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互动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邯郸市荀子研究会

协办单位:邯郸学院荀子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

                 邯郸市旅游局   兰陵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邯郸市荀子中学

运维单位:荀卿庠读书会

原著与翻译
荀子兰陵研究
当前页面  /  首页  /  荀子兰陵研究
大清明-论荀子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2)焦子栋
发表时间:【2023/4/23 9:57:52】 浏览次数:768次

一、天下大治、大学之道、大清明、大儒(下)

(二)“大清明”之“大”

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产生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情境。这就是熟能生巧。如开汽车开久了,进退就会自如;写毛笔字写久了,笔画就会适宜;键盘用熟了,就可以盲打等等。但这些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只是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属于“精于物”的范畴,还不是“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的“精于道”。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既然是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阶段的,那就会可以相互为蔽。因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事物本身可以相互为蔽,就是对它们的认识也会相互为蔽。所以对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阶段的事情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并不等于对宏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全过程的应对处理就能做到运用自如。

“大清明”不是解决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而是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宏观的、整体的、长远的、全过程的)所要达到的那样一种境界。

具备“大清明”素养的大儒可以做到:“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㤰;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见《儒效》)

(三)“大学之道”当指帝王“治理天下之道”

《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君子、大儒们的终极目标已经做了明确界定,那就是天下大治、天下太平。人言荀子善为“帝王之术”,必然精于“大学之道。”

荀子在《儒效》篇中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大学之道”即是君子、大儒之道。

荀子在《王制》篇中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朱熹夫子认为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看来他所言之“大本”与荀子所言之“大本”是有相当差距的。

天下大治必须由大儒来担当,大儒治国必须坚守“大本”,坚守“大本”必须具备“大清明”的素养,“大清明”的素养基于“大学问”(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大学问”必须由“大学”传授。

(四)中国古典哲学中与本文相关的几个范畴的现代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清明”,本文尝试着把中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它科学理论进行关联,论证如下。

1、中国古典哲学之“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之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对规律的认识却是主观的,正确的做事原则必然是符合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从总体上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思维规律三大系统。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属于探究社会规律的范畴,正心诚意的学问则属于探究思维规律的范畴。

通过《天论》篇中“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之句的推判,荀子之天应当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大自然。由于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唯圣人不求知天”,所以荀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对社会规律与思维规律的认识与利用。

中国古典之“道”与现代意义上的“正确原则”紧密相联。“正确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知,但由于思辩之限,所以“道”这个古典范畴既可以指规律本身,也可以指对客观规律的认知。

2、中国古典哲学之“性”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关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以其自然属性为基础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单纯的自然属性并无善恶之分,产生善恶之分,则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考量的。人的言行符合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要求者乃为善,反之则为恶。这样的话任何人都是善于恶的对立统一体,都是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统一体。因为无论善恶之产生都是以其自然属性为基础的,进入社会以后既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恶的方向转变。“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见《修身》)

荀子在《性恶》篇中对善与恶的形成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的天性不加约束引导就会趋向邪恶,有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且能出于辞让、合于文理才会趋向善良。

所以荀子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同样是人,之所以会产生君子、小人,是因为人生追求所遵循的取向与践行道路的不同。这就有了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3、中国古典哲学之“心”与现代心理学之关联

现代生理学表明,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来指挥各个器官进行认知与实践的,大脑、神经系统、器官都是因为心脏不断地把新鲜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才使得大脑、神经系统、器官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成为人认知与实践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所以,古典范畴的“心”应归于现代意义上的心、脑统一体。但为了阐明心、脑统一体的意义与作用,还必须借助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动力定型”这个范畴。心、脑统一体与动力定型紧密相联,才能科学地理解古典之“心”。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长期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完成这一活动的各个次序与环节就会在神经系统中自动形成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条件反射链索系统是自动产生并发挥作用的(这属于荀子所讲的“天之就也”,即人的天性或本性),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但长时间不再从事这种活动,条件反射链索系统就会自然消退。这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与运用自如的生理学基础

通过长时间的科学训练,人可以同时具备不同的动力定型,如形成书写记录这种动力定型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听讲之上。书写记录这种“动力定型”,是现代人必须养成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受益是终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是通过习——养成动力定型来完成的。

形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的良好动力定型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与影响。所以荀子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见《劝学》)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见《儒效》)

但一些不良的动力定型(嗜好、习惯等)一旦形成,却对人是祸患无穷的。但由于动力定型的自然消退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所以,改掉不良嗜好与习惯一是需要具备者的自我克服,二是需要外在的强制。如对吸毒、赌博这些不良嗜好习惯的矫治,就需要外力的强制,消除不良动力定型,建立起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的良好动力定型。所以荀子讲:“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见《劝学》)

(2019年4月1日,兰陵后学焦子栋草就)

Copyright © 2014-2019 www.chinaxun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荀子网运维 电话:13051618021  微信:22993341

        有别字、漏字、错误版权问题等请留言或联系编辑

       冀ICP备2024075312号-1 邮箱:22993341@qq.com