奈在此安扎营盘,因有小河阻挡兵马通行,遂建桥一座,名将军桥。唐朝初年,以桥名村。桥头有石像一尊,传为史大奈像。

    9、沂堂镇为儿桥村——据明代墓碑记载,建村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相传,因燕子河从聚落中流过,为方便儿女上学,人们便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名为儿桥,聚落遂以桥名之。

    10、长城镇为女桥村——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立建桥记事碑记载,建村于万历初年。相传,聚落中有徐姓人家,因女儿嫁到燕子河对岸,来往不便,徐家疼爱女儿,遂修一桥,名为女桥,聚落遂以桥名之。

    11、车辋镇银厂村——因聚落南有银矿,明万历(1573-1620年)初年在此开矿炼银,炼银工人聚落成居,故名。1941年10月20日,国民党五十一军六八三团在此逮捕中共鲁南区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赵镈,并于九女山将其活埋,史称“银厂惨案”。

    12、向城镇向城村——以聚落西南有向邑古城而得名。鲁桓公十六年 (前696年)冬,鲁国在此筑向邑,遂有向城之名。南宋、金时,因居民稠密,设向城镇。明清时为向城集。新中国成立后,为区、乡、公社驻地。1984年4月起,为乡驻地。1993年10月起,为镇驻地。

    13、向城镇杨桥村——据杨氏谱碑记载:“杨氏始祖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自泗州府长南村迁居此地”。杨姓迁此居住后,烧制瓷器,名村杨家窑。抗日战争时期,在村前通往峄县的公路上修一石桥,易为今名。

    14、向城镇柳峪村——据《马氏家谱》记载:“于洪武年,由山西而长清辗转迁来建村。”即建村于1368-1398年间。聚落处西泇河的曲流处,水势缓流。两岸多植柳树,常堆积泥沙与柳絮,天长日久,形成柳树林,俗称柳树域。聚落因此为名。后简称柳域。清朝初年,书写为今名。

    15、向城镇永红新村——1970年修建会宝岭水库时,由尚岩公社石龙口村迁居于此。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随时代潮流而名村。

    16、芦柞镇北王楼村——建村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相传,一仗势欺人的王姓太监,在此建五凤楼一座,让其母亲登楼四处眺望。对母亲说:“凡是您能看到的地方,土地都归咱家所有。”其母心地善良,对他的霸道行为很气愤,故意说:“我只能看到楼下。”遂名望家楼,以楼名命村名。后谐为王家楼,简称王楼。因县内村庄重名,1984年更为今名。

    四、著名典故——三思而后行

    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夏,鲁国正卿(国相)季孙行父受命出使晋国,拜访晋襄公。在备好礼品之后,他又向礼仪官求教有关丧礼的事宜,随从的人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说:“准备了做什么用?”季文子回答说:“外出国门,必须充分考虑意外事情的发生,这是古代的良训。到了用着的时候临时去请教往往无法学到,就会增加我们办事的困难。即使准备了用不着,也不会有什么害处。”当他到达晋国时,晋襄公刚好去世,季孙行父参加葬礼时礼仪有加,赢得晋国朝野及各国使节的一致称赞。

    季文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处事谨慎细微,有备无患,凡事总要经过深思熟虑而行。因有“三思而后行”之誉。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冬,季孙行父去世,归葬于次室神峰山,因鲁襄公谥其为“文”,故后世尊他为季文子,安葬之地遂有鲁卿山、文峰山之名。文峰山在今兰陵县尚岩镇驻地北2500米处。

    五、村落地名传说

    (一)仓颉兰陵作字的传说

    兰陵县兰陵镇驻地东北8000米、西泇河西岸的地方,有一个天下独一无二的村名叫作字。这作字村传说是中国古代大发明家仓颉创造文字的地方。一开始的时候,村子里人户少,就一个聚落,后来村子大了,有的人家住到了村南的一条东西水沟的南边,就有了作字沟北、作字沟南两个自然村。村里有仓颉庙遗址,庙碑保存尚好。

    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管理饲养场与仓库的官员,一开始叫侯冈。黄帝时候,生产不断发展,饲养场中的家禽牲畜、仓里的粮食越来越多,单凭记忆很难记清。侯冈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想出了用小绳打结系在大绳上的办法,来记录畜禽、粮食的增加或减少。后来他看见黄帝的夫人嫘祖染出了不同颜色的布料,就学着染出了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记录不同的畜禽与粮食。时间长了绳子就褪色,有时只知道数目多少,却不知道品种是什么。

    有一天侯冈到河边去放牛,发现沙滩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贝壳,他突然灵机一动,想贝壳整天风里雨里都不褪色,那就拿贝壳来代替小绳结吧,这就是在绳子上串贝壳的记事方法。用不同颜色的贝壳来代指不同的物品,多了就在绳子上系上相应数量的贝壳,少了就解下相应数目的贝壳。

    黄帝见侯冈聪明能干,叫他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像祭祀物品的置办,猎物的分配,人丁的增减等也让仓颉来记录。老是凭着打结系绳、挂贝壳已不抵事。侯冈整天想着解决这个难题,一时半会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一年的冬天,黄帝任命侯冈为巡视天下的特使到东夷之地考察民风民情,当走到现今作字村地方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雪,就在村里住了下来。第二天一早,侯冈见前面不远处的田野中,有一群大雁正在落下,又有十几只麻雀飞到了雪地里找食吃。侯冈不由得想一看究竟,谁知麻雀一看有人,扑扑楞楞都飞走了,大雁受到惊吓,也都奋翅高飞而去。麻雀、大雁飞走了,它们在雪地上留下足迹却清晰地留在了侯冈脑中。

    当侯冈走到村西树林旁边的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猎人正为往哪条路上走争辩起来。一个猎人坚持要向南,说有野兔;一个猎人要向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猎人偏要向西,说有几只狍子。侯冈上前作揖发问,说各位是怎么知道前面是什么动物的?猎人们说,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侯冈心中突然开朗起来,天上飞的麻雀和大雁的脚印不一样,地上跑的野兽脚印也不一样,那就画一种脚印代表一种禽兽吧。等巡视任务完成后,侯冈就开始在墙面或石壁上把各种动物的脚印都画了出来,多了就在脚印下面添上一横,少了就抹掉一横。受这个启发,侯冈把他所管理的各种事情都用不同符号画了出来,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画了这么多符号,也得一个名字呀,侯冈就想叫什么好呢?这一天他走过猪圈的时候,听到一窝出生快一个月的小猪仔都在含着猪妈妈的乳头“滋滋”地吸奶喝。侯冈脑中又是一阵火花闪过,顺着这个音读吧,一个棚子下面一窝小猪仔,把这些符号就叫“字”吧。黄帝听说以后,给侯冈开玩笑说,叫“字”好啊,就像那老母猪生小猪仔一样一窝一窝地生,你也一窝一窝地生了这么多“字”。侯冈说,画满了“字”的墙壁也得有个名堂,叫什么好呢?黄帝说这个事我帮你的忙吧,这一墙的字不像是天上的云朵吗,就叫“文”吧,因为那个时候“云”“文”同声。黄帝又说,你天天猫着腰在墙上画,很少歇歇(兰陵方言,休息之意)也该有个名堂,就叫“写”吧,连在一起就叫“写字”了。

    后来写字记事的方法传到了各个部落,给人们的交流沟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人类聪明了,天上一些大神和地下的一些鬼魅却不高兴了,他们暗地里使用不正当手段,让天下连着大旱了三年,老百姓饿死了一大半,剩下的也都饿的皮包骨头。黄帝想法见到天帝说,老天爷呀,您怎么不下雨呢?人都快死光了!恳求您大开恩德,打开天仓放些粮食救天下苍生一命吧。天帝刚刚打了个盹(一盹就是三年),没想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情,叫来风雨雷电诸神一问,大家都说我们也和您一样打了个盹。那些使了手脚让天帝和风雨雷电诸神打盹的大神们却阻挡说,天仓的粮食不是谁想吃就吃上的,让他们吃也行,得答应我们一个条件。天帝说是什么条件?大神们说,他们不是很聪明吗,都会写字了,就让他们自己来写个符贴吧?只要符贴与天仓大锁的密码对上号,粮食就会从天而降。天帝一想也是,就对黄帝说,你快想办法请人写符贴吧。

    黄帝再说也无益,只好哭着返到人间。众人一听,都说人类恐怕没有救了。黄帝想来想去,觉着还得请侯冈想办法。侯冈听说此事,又气又恨,心想有了文字以后,人类更有了自觉性,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处理的更好,你们这些大神们高兴才是,为何嫉妒起来?嫉妒也可,千不该万不该让天下百姓遭这么大的罪呀,丧尽天良呀!侯冈心想猜密码比登天还难,但不破此密,人类就要毁灭呀,再难也要猜,人类的智慧一定能胜过这些阴谋诡计。不光要猜,而且要争分夺秒。侯冈想了三天三夜一点头绪也没有,越来越急,他夫人说,到河边散散心吧,缓一缓或许就有办法了。侯冈只好出了家门,在河边随便地走着,突然他看见一只金色的老龟从河中连着跃起四次,定睛一看那老龟腹下有七组环状的花纹,光怪陆离,非常神奇,再想仔细观察,河水一片平静,哪里还有老龟的影子。侯冈稍一楞神,一个念头就冒了出来。七个花环,跃了四次,七四、四七是什么?是二十八呀。老龟盖像什么?不就是天盖子吗。这四跃七环看来就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之数呀,这大概就是猜密码的方向吧。到家以后,侯冈对夫人说,快找两块大石板来。众人一齐动手就把门外两块近似圆形的石板抬了过来,只见侯冈三下五去二,一会就在每块石板上面画了十四个圆环,每个环里都写上了一个大字。第一块写的是“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第二块写的是“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侯冈经常观察天象,对天上二十八宿星座分布形状了然于胸,所以受到老龟跃水的启发后,一下子触发了灵感,飞快地写下了这二十八个大字。当然,那时是用古篆书写,到了宋朝宋太宗的时候,朝廷请人把这二十八个字刻在石碑之上,供奉于仓颉庙中,至今仍然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们去观赏、猜测,这是后话。

    天帝闻听侯冈把符贴写好以后,就说赶紧抬来对密码开天仓吧,黄帝说抬到哪里去对好呀,天帝说那就抬到兰陵的泇河边上吧,兰陵上方就是天仓的一个大门。等人们抬到兰陵以后,大神们傻了眼,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侯冈有这么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天仓的密码就是照着二十八宿设计的,每扇门上画有一个半球十四个星宿,两扇合起来刚好是整个天球二十八星宿。为什么天仓的门正对着兰陵呢?因为这个地方对应的星宿就是奎宿与娄宿交汇的地方,天仓门一扇是奎门,一扇是娄门。所以兰陵以上的星空就叫奎娄之野,是天上文曲星经常游历的地方。密码对上了,天仓的五谷像下雨一样落到了兰陵,天下人都得救了。为了表彰侯冈的不世之功,黄帝就赐他姓仓,加一字“颉”叫了仓颉。因为仓的古体是“倉”,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有粮食吃,才是天下人最大的吉祥。那个“页”字就是天仓大门的缩影,所以有了“颉”字。仓颉非常谦虚,认为功不至于高过黄帝,就在上面加了“草”字头,表明自己是草民,不可以凌驾于黄帝之上。所以,自称“苍颉”。躲在暗处的鬼魅们一看阴谋没有得逞,就在夜里大哭了一场,再也不敢坑害人类。 人们为了纪念仓颉挽救人类的丰功伟绩,就把天仓开门降五谷的这天叫了谷雨,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那个“谷雨节”,同时还在兰陵泇河边上建起一座仓圣庙,时时鲜花,岁岁祭拜。

    那个老龟何方神圣呀,就是太白金星手中的一个金如意,因为太白金星非常同情人类,看到仓颉有过人之处,就让如意化作神龟显灵,给仓颉点化。这也成就了他下凡作了一回唐朝的大诗人,到兰陵痛饮美酒的前缘后世。到了长安,只要没钱喝酒,就拿那金龟抵挡一阵。这是后话。

    时光说着就到了战国晚期,荀子收了个弟子叫李斯。为了照顾老师和多开眼界,就跟着荀子去齐国、赵国、秦国等地。李斯发现,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读写各异,交流起来困难多多。荀子知道李斯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引导说,通古(李斯的字)呀,你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荀子当了楚国兰陵令的时候,有一天,李斯与韩非一起到仓颉庙游览,行过跪拜礼后,只见仓颉(雕像)面容和蔼亲切,老是对着他微笑,正在楞神,韩非说天不早了,师兄,我们得回去了。到了晚上李斯慢慢入睡,恍惚间只见仓颉在他面前坐了下来,李斯赶紧上前施礼。仓颉说,李学士不要客气,你天资过人,前途未可限量,真想干成大事业,还得到秦国去,不过去了就有危险,为了保证你能安享富贵,我送给你295卷竹简,里面就有你老师问你的答案。千万要记住,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要好好保管它,否则就有杀身之祸。李斯正要继续询问,却不见了仓颉的身影。醒来知是一梦。

    李斯当上秦王政的廷尉以后,有一天侍卫上前禀报说,大人呀,门外有人给您送书来,说是仓老夫子让他送的。李斯一听,马上想起了当年在兰陵做的那个梦,连说快快有请。谁知另外一个侍卫又来禀报,大人呀,那送书的人把盛放竹简的车子停在门口后,说有事情要到东城门一趟,马上就回来。李斯说,你们好好等着,可别慢待了客人。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送书人返回。李斯心知肚明,就对侍卫们说,他是我的老朋友,今天不回来,明天一定回来。李斯拿到竹简后,连着读了十五卷,慢慢就揣摩到了解决各诸侯国文字各异的办法,到了后来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问起文字之事,李斯就提出了“书同文”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赞赏,并命令他与赵高、胡毋敬三人一起创制了小篆,作为天下统一使用的文字。为了不忘仓颉的教诲之恩,李斯就以仓颉为题目写下小篆的标准版本——《仓颉篇》,到汉朝还是一般官吏的培训教材与孩童启蒙的必读课本。

    等到秦始皇和李斯一起要焚书坑儒,李斯心想,只有我带头,才能把事情办好,于是就把家中所有典籍都搬了出来烧掉,李斯由此当上了丞相。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被赵高谄害弃市,满门抄斩,接着秦国就在农民大起义中灭亡。李斯不是没记着仓颉的托梦之语,但因他利欲熏心,一心向上爬,早已顾不得那么多了。295卷竹简,李斯读过15卷后,因忙于政事,剩下的280卷就放在了一边,他夫人把读过的15卷悄悄找个地方给藏了起来,所以焚书的时候没有烧掉。这一烧就烧掉了秦朝280年的江山,李夫人藏了15卷,就保了秦朝15年。要是李斯能全读完,且不烧掉的话,不仅能保自己安享富贵,还能保秦朝坐295年的江山呢。李斯在兰陵的10年中每年都要去拜仓颉庙,拜一次就可保28年,28就是仓颉写出的破解天仓密码的二十八个字的数目,10×28=280。那15年,是因为李夫人贤惠。当然李斯满门抄斩以前,李夫人就去世了。

    (二)邱颖兰陵造律的传说

    在兰陵县兰陵镇驻地北2.5千米,有一个村庄叫造律头。这里有一个众人皆知的“邱颖造律,萧何犯”的传说。这便是造律头名称的来历。

    相传秦朝末年,聚落中有两个书生,一个是出生贫寒而天资聪颖的邱颖,一个是富家子弟而学识不及邱颖的萧何。他们两个人从小就很要好。这年他们二人进京城赶考。结果萧何考中而邱颖却落了榜。邱颖疑惑不解:论学问他不如我,怎么他能名列榜首,我却榜上无名!他反复思索着。后来,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继续苦读,几年之后再考就是了。

    数年之后,邱颖满怀信心地二次进京赶考。到了京城他听说萧何是这次的主考官,心想过去我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对我的学识最了解,因此心里就更塌实了。可谁知从考场上出来,邱颖又未考中。烦恼之时,他便去找萧何。可是,萧何却避而不见,这便引起了邱颖的怀疑。后来他听说自己之所以二次落榜,全是萧何从中动了手脚。于是心灰意冷的邱颖,决心回家造一部律条献给皇上,来整治国家的不正之风。但背后的原因却是邱颖所不了解的。当时一帮皇亲国戚也想通过参加这次考试捞取政治资本,遂向萧何施压,迫使萧何抬高成绩,而把邱颖排除在皇榜之外。萧何与邱颖是同窗,当然知道他的才能,虽有爱才举荐之心,但两相比较,还是屈从了皇亲国戚的非法要求。

    邱颖回家后,冬不避寒冷,夏不避酷暑,避门造起律条来。这年夏天,邱妻下湖干活回来时,路过别人家的桃园,心想丈夫在家造律条太辛苦了,何不摘几个桃给他吃!当她把桃拿回家递给丈夫时,邱颖问:“这桃是从哪里来的?”邱妻说:“是我下湖干活回来时,在路旁的桃园里摘的。”邱颖一听惊讶地说:“按照我造的这些律条,你是犯了其中的一条啦!”邱妻感到愕然,邱颖便打开自己造的律条,念给妻子听:“瞒夫偷桃者应休。”邱妻听后慌了神,急忙解释道:“我看你整天没白没黑地造律条,累得面黄肌瘦,感到心疼,我是一片好心好意啊!”邱颖说:“这我全知道,可是我费劲心血造的律条,自己首先得执行,如果自己不执行,光叫别人执行能行吗?”于是便写下休书,要把妻子休了。当邱颖的母亲得知儿子休妻的事,气得死去活来。她一边安慰儿媳,一边责骂儿子:“你这几年造律条,就是造得休自己妻子的律条吗!这么勤劳贤惠的妻子你上哪里去找啊!”邱颖见母亲气愤至极,便耐心地向母亲解释:“请娘不要生气,为儿我辛辛苦苦造律条数年,是因为国家还没有全面的律条,为的是治理好国家,才造这些律条的。我造的律条,连自己都不执行,造这些律条还有什么用呢!”邱母听到这里,觉得儿子说的也在理,可是总舍不得休了儿媳。为了不让儿子休妻,她思来想去,反问儿子道:“你造的律条上说‘瞒夫偷桃着应休’,那么你休妻不经娘同意,瞒母休妻不犯你写的律条吗? 望你养老送终,你要是死在娘的前头,今后的日子可叫娘怎么过啊!”邱颖劝母亲说:“娘您不要太伤心。我造的律条有上下两部,您留着上部,下部我死后给我陪葬。以后遇到困难,您就拿着上部去京城卖。”邱颖说完便头撞南墙而死。

    邱颖死后,他的母亲与妻子相依为命,日子越过越艰难。一天,邱母对儿媳说:“你拿着这上部律条到京城卖去吧。”邱妻拿着律条在京城叫卖时,正巧叫萧何的佣人看到,于是,便回报萧何。萧何看到这律条,如获至宝,便叫佣人拿钱买下。他仔细一看,这只是上部那么下部呢?他吩咐用人询问下部的下落。邱妻说:“下部有是有,就是给我丈夫陪葬了。”萧何觉得如果把下部买来,就成了一部完整的律条,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这么完整的律条,有了这部律条,对整治国家有很大的作用。萧何把自己的想法禀告了皇帝。皇帝得知,视为至宝,便命萧何掘墓也要把下部买来。

    萧何奉皇帝旨意,带人掘墓寻找律条。墓掘开后,果然找到了下部。萧何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当他看到其中一条:“掘墓盗物者当自焚而死”时,吓得面如土色,魂不附体。后来他想反正自己难免一死,便仔细往下看起来。当他看到下面还有一条是:“指使掘墓者当重打”时心里顿时感到宽慰。他想,我带人掘墓寻找律条,是皇帝的旨意,按律条,我得死罪,那皇帝也该挨重打。

    回到京城,萧何把下部律条送呈皇帝。当皇帝看到:“掘墓盗物者当自焚而死”时,对萧何说:“哎呀,按这律条你是犯下死罪了!”萧何若无其事的说:“我一片忠心报国,是按陛下您的旨意掘墓得到下部律条的啊!如果我得死罪,那么按照律条‘指使掘墓者当重打’该怎么执行呢?如果朝中不执行,庶民百姓怎么能执行!”于是,萧何自焚而死,皇帝也遭重打。不过,传说这个“自焚而死”与“遭重打”只是象征性的。扎了个草人代替萧何而焚。重打的是皇帝脱下的朝服。

    后人为了不忘邱颖造律的功绩,便在他的墓前修了个“造律亭”。邱颖所居住过的聚落叫造律条。后来,又寓法律源头之意,又改成了现在的造律头。

    (三)刘秀与“文峰神道”、“直钩酸枣”、“千佛崖”的传说

    当年刘秀为躲避王莽千军万马的追杀,乔装打扮,走的都是荒山野岭,吃尽了千辛万苦。这一日晌午时分,逃到了兰陵地界文峰山东北的一个山套里面,头上烈日炎炎,再加上长时间奔跑,已是口渴难耐,抬眼四处观望,树木旱的叶儿发了黄、庄稼旱的要着火,一点水的迹象也没有。刘秀拍马而言:“马呀马,难道老天要渴死我们不成!”正要前行再去找水,那马只是嘶鸣,扬蹄蹬地就是不走。刘秀很是纳闷,往日很是听话的战马,今天怎么了?难道也是渴的。刘秀翻身下马一看,只见马蹄下涌出了一眼泉水,“咕咕”冒着气泡。刘秀喜出望外,俯身痛饮,战马也一气喝了个饱。随后刘秀扬鞭策马,一头扎进了南面的文峰山。这便是文峰山东北侧“马蹄泉”(也叫马刨泉,用马蹄子刨出来的泉)的来历,直到如今,这眼泉水还不停地淌着涓涓细流。

    进了文峰山不久,王莽的人马就尾追而至。刘秀被逼之下,到了文峰山的半腰,只见荆棘遍布、古藤缠绕,寸步难行。刘秀心想刚才没让渴死,现在恐怕要被困死了,要是有一条平整路多好啊。正在低头沉思之际,只见前面豁然开朗,那杂草树木、古藤荆棘、乱石碎岩自动让出一条平坦大路来,刘秀又是一阵惊喜,策马西向,跑了一阵,回头一看,那山腰一带还是原来的样子,哪里还有什么平坦大路。这就是文峰山神道的传说。现在山前的半腰地方,有一条从东到西上千米长的石梁子,那石梁子上的石头平平整整,确如平路一样。

    可是王莽的另一路人马却从西面包抄过来,把刘秀逼到了文峰山西边的城墙山上。因为这山的南侧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远远望去如同城墙一般,人们就把它叫了城墙山。刘秀越是急,越是出乱子,身边酸枣树上的弯钩疙针早把他的衣袍钩了个严严实实,越是动弹越是钩的更牢。情急之下说了一句:“酸枣树呀,酸枣树,不要再勾我的衣袍了,快把针钩放直了!”话音刚落,枣树还真听话,树上的弯钩倒刺全都变直了,齐唰唰全从衣袍上退了出来,刘秀得以牵马继续向前探路。打那以后,这儿的一片酸枣林再无倒刺疙针,人们就把这片酸枣林叫了“直钩枣林”,酸枣树叫了“直钩酸枣”。

    酸枣疙针成了直的让刘秀走的快了,也给王莽的追兵创造了条件,不多时就把刘秀逼到悬崖边上。刘秀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此乃天绝我也!”于是翻身上马,双眼一闭,策马纵下悬崖。追杀的官兵认为刘秀已死,便回朝复命。刘秀落到崖底,人马毫发未损,又逃过一劫。刘秀当即许下宏愿:有朝一日得了天下,在此修十座庙、立千尊佛,以表感谢。

    刘秀登基后,没有忘记当初逃亡时对城墙山的承诺,拨下巨款,下令在当年纵马而下的悬崖下面建庙供佛。没想建庙的资金在下拨过程中被层层盘剥,到了城墙山已所剩无几。无奈之下,操办此事的官员灵机一动,十座寺院建不成,可以在山崖上刻千尊佛像来应付一通呀。于是就雇了石匠在山崖上雕刻佛像,没想到资金越来越少,刻了不到100尊,钱就用光了。因此,留下了个半拉子工程。现在崖石上的佛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分布在从东向西长约200米的峭壁上。因有刘秀诺言在先,人们叫它“千佛崖”。

    (四)酒仙显圣的传说

    唐朝开元年间,兰陵城南8里路的孙家庄有一叫孙亨通的人在通往邳州的大道边开了一家酒馆,雇了一个伙计叫李长友。有一天,孙亨通让李长友挑着两个酒篓到兰陵城里的“醴源酒坊”去挑酒,店里与坊里有事先约定,半年一结账,所以挑酒时不需要付现银。李长友是个喜欢下象棋的人,到了兰陵以后,见路边有下棋的人就围了过去,三等两靠,便对着楚河汉界杀了起来,下着下着太阳换成月亮,李长友抬头一看,大事不好,我是来挑酒的呀。等到了醴源酒坊,人家早已关门。李长友心想,要是喊门进去,让店主知道了可就不好了,要砸饭碗呀。怎么好呢?想来想去也没想出好办法,恍惚之间,就出了兰陵南城门,城门外是护城河大桥,一阵隐隐约约的酒香从护城河里飘来。李长友受此感染,突然灵机一动,挑两篓水回去吧,编个理由抵挡一阵再说。李长友看看四下里无人,沿着桥边台阶就在护城河里灌了两篓子水,封好盖子后一气挑到店里,放下酒挑子,随便编了个理由,就回屋睡下了。

    第二天说来也巧,中午时分打南来了两位骑马之人,当他们看到孙家酒馆高高挂起的、写有“兰陵美酒”四个大字的幌子,顿时来了精神,扬鞭纵马,不一会就到了馆中,高声喊到“酒家,快请上酒来!快请上酒来!” 孙亨通迎了出来说道:“客官有请,这就上酒上菜。”

    他们没喝还好,一喝就停不下来,连连催促孙亨通上酒,喝着喝着,李长友挑来的一大篓就喝了个精光。只见其中一位仪表不俗者,对孙亨通说到:“店家快拿笔来,我要题诗,我要题诗。”孙亨通赶忙命李长友递过笔墨。只见那人在馆中墙壁的空白处龙飞凤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署名“李太白”,一看到李太白三个字,孙亨通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真是久闻大名不得见,今日题诗小酒馆。孙亨通省过来神后,上前拱手一拜说到:“李学士李大诗人,俺失礼了,不知是您前来,招待不周,多多包涵呀!”只听李白说道:“可别这么说,可别这么说,您招待的可是非常好呀,吾等游遍天下,也从未饮过如此佳品呀!好酒呀,好酒呀!”遂叫书童递上10两银子,孙亨通连忙说到:“岂敢,岂敢,不仅酒钱不能要,这下午的酒我也照样请您继续品尝。”到了晚上,李白主仆二人又是一阵豪饮。第二天上路去蒙山,孙亨通又把昨天晚上喝剩下的半篓也装到了他们的酒囊之中。

    等李白远去,孙亨通就问李长友说:“长友呀,您挑的酒真好呀,这回李供奉李大人给咱题了诗,我们以后的生意可就好做了!” 李长友是个实在人,看到李白喝的那个高兴,他是纳闷的很,现在东家一说,也就没了顾虑,索性就把头天晚上挑水之事讲了出来。孙亨通也不相信,等到了醴源酒坊一问,方知李长友没说假话。孙亨通也是发财心切,对李长友说,等到那个时辰,你再去挑两篓试试。可是挑回来以后,怎么喝也没有酒的味道。原因在哪里呢?

    这是因为酒仙显圣的缘故。据传说,酒仙要540年才能在兰陵显圣一次。因为从夏朝开始,兰陵的酿酒业就很发达,每天都有醇香之气冲上九宵。到了开元二十八年的端午这一天,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招待各方神仙,神仙们喝着天上的琼浆玉液,却挡不住冲天而上的兰陵酒香。他们趁给王母娘娘敬酒之机,异口同声地说:“请娘娘再赐琼浆”。王母娘娘心想这是哪里的酒,把各路大仙都迷住了,遂掐指一算,原来这酒香来自大唐国河南道沂州兰陵地方,兰陵上方刚好是开蟠桃大会的地方。众仙听说,一致要求玉帝和王母娘娘让他们到兰陵痛饮一番。玉帝说:“那可不行,咱们天上人怎么能饮凡间酒啊!”这时酒仙太白金星上前奏道:“请吾主放心,小仙可施法将凡酒变仙酒。”玉帝说:“那也不中,众仙家每天下界去兰陵吃酒,成何体统!”太白金星继续奏道:“那也无妨,咱可定个时间,错过了时辰就不允许下界。”玉帝这才点头同意,“这样吧,从今天起,每540年一次,各仙下界赴兰陵饮一回吧。”这次酒仙显圣,恰巧被李长友碰到。李白就是那太白金星下凡,因为蟠桃会那天忙着张罗别人喝,他没喝好,就变了个法子,给自己留了两篓,这才让李长友奇遇一场。不过兰陵美酒经过李白这一宣传,世人皆知,天下扬名,孙亨通确实财运亨通起来。

    再后来神仙们下界,酒仙显圣的时间就改在夜间人们熟睡的时候。太白金星为了让神仙们喝个痛快,干脆就把兰陵周围的河沟渠溪全部点化成美酒,不过时间很短,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所以,神仙下界、酒仙显圣的时候人们就很难发现了。

    (五)乾隆与“十八皇路”、“迷龙汪”的传说

    兰陵县的向城镇与芦柞镇接壤的地方,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18个名叫皇路的村庄,传说都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走过的地方,所以叫了皇路。兰陵县原来的沂堂镇有迷龙汪、北沂堂、南沂堂、东大埠、西大埠、台井等6个村庄,卞庄街道的龙沂庄,这些村庄的命名,都和皇路一样与乾隆下江南有关。

    18个皇路中现在有赵皇路、徐皇路、王皇路、杨皇路、刘皇路、李皇路、邵皇路、邱皇路、任皇路、小吴皇路、大吴皇路、吕皇路、栗皇路等13个。原来还有田皇路、姬皇路、曾皇路、马皇路、柳皇路等5个村庄。田皇路建村后,由于田姓人户越来越少,清朝末年遂改名为双庙后;姬皇路、曾皇路分别并于邱皇路、李皇路;马皇路由于修建会宝岭水库时接纳库区移民,改称新村;柳皇路由于和刘皇路同音,叫了不长时间就改名刘庄。十八皇路一带土地非常肥沃,撒上种子就长粮食,旱涝保收,很少闹过饥荒。有句俗语称赞道:南京到北京,不如皇路到兴明。

    话说乾隆年间,宰相刘镛刘罗锅被贬官回家,在家闲着无事,便到沂州兰陵刘皇路寻亲。刘皇路这支“刘”是明初大移民时从山西“爪子”迁到此地。当时从山西往山东迁徙的时候,一共两支:刘皇路的老祖是老大,刘镛的老祖是老二,落户济南。刘镛来到刘皇路就算到了家,可刘皇路的刘姓人家没敢认亲,因为刘镛正被贬着,怕被株连罪名。虽没有认亲,刘镛也住了下来,拜谒了大思想家荀子的墓,还参观了宗圣曾子故里以及经学家匡衡凿壁偷光的地方。顺便说一下,刘镛宰相可不是罗锅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那是六王爷之女看上他以后,他不想愿意故意装罗锅子,后来便传说他是罗锅子。你想他要是罗锅子哪能当上宰相,封建科举制度对相貌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仲夏的一天,乾隆爷在养心殿内打盹,忽然想起多日不见的刘镛。虽然把刘镛贬了,但他对刘镛的学问与才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还是非常赞赏的。想了一通,就下旨派人到济南请刘镛回京官复原职。差役找了多日,也不见罗锅子的踪迹,后来打听到刘镛到沂州兰陵寻亲去了。恰巧乾隆又动了再下江南的心思,于是借下江南之便,到兰陵寻找多日不见的刘爱卿。

    乾隆皇爷的车驾到达沂州后,住进了位于沂州城西南的黄土堰行宫。他听沂州知府李希贤奏称兰陵就在沂州城西南不远的地方,半夜里睡不着就带着侍卫们出了行宫去打探通往兰陵的道路。出了行宫,一开始的时候是向西南方向而来,因为夜里雾大,过了一会大家都迷失了方向,路上东跨一步、西跨一步,北一趟(兰陵方言,意为“在路上向北走了一次”)、南一趟,还是回到了先前路过的一个大水汪,无奈之下再次出发,突然一声鸡叫,把乾隆一行从迷雾中惊醒,一下子认清了东南西北。后来,老百姓就把这些地方,依次叫了“东大步、西大步、北一趟、南一趟、迷龙汪、抬头醒”,再后来,就谐作今天的“东大埠、西大埠、北沂堂、南沂堂、台井”了。回到行宫后,乾隆皇爷又听李希贤奏报说兰陵有一条与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的西泇河,可以乘船南行。乾隆喜出望外,于是启动车驾往兰陵而来。到了柞城古城西边不远的地方,因为接近中午,强烈的阳光让皇帝不得不脱去外套透风乘凉。这就有了龙衣庄的名字,后来谐为“龙沂庄”。

    过了龙沂庄不久,就从运粮河北岸的晒米城附近坐上了御船。运粮河两边分布着一个连一个的大型荷塘,时值夏天,莲花盛开,白莲、红莲千娇百媚,乾隆皇爷看的如醉如痴,便叫停船只,走上岸来仔细观赏。再一询问,李知府连忙上前回奏:“吾皇万岁,这里原来是北宋末年一位名叫芙蓉道楷的高僧居住的地方,因高僧带领众人放走了这里的积水,得到良田数万亩,都交于贫者耕种,后来藕稻间作,成了鱼米之乡。为了感激高僧,老百姓就把这个地方叫了‘芙蓉湖’。前几天,兰陵庄的庄长打听到刘相爷的亲族就住在这里,叫刘老庄。这不,刘相爷已在前边恭迎圣驾呢。”君臣相见,自是一番倾心相诉。打那以后,刘老庄就改名“刘皇路”,周围的村庄为了同享荣耀,也跟着改了名,叫起了“王皇路”、“任皇路”、“李皇路”等。

    刘罗锅见皇帝不远千里驾临兰陵寻访,感动万分,向前奏道:“皇上大恩,没齿难忘。为表臣之忠心,臣让兰陵庄主备了薄宴,恭请皇上品尝兰陵美酒。”御驾西行不远即在兰陵东面的老鹳巷大桥桥头上开宴。宴后,乾隆就带上刘镛沿西泇河南行至江苏邳州转道京杭大运河。这不,江苏邳州泇口镇的人们,至今都以乾隆皇爷从兰陵乘龙舟,经泇口驶入大运河为自豪呢。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14001315号   邮箱:229933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